赏书法 品宋韵 学裱糊
杭州市档案馆开展档案特色研学实践活动
6月11日,杭州市档案馆用一场“风雅宋韵 翰墨留香”书法作品展来诠释宋韵文化底蕴,展现杭州独有韵味。展览从张勇先生捐赠给杭州市档案馆的100余幅作品中精选了42幅,通过丰富且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回味古都杭城、再现宋韵风雅。
张勇是杭州市人大书画研究会会长,秉承家传,自幼习书,于真草篆隶和甲骨文书法均有涉猎和研习,尤以隶书见长,其《张勇隶书西湖诗》被众书家评为“颇具伊秉绶风格,作品极具功力。”
杭州的历史底蕴、亮丽风景、风雅意趣在书法作品中铺陈开来,可以让人充分感悟宋韵的丰沛悠长,感受穿越千年的文化温情。
展览现场还迎来了30多位中小学生和家长,他们不仅是来感受书法作品中的宋韵,还将进一步探究文化得以绵延背后的一项技术——裱糊。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过去的林林总总,都被记录在诗词、书法、绘画作品里头,这些“档案”也是孕育浙江文化的土壤。这些“档案”能够留存至今,裱糊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等墨干了之后就可以翻过来铺在桌子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拿喷壶将干透了的纸张湿润,然后均匀刷抹浆糊。一点点除去气泡之后,卷起一张宣纸沿着画心一端开始覆盖在画心背面,仔细用板刷刷平。
老师告诉小朋友,刚刚他们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就是画心,裱糊就相当于给作品穿上了一件衣服,“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古代的画和书法作品就是这样保护好流传下来的。”
小心翼翼裁去裱好画心的毛边,用浆糊贴上装饰纸张,差不多重复一遍之前的动作,也就是在画心背面再粘上宣纸,让它更加厚实、牢固。自然风干后即成了书法作品展上的模样。
现场不少小朋友不管是写字还是裱糊,都有模有样,10岁的王欣月今年上三年级,已经学了一年多书法,“我自己喜欢,没有上其它课外班,不过最近快考试了,不能每天练书法了。”
低头写字的王欣月,似乎流淌着宋韵文化基因,串联着杭城的记忆与未来。研学活动结束后,杭州市档案馆还为参加研学实践活动的小朋友颁发了“小小裱糊员”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