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嘉兴  正文

“硬核”配上“软驱”这笔“幸福账”算得清
2018-11-24 09:33:03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谢梦骑 海盐县委报道组 李 刚 通讯员 朱 云

  

  深秋的田野像一幅金黄色调的画,勾勒出这个季节特有的“底色”。穿行在两排白墙黑瓦民房让出的小巷里,透过农家前院望出去,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虽然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这是记者在海盐县于城镇何家村遇见的景象。

  村子划成“微网格”

  幸福也能算笔账

  “10号村民家里房前屋后整治扣了分,原因是存在乱堆放现象;18号村民家垃圾分类扣了分,原因是垃圾没有及时回收……”日前一个夜晚,位于何家村蒋夏浜组的“幸福公社”里灯火通明,屋子里面不时传出热闹的讨论声,熟悉的村民都知道,这是何家村的“微网格员”聚在一起召开一周一次的“幸福分析会”。

  在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个大屏显示器,显示器上显示的是一张何家村地图,地图用网格线把村子划分为许多个区域。何家村党总支书记董云升告诉记者,何家村全村划出了4个责任网格,由村干部担任网格长,再将4个大网格划分成80个“微型网格”,每个网格内根据“就近就亲就便”的原则,由党员、村民组长、三小组长担任网格的中心户,担任“微型网格员”,用“村—网格—微网格—群众”四个分层连成一个一体化无缝网。“按照区域面积最少三户人家就会构成一个‘微网格’,这样村民眼中的一些‘小事’就会很快汇聚到更大一级的网格。”董云升说,“微网格”由“微网格员”担任“幸福收集员”,根据居住环境、乡村治理、民情民意等多个方面量化成直观反映村民居住体验的“幸福积分”,每月一户一档记录到“幸福账本”上,并在当月交到网格村干部手中。再通过村里召开“幸福分析会”,核定“幸福积分”,向“微网格员”公开展示互相借鉴,每月还会出一张“幸福公报”,评选出季度“幸福家庭”,每年进行一次表彰。

  把网格“小型化”,把幸福感“数字化”,这个主意是怎么想到的呢?

  何家村曾因农村秸秆禁烧工作伤透了脑筋,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一到秋收季节,从高处俯瞰下去,田间地头的景象犹如硝烟弥漫的战场。村委会接连组织了几次宣传工作依然收效甚微。慢慢地村干部们意识到,要改变长久以来村民农耕习惯,还得从禁烧秸秆的有利面来引导村民。村干部们商量了很久,决定由村里向村民分发催腐剂,处理秸秆堆肥还田,这样环保又有益于庄稼作物,但全村这么多人,这么大一项工作,就凭村委会这十多号人,就算干部们有精力手把手教,村民们也不一定接受。村干部们想到,可以把大的网格再进一步缩小,缩成只有几家人组成的“邻里单位”,由其中的党员、组长等带头先做起来,好不好让村民自己来看。村里专门在几处村组里建了秸秆收集站,不到一年,村民们开始适应了这种更方便实惠的循环处理方式,也就改掉了这种“图省力”的习惯,村里再也没有闻到过焚烧秸秆的焦味。

  网络“微民意”

  村民自治成乡村建设“催化剂”

  去年,何家村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大力整治乡村环境。整体的许多推进工作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并且需要村民参与其中。尝到了甜头的何家村又一次用上了这件“镇村之宝”。

  “幸福公社”不远处有片风景雅致的水岸空地,空地上搭了一个走廊,直通到不远处的小桥,桥下河水静静淌过,廊下三两只猫咪晒着太阳打盹,落叶打在身上都不抬下眼皮。“原来这里搭的是我的一个小车库,平时就是用来堆放家里的杂物。”主人陈建华从屋里迎了出来说,家门前这个“小公园”,就是“微网格”征求意见的成果。“把大家的声音当回事,村民才觉得有劲,相互理解也不是什么难事。”陈建华笑着说,现在他觉得自己家的老房子配不上门前的美丽景色了,看到周围的邻居有的新刷了外墙,有的改建了新房,心里也十分羡慕,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努力工作攒钱,早日把自家的房子改建成一栋三层洋房。

  陈建华一家还只是何家村“幸福账本”上多数“比较幸福”的家庭,走在何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有点特别的景致。有的在院子里整理出一片空地,摆上了石桌石凳;有的在院子里混种了不同颜色的蔬菜,远远看去像是在屋前整齐地画出几条彩色的线条……

  “‘微网格’已经把线搭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剩下的就是思考怎么把工作机制做扎实。”在何家村幸福指数信息平台上,责任网格长每周都会查看微网格“幸福分析会”情况,在平台的总览界面上,每家每户因为什么不满意,又因为什么而扣分,这些原本不会引起重视的问题,就在一次次小会当中,摸索出一些共性的规律。“村民邻里之间本就会相互影响,把做成的和没做成的案例放在一起给大家讨论,大家一眼就对比出了效果。”董云升说。

  “微合作”抱团致富

  驶入农业惠农的新航线

  “前两天刚收了花,再过两天就是新一批的种球下地了。”望着100多平方米花房内已经收获完成的藏红花,马福良对来年的收成充满了憧憬。

  2008年,马福良凭着何家村10亩承包地开始了藏红花这种名贵药材的种植之路。藏红花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经尼泊尔等地传入我国内陆,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等药效。“藏红花产量低,每亩平均0.8公斤左右,有一定的种植技术要求,本地农户几乎不会去种。”不是科班出身的马福良在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只有不断前往各地讨教种植经验,过了几年情况才渐渐好转起来。

  由于国内藏红花种植户少,市场需求量大,相比一般的作物产值高很多,马福良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周围的村民有的也开始学着种起来,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管理不得法,也没有好的销售渠道,收入没有明显改观。

  马福良告诉记者,在藏红花传入地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藏红花种植技术只传授给用自己种球和技术带动的农户,相当于“师傅带徒弟”一样的传统,这也是对“品牌”的一种保护,马福良脑海里于是萌发了一个建立合作社的想法。“跟村民合作互惠互利,一方面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借助何家村的名头打响品牌。”马福良分享出了自己摸索出的种植经验和最优质的种球,给参加合作社的农民灌输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合作社的引领下,何家村周边扩增了350多亩藏红花,通过各种渠道运作销售,带动了近30户农户致富。

  在何家村里,开设了许多不同功能的合作社,多数是种植同类农产品农户的集合体,还有一些是专门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比如“何家村劳务合作社”就是专门为村里50岁以上的老人介绍“短工”的,某些作物农忙的时候,农业大户就会找上劳务合作社“求帮忙”,在征得报名老人同意后,还会给他们购买保险,让空闲的老人“放心有活干”。

  在村中心的“红创空间”展示台上,摆放了各种新鲜采摘的农作物,墙上的展示牌挂着何家村特色农产品的介绍。“这是一个展馆,也是何家村好几个电商平台的基站,村里有好几个专业电商团队挂靠在基站中。”董云升说,何家村未来计划走的是一条“精品化农业”的道路,中心工作就是想建立更多经典的农产品品牌推广出去带动农民增收。“融入了电商之后,农业市场有了比较,农民的权益得到了极大的保障。”董云升说,基站挂靠的电商平台都是自主经营,为农民增加一个服务渠道,平台大多依托成立合作社的农产品进行包装推广,农民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合作平台建立所谓的“微合作”,构建双方满意的合作体系。  

  □记者手记

  在当前的乡村振兴推进工作中,普遍存在一种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对“看得见”的工程不计投入地改造,而对“看不见”的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重视不够,这就好比一台高性能的电脑不装操作软件,只能成为摆设。

  乡村振兴既需要大刀阔斧,也需要脚踏实地。于城镇何家村用一套结构缜密的“微网格”体系,打破了“村民不理政事”的条框。再用一套严格合理的“比较制度”,把村民的诉求放到台面上“小事化大”,“大事齐办”,让村民切身感受到建设“里子”就是给自己“面子”。沿着这条思路,何家村开发出了新一种“微型合作”模式,通过“抱团取暖”建立灵活而又规范的合作机制,在保证品牌走精品化农业道路的同时,满足了村民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致富路径。  

  (照片由于城镇政府提供)

标签: 网格;幸福;村民;藏红花;马福;合作社;村干部;于城镇;种植技术;种植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