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杭州计划三年内推出4万套蓝领公寓 每套租金千元以下
2018-08-03 08:50:09 来源: 杭州网 见习记者 王青

  2018年伊始,杭州召开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指出,“筹集建设10000套(间)蓝领公寓”是2018年要全力落实的民生实事之一。

  蓝领公寓的主要职能是作为企业集体宿舍使用,拥有独立卫生间,配置公共食堂,每套租金千元以下。它用于解决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员工,如物业、餐饮、保洁、保安等就业人员的住房问题。其中还有专门为方便夫妻合住而设计的。

  新一线城市、中国硅谷、互联网之城……近年来,杭州的发展增速屡刷纪录,诸多光环加身,越来越多人涌入。

  据杭州市统计局统计,2017年杭州常住人口达到946.8万,较上一年净增28万,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已达616万人;与此同时,2017年杭州市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居住类价格上涨5.7%。

  庞大的蓝领人群,是推动杭州抓住新机遇、走向国际化的基石。但高发展也催高了居住成本,“租房难”不解决,基石就不稳固。

  为此,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为外来务工人员专门建设租赁用房,今年的万套蓝领公寓建成后,将与杭州现有的公租房、廉租房等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而从2018年到2020年,杭州计划3年内要推出4万套蓝领公寓。

  搬进公厕旁6平方米单间的她成为伙伴们集体羡慕的对象

  刘桂兰是一名环卫工人,负责文一西路和文二西路之间丰潭路段的保洁工作。在她负责的区域内有一个公共厕所,她需要随时打扫以维持清洁,因此,单位分配她住在这个公厕旁一个6平方米左右的单间里,无需掏钱。

  这个公厕旁的小房间,让她成了附近一带外来务工人员集体羡慕的对象。

  文一西路一带,商品房价格已全面超过4万元/㎡。像刘桂兰这样,在这一带从事保洁或者安保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月收入大多在3000多元。其他人没有刘桂兰的“好运”,都租住在附近小区的储藏室或地下室里,租金一般在400元-600元之间。

  老小区楼层采光相对较差,储藏室几乎见不到阳光。

  刘桂兰的伙伴颜阿姨,和老伴儿租住在一间5平方米的储藏室里。脸盆和电磁炉摆放在门口。储藏室里白天也要开灯才能看清楚:一张1米5的双人床占了绝大部分空间,床头勉强放下了个小床头柜。床尾立着一个衣柜,衣柜的隔板上,饭碗勺筷和镜子梳子混在一起。

  颜阿姨夫妻俩的居住环境,是众多外来蓝领居住状况的一个缩影。

  发展中的杭州,在享受赞誉的同时,也经历着“阵痛期”。地铁建设、城中村拆迁,这些举措刷新了杭州的颜值,也让外来人员备受“租房难”“租房贵”等问题困扰。

  为了节省房租,蓝领人群中,有些人选择租住在几十公里外的郊区,每天骑电瓶车上下班;有些人在出租房里摆了七八张上下铺,改造成宿舍以节约成本,而这样做并不符合规定……逼仄的环境、随时“卷铺盖走人”的惶惶,让他们急需一个干净整洁的地方,安放下一张床。

  这张无处安放的“床”,好比一只无形的手,推动了蓝领公寓在杭州的诞生。

  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

  “蓝领公寓”

  既满足居住需求

  也探索居住管理

  2017年7月,住建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提出培育机构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建设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增加租赁住房有效供应,创新住房租赁管理和服务体制四项具体措施。

  这一年,被称为“租购并举”的元年。杭州被列入全国首批12个住房租赁试点城市。

  “租购并举”政策的出台为租赁市场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也为蓝领人群都市安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自此,杭州加快健全多元化的住房租赁保障体系,定下了“新增租赁住房占新增商品住房总量30%以上”的总目标。

  今年以来,杭州又将蓝领公寓建设纳入其2018年全力打好新“六场硬仗”之一,出台《蓝领公寓(临时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办法》,这份文件成为地方政府以“蓝领公寓”名义发布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蓝领公寓的出现,既是在建立租购并举住房体系背景下,人口流入量大的城市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一种办法,也是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管理的一种探索。

  杭州的蓝领公寓选址,遵从交通便利、配套齐全、外来务工人员熟悉的原则,有两种选址方式:一是在城中村改造范围内,利用未拆除的酒店、办公用房、学校、厂房等建筑进行改建;二是在已经拆成平地且短期内不会有其他建筑的地方,新建蓝领公寓。

  作为临时性租赁住房,蓝领公寓的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4层,而且,它是一种“B2B”租赁模式——不接纳个体申请,只接受单位为申请主体,申请入驻的单位注册地需与蓝领公寓属同一区域,且为物业、餐饮、保洁、保安等服务性行业。

  集体宿舍政策破冰全国各地纷纷为蓝领公寓“正名”

  下城区王马里蓝领公寓成为杭州首个启用的蓝领公寓。今年6月22日,这里345套房源交付使用。公寓内最小户型每月不足300元,远远低于同区域商品房租赁价格。

  蓝领公寓的低价,跟其“公”的属性密切相关,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有效保证了租金的低廉。

  当然,蓝领公寓要维持运营,人工、物业、设备等成本的上涨不会因姓“公”而停滞,因此,公寓租金按照市场价格也会有所起伏。但在政府干预后,租金将控制在附近租房价格的八折左右。

  继杭州之后,为解决普通务工者租房刚需,北京市住建委近日也发布了《关于发展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的意见(试行)》,探路蓝领公寓。

  在此之前,多人一间的蓝领公寓因极易被认定为“群租房”而少有单位涉及。

  如今政策出台,蓝领公寓有了“合法”身份。考虑到舒适性、安全性等因素,北京的试行意见提出,每个居住房间的人均使用面积不应少于4平方米,且每个居住房间的居住人数不应超过8人。对蓝领公寓的耐火等级、配置系统、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等,也都有十分细致的要求。

  北京的蓝领公寓同样是租给用工单位的,不面向个人和家庭出租,而且“不能老婆孩子一起住”。北京市住建委表示,这是考虑到集体宿舍从设计上就不满足一家人居住的条件。

  目前,广东佛山、浙江温州等城市也都在纷纷跟进,为蓝领公寓签发“身份证”。

  提供员工宿舍的长租公寓也开始崭露头角

  来自顶层设计的政策破冰,还为蓝领租赁市场开辟了新的“赛道”。

  除了政府主导的蓝领公寓,不少创业者与转型中的地产从业者,如今纷纷致力于“改善城市里蓝领人群的居住问题”。

  在杭州,因为政府建造的蓝领公寓资源有限,专门为各企业服务、提供员工宿舍的长租公寓也开始崭露头角。

  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公寓陆续出现:有的主要满足年纪偏大、收入偏低,对住宿条件期望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有的在设计和结构上,则更倾向于年轻化、重视生活品质的“新蓝领”。

  每个城市在国际化进程中,都曾面对“租房难”“租房贵”的难题,或多或少为此“买过单”。

  杭州作为租赁试点城市之一,推出蓝领公寓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彰显了破解顽疾的诚意,对蓝领人群的这份细微关照,也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有容担当。

标签: 杭州;租赁;蓝领;租房;公厕;单间;住房;储藏室
编辑: 贾晓雯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