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正文

打好乡愁牌 走上致富路 黔北山村花茂探索农旅文一体化发展
2018-01-18 09:58:43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金 梁 刘乐平 尹海木

  浙江在线1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梁 刘乐平 尹海木)“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遵义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不禁有感而发。

  乡愁是什么?日前,记者来到花茂村,实地感受这个黔北山村的乡愁。

  沿着进村的水泥路走不远,拐一个弯便能看到“红色之家”的指示牌。这是村里第一个农家乐,老板王治强笑吟吟地把我们迎进门。临近中午,一家人正忙着准备中午的食材,这些都是王治强一大早从镇上菜市场买回的。“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却找不到地方吃饭,我老婆烧菜好吃,这么一合计就决定开个农家乐。”回想这几年的变化,王治强觉得不可思议。

  在外打工30多年,5年前王治强花了30多万元,把老家翻修成“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样式的黔北民居,本打算就此进入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没想到歪打正着成了农家乐的老板。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去年夏天的一个周末,他一天就接待了50多桌客人。在王治强眼里,乡愁是老婆烧的那份盬子鸡。“这个味道只有我们这里烧得出来,很多人就是冲这个来的。”把民房当农家乐和旅馆经营,王治强一家每年有上百万元收入。

  乡愁是离开家乡时不断回头的冲动,这是在贵阳做药材生意的村民王文渊的感悟。这几年,王文渊眼见家乡面貌大变样,游人一天天多起来,于是下定决心回老家,投资建了顺然农场,从有机种植到深加工,从餐饮到住宿,前前后后投下3000多万元。现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度假农场。“在外面总归没有在家乡好,回家创业心里踏实,这日子比什么都舒坦。”王文渊对记者说。

  在20岁出头的周先美眼里,留在家乡有份固定收入,不用外出打工,每天能看到孩子就是最大的幸福,对老人和孩子的牵挂,这就是她的乡愁。花茂村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上千亩的蔬菜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村民以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的机制,用市场力量带动脱贫致富。如今,在九丰农业观光园上班的周先美,每天步行几分钟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在花茂,像周先美一样实现从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身份转变的,还有100多人。

  “很多游客来我们这里都感叹,乡愁就是蓝天碧水、葱绿山峦,就是一栋栋农家小楼掩映在繁花绿树之中。”花茂村第一书记潘克刚说,正是这份看得见的乡愁,让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黔北山村旧貌换新颜。潘克刚告诉我们,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村如其名,过去这里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随着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昔日小山村变成了旅游景区,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和现代农业在这里有机融合,实现了农旅文一体化发展。

  潘克刚细数着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三年前有2000多位村民在外打工,如今已有80%的村民返乡创业就业,乡村旅游让农民成了商人,人均年收入从以前的6000多元提升到了上万元,现代农业托起了产业致富梦,全村200多个农民成了产业工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花茂村的日子将变得更甜美。


标签: 乡愁;农家乐;黔北;现代农业;枫香镇
编辑: 贾晓雯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