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到 农产俏 永康大陈村驶入乡村旅游“快车道”
见习记者方涛 通讯员 施杭锦 责任编辑:周娜 编辑:白璐 2019-05-31 10:03:16
核心提示:
      通过“无中生有”的模式创新,大陈村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快车道”。如今大陈村已有约80%农户从事民宿旅游及相关产业,由乡村旅游带动发展的民宿、餐饮、文创产业总收入达2060多万元,去年,全村集体年收入超过90万元。

  浙江在线5月29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方涛 通讯员 施杭锦)不花一分钱办成两千万的“大项目”、泥水工“转行”年入百万、不足千人的小山村每日接待三四百名游客……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故事却真实地发生在同一片土地——永康前仓大陈村。

  近年来,永康大陈村引进旅游业态改造美丽乡村的理念,在短短四年里,从一个地理位置偏僻、劳动力外流、集体经济薄弱的小山村发展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村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初夏时节,浙江在线记者来到美丽的历山脚下,探寻大陈村创新模式,驶入乡村旅游“快车道”背后的秘密。

1.jpeg

  无中生有 变旧为宝

  创新模式打通村民致富路

  “大陈村的发展,可以说是‘无中生有’,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作为典型的农业山村,曾经大陈村全村386户村民中,超过三分之一在外打工,其余村民则以农业种植为主业。由于地理偏僻,交通不便,村民种植的毛芋、葡萄等农产品常受到“销售难”的困扰。大陈村委书记陈建伟向记者介绍:“过去由于农产品卖不出去,有些村民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出来。”

  村里的农产品走不出去,能否把消费者引到村里来?正是这样简单的初衷,揭开了大陈村蜕变的序幕。

  2015年,大陈村试水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由于劳动力外流,村里的老屋大多年久失修,无人居住。如何实现变旧为宝?村两委将目光投向了村里的老屋聚集区。然而,联系投资方后,现实却给村两委浇了一盆冷水,按照传统的旅游模式,想把村里的老屋聚集区改造成商业街区,至少需要两千万的投资,而大陈村当时全年集体收入还不足八万元。

  “别人说有钱好办事,我们没钱也要办好事。”转变迫在眉睫,陈建伟等村干部没有因此放弃。经过反复讨论,大陈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集中租下村民家中的老屋,让入驻大陈村的创业者免费使用十五年。

  虽然免去了十五年的租金,但创业者需要自己负责装修改造老屋。这样的创新模式不仅使资金问题迎刃而解,也让村里闲置的老屋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入驻的创业者们纷纷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将越来越多的游客吸引到村里。




创业者入驻让大陈村闲置老屋重焕生机。

扫一扫分享故事

永康市大陈村

隶属永康市前仓镇,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级3A景区,浙江省森林村庄、浙江省省民主法治村、金华市文明村。 2015年,大陈村引进旅游业态改造美丽乡村理念,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大力推进全域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催生“文化经济”,分享“文化红利”,吸引酒吧、书吧、咖啡馆、西餐厅等项目纷纷入驻,成功走上“文化+情怀”的乡村旅游产业之路。 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大陈村从一个地理位置偏僻、劳动力外流、集体经济薄弱的小山村发展为乡村旅游特色村。 其中,陈氏宗祠建设的文化礼堂;设在清朝建筑“大慎厅”内的创匠工坊;入驻大陈老街的“铜院里”“金华市最美民宿”;永康“网红”——“第五空间”等新兴业态曾两次登上央视。同时,大陈村还对“大陈村舜耕农业文化园”项目进行全村众筹,全力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特色村。 以青山绿水生态、历史底蕴深厚、农业采摘体验、节庆民俗独特等自身特色为抓手,近年来,大陈村积极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始终坚持走“精品旅游”、“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产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围绕旅游成规模”的独特发展模式。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不花一分钱办成两千万的“大项目”、泥水工“转行”年入百万、不足千人的小山村每日接待三四百名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