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来武义我养你 > 文旅融合

一卷宗谱志 一脉家国史

2023-02-28 11:00:32 来源:婺城新闻网 作者:张苑 编辑:

  一间6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贴墙立满了高高的书柜,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家谱,有古代传世本,也有现代新修本,有宣纸线装本,有木刻展陈本,当然也有现代电子本,它们是现年37岁的詹宣武近20年在宗谱文化中跋涉的足迹。一册册泛黄的书卷,浓缩了一个家族兴衰的历史。短短几字的笔墨,道尽了一个人一生的悲欢。这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生,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而闪耀在这字里行间的或许是更多平凡而不平庸的世代传承,这样的生命形态融于世系繁衍,描画出滚滚红尘里的中国人更接近真实的模样。它们不是高山大河,倒是像极了家门口的丘陵缓坡,于亲切中讲述着脚下这片土地与骨肉血脉的联系。而它又是如此神秘,或浓或淡的勾勒下是一个并不明朗的轮廓,有太多的留白待后人细细斟酌、虔诚追寻。这份亲切与神秘的交融交织,恰似詹宣武幼年时对老家村里宗祠的最初印象。

  一场少年与少年的相遇,成了他的宗谱文化启蒙

  年幼时,詹宣武时常随祖父在村中散步。每每途经祠堂,祖父总会说:“你看,我们家族的祠堂和别家不一样,别家门口都是大狮子,我们家的一侧是瓶子,另一侧是大象。”遇见村中老叟,老爷爷也会接上祖父的话,一边引着他往祠堂里走,一边太守指向雕梁画栋,说道:“你看,我们家族祠堂的雕花和别人家也不一样,不是葫芦、桃子、喜鹊之类的‘福禄寿喜’,也不是石榴、蝙蝠的‘多子多福’,我们这里雕的是一个少年郎骑马的样子……”在祖辈们反反复复的讲述里,小小的孩童将这座祠堂的模样牢牢记在了心里。“可是,为什么会与别人家的不同呢?”正是对一切都好奇的年纪,孩子仰起脸忍不住提问。祖辈们面面相觑,却摇摇头,无从解答。那时懵懵懂懂,这样一个疑问却烙刻在他的脑海挥之不去。

  入了学,祖父便在每日清晨拉着詹宣武一起读报。那报纸不是什么海量流通的大报,是当地的县市报,讲的都是当时当地和大家相关的事,也会说一些地方文化、先贤故事。祖父是退休教师,总爱在给他读报时,延伸出去给他讲很多村里的事,说得最多的是一个叫詹蒙的人,说他如何童年早慧,如何少年意气,又是如何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如何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就义,一个年轻而闪耀的生命就这样定格在了风华正茂时。在爷爷的讲述里,这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爷爷,您是怎么知道这些故事的呢?”他又一次发问。这一次,祖父思忖之后,领着他敲开了村里家谱保管员的门。也正是在这里,不过9岁的詹宣武第一次见到了詹氏家谱,在由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繁体字里拼凑出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那是辛亥革命时期,一群知识青年走出学堂,弃笔从戎,组建学生军。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詹蒙给父亲写了封“对家深情、为国决然”的家书,与同学一道奔赴武昌参加保卫战。在激战中,詹蒙带领学生军冲锋陷阵、英勇顽强,不畏枪林弹雨。同年11月22日,年仅20岁的詹蒙在阳夏保卫战中,左耳中弹仍继续投入战斗,留下了“今日死且不暇计,何恤一耳”的敢死绝句,后又头部中弹,血洒战场,壮烈牺牲。

  在纸张泛黄的宗谱里,明确记录了这位少年英雄是祖父的族兄,也是家族的骄傲,这让小小的他雀跃不已。从此,他成了村中家谱保管员老先生家的常客。他在宗谱里细细读着詹蒙,又从詹蒙读到二百年、三百年、四百年乃至八百年前的南宋时期,先祖迁居此地时的故事。浩瀚的时空里,原来藏着那么多与他相关的红尘过往。

  一份祖辈交给晚辈的嘱托,引他进入重修宗谱市场蓝海

  此后,我从哪里来?这样的追问在少年心中频频闪现。到了初中,他成了班里出了名的“宗谱迷”。交好的同学知其喜好,常常怂恿他到自家村里看家谱。小小的少年翻着苍老的书页,磕磕绊绊读着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家族史。从初中到高中,岁月荏苒间,詹宣武走遍了附近乡镇的宗族村社。基于对临近詹氏聚居地的摸排,他开始依稀在脑海里画出一张宗族繁衍的谱系图。

  领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老先生带着老家普和一个大红包来找詹宣武,一为贺喜,上了大学,在村里就算得上是个读书人,旧时乡人居得恭敬地唤一声“先生”;二为嘱托,希望他能挑起重修宗谱的重任。老先生殷殷期盼,小先生跃跃欲试。于氏,詹宣武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电脑,用一年的课余时间,将老家谱中的文字悉数录入存储,并着手开始他的实地走访计划。在此后的两年里,詹宣武拉上同学一道,循着宗谱里的记载,寻访了江西、福建一带的古村,试图核证自己家族迁徙繁衍的轨迹。为核实家谱记载的真实性,他对谱宗所记载的人和事进行查证,包括姻亲关系。于寻根问祖而言,血亲易找,姻亲难寻。他时常以一个村子为中心,辗转附近村落,请求翻阅当地宗族家谱。家谱里记载的都是宗族大事,总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家事。得知来意后,开明的老者会在经村人同意后,拿出家谱供詹宣武翻阅,但往往不允许拍照、笔记。然而,他们似乎低估了少年的痴狂。每次看完家谱,詹宣武闷声不说话,一口气走到村口,便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将方才读到的重点内容默写下来,诸如几时迁居、始祖何人、繁衍几世、名人先贤、宗族大事、望族姻亲等等。如是看万卷书,行万里路,两个大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满满当当。后来,两个笔记本偶然不慎丢失,每每想起,詹宣武都忍不住捶胸顿足,心疼不已。

  时隔近20载,詹宣武回顾这段经历,忍不住嗤笑道:“从现在我对宗谱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来看,其实当时的做法实在有些荒诞。中国人对于始祖的崇拜是双相位的,一是血脉始祖,一是人文始祖,就像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样。用血亲始祖的标准去考证人文始祖,这本身或许就走了一条弯路。”可人生哪有什么弯路?在那样南辕北辙的两年奔波里,詹宣武渐渐走进了中国的家谱文化,从形式上的欧苏宗谱编排体系到内容上的略古详今,从宗族价值观到古村建治,从民风民俗到文化传播……如是融会贯通,他终于解开了幼年时盘旋在心头的谜。祠堂门口的瓶子和大象是族人“太平有象”的祈愿,梁上策马归来的少年是族人“英雄不朽,魂兮归来”的声声呼唤。詹蒙的牺牲是族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盼望和平的心念是宗祠里“忠节孝义”牌匾背后的祈祷。

  大学毕业前夕,詹宣武基于史料,据实进行了续编,进而排版印刷,装订成册。在此过程中,詹宣武对詹蒙个人事迹以及学生军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并对詹蒙烈士祠重新进行了布展,成为村人瞻仰先贤的载体。

  不知不觉中,人们似乎对这个成日扎进家谱里的年轻人有了些许印象。在当时的中国家谱网实习一段时间后,詹宣武创办了“宗和谱局”,无意间闯入了家谱编修的市场蓝海。

  一阵家风家训学习风,助他推动现代宗谱规范编修

  十多年间,詹宣武守着自己的宗和家谱工作室,坚持着日拱一卒的探索。婺城安地镇周氏、潘氏、塔石乡傅氏、沙畈乡华氏、罗埠镇徐氏、山下曹曹氏、罗店镇詹氏……他先后完成了近400册宗谱的编修工作。

  基于多年修家谱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詹宣武创新了一些修家谱的方式、方法,如对家谱中历史纪年标明公元纪年,在《行传》中,标注出人物介绍的相应页码;制作出速查表,方便查询等。他告诉记者查阅家谱一般都是先翻看《世系图》再看《行传》,现在有了速查表这些新编排,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查找。

  近十年的“家风家训学习热”无疑为家谱编修市场点燃了一把火。然而,这一领域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了行业健康发展的软肋。最可信之史为宗谱,最不可信之史亦为宗谱。一册传世宗谱的编修不仅需要编修人有较高的语言文字素养、较丰富的正史常识、科学的历史观,更需要过关的史德观。编修规范的缺位更让市面上的心修宗谱品质参差不齐。

  2017年,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由省文旅厅主管的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成为国内首家以家谱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团体,詹宣武被聘为该会副秘书长并兼《浙江家谱文化》执行主编。2019年,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家谱编修优良传统,使浙江省民间家谱编修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遵照省行业学会标准化建设精神,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组织相关人员率先启动了《浙江省家谱编修标准》(草案)的起草工作。詹宣武应邀作为《浙江省家谱编修标准》(草案)的起草小组主要成员参与了此项工作,并被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修谱指导委员会聘请为副主任委员。去年该标准经过三轮专家研讨与审核,已报送省相关主管单位。据了解,《浙江省家谱编修标准》将成为省首个家谱行业标准,这也是全国首个家谱行业标准。

编辑: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