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乡村振兴 > 各地举措 正文
“最美风景”如何在这个浙南小山村成为风尚?解开叶岸村的“德治”密码
2019-06-24 10:47:4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严 沁 张亦盈 通讯员 刘进希 王佳佳 王 健
徐世槐介绍叶岸村的平民英雄事迹。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严 沁 张亦盈 通讯员 刘进希 王佳佳 王健 )刘文忠“火”了。

  前不久,在322国道文成县大峃镇龙川段,一辆失去驾驶员的重型挂车擦着护栏下坡滑行,过路的文成司机刘文忠发现异常后,不顾危险,飞身攀上驾驶室,紧急将车停靠,避免了更大险情的发生。15秒飞身救车的视频,让这位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男子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荣誉接踵而至。这让他感到有些意外,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像他这样的人,自己的家乡叶岸村还有很多很多。

  叶岸村位于文成县西坑畲族镇,这个镶嵌在浙南山区的不起眼小山村,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事迹蔚然成风。随着刘文忠“最美”事迹的流传,“叶岸往事”也随之受人瞩目。人们好奇,一个小山村缘何成为道德高地?其“最美风景”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密码?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叶岸,一探这个小山村的“德治”密码。

  以德服人:榜样力量,好人引领风尚

  拨开芊芊莽莽的青山翠谷,穿过颇具畲家风情的西坑城镇小巷,一个黄墙棕瓦的秀美山村映入眼帘。抬头望去,“文成畲乡凝聚党建示范带”的红色大字甚是显眼。

  叶岸村到了。迎接记者的是68岁的村委会主任徐松迪。从1995年开始,徐松迪就在村里当村干部,对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再熟悉不过。

  当记者说明来意,徐松迪却摆了摆手。“都再平常不过了,大家谁也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徐松迪淡淡地说道。此时,村妇女主任邱飞云说:“像刘文忠救人这样的事,在村里可不少呢,这在我们村是一种传承。”

  “传承?”“对,就是榜样的力量!”

  的确,在蹲点叶岸村的几天里,总能听到榜样们的故事。而叶岸村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

  走在村里的小石路上,我们见到了村民胡尚碧。今年60岁的她是名外来媳妇,嫁到叶岸村已经40多年。对于叶岸村的故事,她如数家珍:1954年,13岁的徐世银从洪头山腰摘柿子跌下,伤势很重,起不来,徐仲仁从洪头山劳动回来,听到有人呼喊,便放下工具前往看个究竟,发现情况后,便把徐世银背了回来;50年前的一个中午,十一二岁的徐周红在旁山坑潭溺水,黄世元刚好路过,发现潭中有头发浮在水面,便翻身下水,把她救了起来;1987年的一个夏天,徐汉与张华勋在赤沙潭头救起了两名十四五岁的女孩……

  “这些故事,孩子们爱听,我也爱讲。现在岁数大了,其他事健忘得很,但这些故事像是刻在脑子里了。”胡尚碧说。

  在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中,徐根源一家的事迹最脍炙人口。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徐根源。他身穿蓝白格子衬衣,身形微胖,显得有点内敛。而当讲起当年救人场景之时,双目中散发出坚毅与果敢。

  73岁的徐根源早年从部队退役后,被分配到百丈漈水力发电厂当电工。1995年的一个春天,徐根源被派往黄岭线抢修线路,更换避雷针。即将收工时,有人私自启动了发电器,徐根源的一名工友被高压电吸住。分秒间,徐根源拿起一旁的竹木梯,往工友屁股上一顶,工友顺势从1.8米的铁架上跌落。周边的其他工友赶忙叫车将人送到单位医务室抢救,这才捡回一条命。

  人救下来了,在场的工友都夸徐根源经验老到、身手敏捷。而徐根源自己知道,那些看似本能的反应,还出于一个原因——自己弟弟也曾受恩于他人,“帮别人一把”早已镌刻在他的潜意识里。

  徐根源的弟弟徐元铭小时候,跟随大人在赤沙潭里游泳,刚学会游泳的徐元铭游至水潭中间时,体力不支,眼看就要溺水。此时在一旁的村民朱赞印赶忙钻到他身边,抓住他的脚将其拖上岸。几年后,同样的地点,徐元铭救起了年仅10岁的溺水儿童潘亦建。

  看似巧合,实则必然。

  道德力量首先来自道德模范。在叶岸村,榜样引领处处彰显,在一件件好人好事的生发中,“真善美”得到赓续接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叶岸人凝聚起共识,进而转化为行动。

  徐根源说,做好事、当好人,特有荣誉感!这种人人争做“最美”、事事都当榜样的共识,无疑是一个村庄健康发展的最好凝聚力。

  以德化人:文化浸润,精神激励人心

  听闻记者到来,去温州市区办事的徐世槐特地驱车赶来。“记者同志,我可要好好跟你说说‘叶岸精神’。”

  他拎着蓝色布袋,一早便来到我们的住处,从布袋中拿出一叠报纸剪纸。他说,自5月24日起,关于刘文忠的所有报道他都剪了下来。在他看来,刘文忠是村子里新的骄傲。

  80岁的徐世槐是一名退休教师,土生土长的叶岸人。2017年,他一手建立起了叶岸村的文化礼堂。

  各地都在建文化礼堂,叶岸村的文化礼堂如何才能更具特色?“平民英雄”这四个字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在叶岸人看来,身边的好人好事都是小事、平常事。但在徐世槐看来,积流成海,这一点一滴加起来就是一种力量,叫“英雄”不为过。而且,他要用这样的称谓把叶岸的“最美”文化传递出去,引领更多人加入到“平民英雄”的队伍中来。

  “这就是我们村文化礼堂的主题。”跟随徐世槐,我们走进叶岸村的文化礼堂。木质门窗结构,右侧墙上设有“平民英雄”榜,“崇德尚贤”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听说村里要建文化礼堂,村民们都积极得很。”徐世槐说,叶岸人心很齐,村里事大家都当自家的事。自文化礼堂开工以来,就有村民自发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从砌墙到架梁,都做得格外用心。2年时间,叶岸村文化礼堂如期开张。

  文化礼堂建好了,但不能成为一个“花架子”“空摆设”。于是,徐世槐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向村民了解他们口中的“平民英雄”故事。20多天的时间,写了40多页。徐世槐将这些故事集结成册,编入《叶岸村文化礼堂内容汇编》。在他看来,“平民英雄”的事迹,除了口口相传,更要记录下来,“叶岸的‘德’文化丢不得。”

  徐世槐还对村民艺术团动起了脑筋。他特地邀请了老朋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赵双吾来创作村歌。他觉得,村歌是一种能提振精气神的东西,必须要有。

  叶岸的村歌就叫《平民英雄村》。村歌的创作时间颇长,原因是村民觉得“平民英雄”四个字太重,大家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怕担不起这样的荣誉”。但赵双吾坚持这样做。他在前期调研中,听到、看到了大量叶岸村村民质朴而又感人的故事,“‘平民英雄’就在身边,村歌的名字里不能少了它!”

  “都是平民,都是老乡,一处有难,人人帮忙——”

  叶岸故事,就在这样的旋律中娓娓道来。不止是村歌,依托文化礼堂的平台,叶岸的“德”文化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走进村民的生活中。村里每月都会有道德模范事例宣讲,“最美文成人”“道德模范”的故事等也在村里频频开讲。每每有这样的活动,村民都来得特别齐。

  无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叶岸村的一个大课堂,更成了一个开展道德教育的新载体。文化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孕育出更多美丽风景,充盈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以德立人:立下规矩,夯实制度基础

  走大路,立天下。这是叶岸村很多老人常说的话。

  如何“立”人,除了精神的传承,亦需要制度的激励。在叶岸,“德”已不光是一个纯粹的精神意识,更是一种扎实的制度行动。

  我们在村委会看到了叶岸村的《村规民约》:村民委员会每年进行评先评优,经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后,由村民委员会表彰奖励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的家庭和村民个人。在村档案中我们也看到,历年来,一批“十佳文明户”“卫生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相继推出;对90周岁以上老人和考入重点大学的学子,村里会给予慰问和奖励,并在文化礼堂的墙壁上张贴照片,以此发扬尊老重教的传统美德……

  “规矩立下了,才能更好地把叶岸的精神传承下去。”在走访中,不少村民说出了这样的话。

  在叶岸村,“德”是有标准的。户容院貌看“习惯”、言谈举止看“修养”、致富兴业看“能力”、尊老爱幼看“美德”、律己守法看“品行”……多年来,“德”这个概念已通过制度刻在了叶岸人的心上。让有德者有“得”,亦是立规矩的关键所在。叶岸村通过道德模范的评比考核与示范带动,给表彰、树典型、有奖励,从而引导村民进一步提升道德修养、传承“最美”风尚。

  有正向激励,也有反向鞭策。叶岸村规定,凡违反村规民约的,经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后,由村民委员会对行为人酌情作出批评教育、公示通报、责成赔礼道歉、写出悔改书、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等相应处理决定。“大家都是乡亲,要是被通报批评,面子上肯定挂不住。这规定让大伙不光心里要明白事理,行为上也要克制。”徐松迪说。

  刚性约束涵养出更好的自治能力,“德”的力量也被更好地发扬光大。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念好“德治经”,叶岸村无疑是成功的。叶岸以“德”为基,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之风从盆景变风景、从风景变风尚,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朴素的展现,亦是一个基层社会治理的优秀实践。

  这些天,叶岸村又在谋划着修一个“平民英雄”馆,包括刘文忠在内,村里的好人好事,将被制成巨幅展板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以“当好人、做善事”为荣,这不正是阡陌间最令人感动的价值观吗?

编辑:吴越
原创报道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出品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乡村振兴 > 各地举措 正文
“最美风景”如何在这个浙南小山村成为风尚?解开叶岸村的“德治”密码
2019-06-24 10:47:4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严 沁 张亦盈 通讯员 刘进希 王佳佳 王 健
徐世槐介绍叶岸村的平民英雄事迹。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严 沁 张亦盈 通讯员 刘进希 王佳佳 王健 )刘文忠“火”了。

  前不久,在322国道文成县大峃镇龙川段,一辆失去驾驶员的重型挂车擦着护栏下坡滑行,过路的文成司机刘文忠发现异常后,不顾危险,飞身攀上驾驶室,紧急将车停靠,避免了更大险情的发生。15秒飞身救车的视频,让这位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男子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荣誉接踵而至。这让他感到有些意外,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像他这样的人,自己的家乡叶岸村还有很多很多。

  叶岸村位于文成县西坑畲族镇,这个镶嵌在浙南山区的不起眼小山村,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事迹蔚然成风。随着刘文忠“最美”事迹的流传,“叶岸往事”也随之受人瞩目。人们好奇,一个小山村缘何成为道德高地?其“最美风景”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密码?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叶岸,一探这个小山村的“德治”密码。

  以德服人:榜样力量,好人引领风尚

  拨开芊芊莽莽的青山翠谷,穿过颇具畲家风情的西坑城镇小巷,一个黄墙棕瓦的秀美山村映入眼帘。抬头望去,“文成畲乡凝聚党建示范带”的红色大字甚是显眼。

  叶岸村到了。迎接记者的是68岁的村委会主任徐松迪。从1995年开始,徐松迪就在村里当村干部,对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再熟悉不过。

  当记者说明来意,徐松迪却摆了摆手。“都再平常不过了,大家谁也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徐松迪淡淡地说道。此时,村妇女主任邱飞云说:“像刘文忠救人这样的事,在村里可不少呢,这在我们村是一种传承。”

  “传承?”“对,就是榜样的力量!”

  的确,在蹲点叶岸村的几天里,总能听到榜样们的故事。而叶岸村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

  走在村里的小石路上,我们见到了村民胡尚碧。今年60岁的她是名外来媳妇,嫁到叶岸村已经40多年。对于叶岸村的故事,她如数家珍:1954年,13岁的徐世银从洪头山腰摘柿子跌下,伤势很重,起不来,徐仲仁从洪头山劳动回来,听到有人呼喊,便放下工具前往看个究竟,发现情况后,便把徐世银背了回来;50年前的一个中午,十一二岁的徐周红在旁山坑潭溺水,黄世元刚好路过,发现潭中有头发浮在水面,便翻身下水,把她救了起来;1987年的一个夏天,徐汉与张华勋在赤沙潭头救起了两名十四五岁的女孩……

  “这些故事,孩子们爱听,我也爱讲。现在岁数大了,其他事健忘得很,但这些故事像是刻在脑子里了。”胡尚碧说。

  在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中,徐根源一家的事迹最脍炙人口。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徐根源。他身穿蓝白格子衬衣,身形微胖,显得有点内敛。而当讲起当年救人场景之时,双目中散发出坚毅与果敢。

  73岁的徐根源早年从部队退役后,被分配到百丈漈水力发电厂当电工。1995年的一个春天,徐根源被派往黄岭线抢修线路,更换避雷针。即将收工时,有人私自启动了发电器,徐根源的一名工友被高压电吸住。分秒间,徐根源拿起一旁的竹木梯,往工友屁股上一顶,工友顺势从1.8米的铁架上跌落。周边的其他工友赶忙叫车将人送到单位医务室抢救,这才捡回一条命。

  人救下来了,在场的工友都夸徐根源经验老到、身手敏捷。而徐根源自己知道,那些看似本能的反应,还出于一个原因——自己弟弟也曾受恩于他人,“帮别人一把”早已镌刻在他的潜意识里。

  徐根源的弟弟徐元铭小时候,跟随大人在赤沙潭里游泳,刚学会游泳的徐元铭游至水潭中间时,体力不支,眼看就要溺水。此时在一旁的村民朱赞印赶忙钻到他身边,抓住他的脚将其拖上岸。几年后,同样的地点,徐元铭救起了年仅10岁的溺水儿童潘亦建。

  看似巧合,实则必然。

  道德力量首先来自道德模范。在叶岸村,榜样引领处处彰显,在一件件好人好事的生发中,“真善美”得到赓续接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叶岸人凝聚起共识,进而转化为行动。

  徐根源说,做好事、当好人,特有荣誉感!这种人人争做“最美”、事事都当榜样的共识,无疑是一个村庄健康发展的最好凝聚力。

  以德化人:文化浸润,精神激励人心

  听闻记者到来,去温州市区办事的徐世槐特地驱车赶来。“记者同志,我可要好好跟你说说‘叶岸精神’。”

  他拎着蓝色布袋,一早便来到我们的住处,从布袋中拿出一叠报纸剪纸。他说,自5月24日起,关于刘文忠的所有报道他都剪了下来。在他看来,刘文忠是村子里新的骄傲。

  80岁的徐世槐是一名退休教师,土生土长的叶岸人。2017年,他一手建立起了叶岸村的文化礼堂。

  各地都在建文化礼堂,叶岸村的文化礼堂如何才能更具特色?“平民英雄”这四个字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在叶岸人看来,身边的好人好事都是小事、平常事。但在徐世槐看来,积流成海,这一点一滴加起来就是一种力量,叫“英雄”不为过。而且,他要用这样的称谓把叶岸的“最美”文化传递出去,引领更多人加入到“平民英雄”的队伍中来。

  “这就是我们村文化礼堂的主题。”跟随徐世槐,我们走进叶岸村的文化礼堂。木质门窗结构,右侧墙上设有“平民英雄”榜,“崇德尚贤”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听说村里要建文化礼堂,村民们都积极得很。”徐世槐说,叶岸人心很齐,村里事大家都当自家的事。自文化礼堂开工以来,就有村民自发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从砌墙到架梁,都做得格外用心。2年时间,叶岸村文化礼堂如期开张。

  文化礼堂建好了,但不能成为一个“花架子”“空摆设”。于是,徐世槐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向村民了解他们口中的“平民英雄”故事。20多天的时间,写了40多页。徐世槐将这些故事集结成册,编入《叶岸村文化礼堂内容汇编》。在他看来,“平民英雄”的事迹,除了口口相传,更要记录下来,“叶岸的‘德’文化丢不得。”

  徐世槐还对村民艺术团动起了脑筋。他特地邀请了老朋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赵双吾来创作村歌。他觉得,村歌是一种能提振精气神的东西,必须要有。

  叶岸的村歌就叫《平民英雄村》。村歌的创作时间颇长,原因是村民觉得“平民英雄”四个字太重,大家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怕担不起这样的荣誉”。但赵双吾坚持这样做。他在前期调研中,听到、看到了大量叶岸村村民质朴而又感人的故事,“‘平民英雄’就在身边,村歌的名字里不能少了它!”

  “都是平民,都是老乡,一处有难,人人帮忙——”

  叶岸故事,就在这样的旋律中娓娓道来。不止是村歌,依托文化礼堂的平台,叶岸的“德”文化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走进村民的生活中。村里每月都会有道德模范事例宣讲,“最美文成人”“道德模范”的故事等也在村里频频开讲。每每有这样的活动,村民都来得特别齐。

  无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叶岸村的一个大课堂,更成了一个开展道德教育的新载体。文化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孕育出更多美丽风景,充盈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以德立人:立下规矩,夯实制度基础

  走大路,立天下。这是叶岸村很多老人常说的话。

  如何“立”人,除了精神的传承,亦需要制度的激励。在叶岸,“德”已不光是一个纯粹的精神意识,更是一种扎实的制度行动。

  我们在村委会看到了叶岸村的《村规民约》:村民委员会每年进行评先评优,经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后,由村民委员会表彰奖励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的家庭和村民个人。在村档案中我们也看到,历年来,一批“十佳文明户”“卫生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相继推出;对90周岁以上老人和考入重点大学的学子,村里会给予慰问和奖励,并在文化礼堂的墙壁上张贴照片,以此发扬尊老重教的传统美德……

  “规矩立下了,才能更好地把叶岸的精神传承下去。”在走访中,不少村民说出了这样的话。

  在叶岸村,“德”是有标准的。户容院貌看“习惯”、言谈举止看“修养”、致富兴业看“能力”、尊老爱幼看“美德”、律己守法看“品行”……多年来,“德”这个概念已通过制度刻在了叶岸人的心上。让有德者有“得”,亦是立规矩的关键所在。叶岸村通过道德模范的评比考核与示范带动,给表彰、树典型、有奖励,从而引导村民进一步提升道德修养、传承“最美”风尚。

  有正向激励,也有反向鞭策。叶岸村规定,凡违反村规民约的,经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后,由村民委员会对行为人酌情作出批评教育、公示通报、责成赔礼道歉、写出悔改书、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等相应处理决定。“大家都是乡亲,要是被通报批评,面子上肯定挂不住。这规定让大伙不光心里要明白事理,行为上也要克制。”徐松迪说。

  刚性约束涵养出更好的自治能力,“德”的力量也被更好地发扬光大。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念好“德治经”,叶岸村无疑是成功的。叶岸以“德”为基,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之风从盆景变风景、从风景变风尚,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朴素的展现,亦是一个基层社会治理的优秀实践。

  这些天,叶岸村又在谋划着修一个“平民英雄”馆,包括刘文忠在内,村里的好人好事,将被制成巨幅展板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以“当好人、做善事”为荣,这不正是阡陌间最令人感动的价值观吗?

编辑:吴越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出品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