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乡村振兴 > 热点关注 正文
毕业返乡变身“多肉大王” 翁杰带乡亲们“吃肉”
2019-03-01 10:06:5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杨世丹 缙云县委报道组 刘斌 整理
导语
daoyu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开启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省委书记车俊指出,我省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了展示浙江各县市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浙报集团·浙江在线联动全省11个地市频道及56个县市区新闻网站,推出“乡村振兴浙江县域生动实践”重大主题报道,全面展现浙江各县市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色举措及亮点。

【人物名片】翁杰,1989年生,人称“缙云多肉大王”。身为农家子弟,他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老家创业,历经两次创业失败,最终与多肉擦出火花,并带领乡亲们共赴致富路,恰如儿时的那一份初心。

  浙江在线3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杨世丹 缙云县委报道组 刘斌 整理)这段时间,连续阴雨,我以为能清闲几日,结果几乎每天早上,我的“老翁农场”门口都会迎来一批“粉丝”。他们从上海、杭州、金华等地自驾而来,为的是参观我的多肉大棚。

  走进我的大棚,你能看见上千种多肉。我也时常在朋友圈分享养“肉”心得。在家乡缙云,我的多肉种植,还带动了很多村民就业。为此,大家还给我一个称号——“缙云多肉大王”。

  回农门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为何又要回来?说起来,这是我的一桩心事。

  1989年,我出生在缙云新建镇丹址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门口没什么致富门路,村里人都外出打工。我的父母也早早外出了,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当时我就想,要是大家能在本地干活赚钱多好啊,我也不用当留守儿童了。

  不过,奶奶也教会我很多。她很简朴,每次看到路上有纸板或可乐瓶,都会弯腰捡起,说一个可乐瓶能卖两分钱。后来,我也养成习惯,看到可乐瓶就捡。说白了,就是蛮肯吃苦的。

  父母在外地拉过车、种过菜,只要能赚钱,什么苦活累活都干。2004年,我上初中了。寒假,亲戚帮我买了从缙云到杭州的火车票。天蒙蒙亮,我一个人坐着绿皮火车,晚上才到杭州。

  看着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干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后,每逢暑假,我都来杭州,白天在蔬菜大棚里摘菜,凌晨到菜市场卖菜,一直持续到上大学。

  2012年6月,我要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时,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一方面,是都市里的安稳工作;另一方面,我又想回乡创业。究竟该怎么办?

  和公司签合同的前晚,我拨通父亲的电话,他就说了一句:“你自己这么大了,做什么事情,心里有数就好。”

  于是,我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回农村创业。

  做淘宝

  2012年7月,回到缙云老家后,我拿出全部10万元积蓄,还向亲戚借钱,办起缙云县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不到一年,由于行业不景气,加上经验不足,经营不算太好,不得不转行。

  2013年,我又建起抛光厂,半年内,把投资赚回了一半,但又因为大客户欠款潜逃,只好把厂关了。就这样,两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还负债30多万元。当时,我虽然心里很慌,但始终记得那个梦想,告诉自己一定要勇往直前。

  第三次创业,我想,投资成本一定要低,就想到了做电商。

  2014年春,我和妻子去缙云山上挖竹子、木头、树根,开始摆弄各种石制品、竹制品,并在淘宝网上开起了网店。

  第一天,25元的石头花瓶一挂到网上,就被一个北京客户拍下,当时我太兴奋了,赶紧跑去仓库找成品。

  后来,我把多肉植物和盆栽一起卖,结果生意更火爆,价格也比单卖器具高出几倍。

  种多肉

  多肉植物行情一路上涨,我的生意也红红火火。

  为学习多肉植物的栽培和管理经验,我花费两个月时间,走遍山东、江苏、安徽、福建、上海、云南、广东等10多个省市的多肉种植基地。

  学习回来后,我在废旧厂房边上建起两个大棚,还买来2000多株幼苗。但由于不熟悉它们的习性,很多没长成就枯死了。没办法,我就在网上遍访行家,向种植大户取经。

  比如玉露等品种需要阴养,我就在外面加一层黑色遮阳网;林赛、卡罗拉等品种对土壤透气性要求很高,我就在配土里加些颗粒物……不断学习、实践,我有了一套自己的“种植经”。

  虽然销路已不成问题,但缺乏资金流转,让我十分郁闷。

  2015年春,缙云县就业管理服务处专门组织人员送政策上门,鼓励我继续创业。有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我又多了一份信心。

  守住梦

  如今,农场占地40多亩,大棚20多个,多肉品种600多个,预计2019年销售额38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边70多户村民种植多肉增收致富。

  50岁的李伯伯,是我最早邀请来种多肉的师傅。第一天来,他完全不懂什么叫多肉,还以为是吃的,但看中我这里工作环境好,离家又近,一留便是好几年。

  在农场,我雇用了20多名村民,每人每月支付3600元工资。

  还有几对夫妻也来帮忙,假期时,他们的孩子也会来农场,写写作业或围着大棚嬉戏。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如果父母在家门口工作,我该多幸福啊。

  现在,我的农场还与丽水学院长期开展合作,成为大学生实践基地。前两天,有两批学生来我这学习多肉种植和网络销售等技能,总共60人。不少学生还打算留下工作。这不,已经有5名毕业生在这里了。

  年轻人的到来,正在改变乡村传统产业。我的多肉基地成了大学生们的货源地。有4名缙云周边村里的大学生,靠多肉开出网店,生意很好。

  如今,农场已配套开发陶艺馆、垂钓等娱乐项目,还要规划发展藤本月季观光园、农家乐民宿等项目,预计2019年6月能够完成目标。

  初心不变,我希望,能带动更多返乡大学生和村民就业增收。

编辑:吴越
原创报道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出品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乡村振兴 > 热点关注 正文
毕业返乡变身“多肉大王” 翁杰带乡亲们“吃肉”
2019-03-01 10:06:5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杨世丹 缙云县委报道组 刘斌 整理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开启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省委书记车俊指出,我省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了展示浙江各县市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浙报集团·浙江在线联动全省11个地市频道及56个县市区新闻网站,推出“乡村振兴浙江县域生动实践”重大主题报道,全面展现浙江各县市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色举措及亮点。

【人物名片】翁杰,1989年生,人称“缙云多肉大王”。身为农家子弟,他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老家创业,历经两次创业失败,最终与多肉擦出火花,并带领乡亲们共赴致富路,恰如儿时的那一份初心。

  浙江在线3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杨世丹 缙云县委报道组 刘斌 整理)这段时间,连续阴雨,我以为能清闲几日,结果几乎每天早上,我的“老翁农场”门口都会迎来一批“粉丝”。他们从上海、杭州、金华等地自驾而来,为的是参观我的多肉大棚。

  走进我的大棚,你能看见上千种多肉。我也时常在朋友圈分享养“肉”心得。在家乡缙云,我的多肉种植,还带动了很多村民就业。为此,大家还给我一个称号——“缙云多肉大王”。

  回农门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为何又要回来?说起来,这是我的一桩心事。

  1989年,我出生在缙云新建镇丹址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门口没什么致富门路,村里人都外出打工。我的父母也早早外出了,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当时我就想,要是大家能在本地干活赚钱多好啊,我也不用当留守儿童了。

  不过,奶奶也教会我很多。她很简朴,每次看到路上有纸板或可乐瓶,都会弯腰捡起,说一个可乐瓶能卖两分钱。后来,我也养成习惯,看到可乐瓶就捡。说白了,就是蛮肯吃苦的。

  父母在外地拉过车、种过菜,只要能赚钱,什么苦活累活都干。2004年,我上初中了。寒假,亲戚帮我买了从缙云到杭州的火车票。天蒙蒙亮,我一个人坐着绿皮火车,晚上才到杭州。

  看着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干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后,每逢暑假,我都来杭州,白天在蔬菜大棚里摘菜,凌晨到菜市场卖菜,一直持续到上大学。

  2012年6月,我要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时,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一方面,是都市里的安稳工作;另一方面,我又想回乡创业。究竟该怎么办?

  和公司签合同的前晚,我拨通父亲的电话,他就说了一句:“你自己这么大了,做什么事情,心里有数就好。”

  于是,我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回农村创业。

  做淘宝

  2012年7月,回到缙云老家后,我拿出全部10万元积蓄,还向亲戚借钱,办起缙云县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不到一年,由于行业不景气,加上经验不足,经营不算太好,不得不转行。

  2013年,我又建起抛光厂,半年内,把投资赚回了一半,但又因为大客户欠款潜逃,只好把厂关了。就这样,两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还负债30多万元。当时,我虽然心里很慌,但始终记得那个梦想,告诉自己一定要勇往直前。

  第三次创业,我想,投资成本一定要低,就想到了做电商。

  2014年春,我和妻子去缙云山上挖竹子、木头、树根,开始摆弄各种石制品、竹制品,并在淘宝网上开起了网店。

  第一天,25元的石头花瓶一挂到网上,就被一个北京客户拍下,当时我太兴奋了,赶紧跑去仓库找成品。

  后来,我把多肉植物和盆栽一起卖,结果生意更火爆,价格也比单卖器具高出几倍。

  种多肉

  多肉植物行情一路上涨,我的生意也红红火火。

  为学习多肉植物的栽培和管理经验,我花费两个月时间,走遍山东、江苏、安徽、福建、上海、云南、广东等10多个省市的多肉种植基地。

  学习回来后,我在废旧厂房边上建起两个大棚,还买来2000多株幼苗。但由于不熟悉它们的习性,很多没长成就枯死了。没办法,我就在网上遍访行家,向种植大户取经。

  比如玉露等品种需要阴养,我就在外面加一层黑色遮阳网;林赛、卡罗拉等品种对土壤透气性要求很高,我就在配土里加些颗粒物……不断学习、实践,我有了一套自己的“种植经”。

  虽然销路已不成问题,但缺乏资金流转,让我十分郁闷。

  2015年春,缙云县就业管理服务处专门组织人员送政策上门,鼓励我继续创业。有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我又多了一份信心。

  守住梦

  如今,农场占地40多亩,大棚20多个,多肉品种600多个,预计2019年销售额38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边70多户村民种植多肉增收致富。

  50岁的李伯伯,是我最早邀请来种多肉的师傅。第一天来,他完全不懂什么叫多肉,还以为是吃的,但看中我这里工作环境好,离家又近,一留便是好几年。

  在农场,我雇用了20多名村民,每人每月支付3600元工资。

  还有几对夫妻也来帮忙,假期时,他们的孩子也会来农场,写写作业或围着大棚嬉戏。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如果父母在家门口工作,我该多幸福啊。

  现在,我的农场还与丽水学院长期开展合作,成为大学生实践基地。前两天,有两批学生来我这学习多肉种植和网络销售等技能,总共60人。不少学生还打算留下工作。这不,已经有5名毕业生在这里了。

  年轻人的到来,正在改变乡村传统产业。我的多肉基地成了大学生们的货源地。有4名缙云周边村里的大学生,靠多肉开出网店,生意很好。

  如今,农场已配套开发陶艺馆、垂钓等娱乐项目,还要规划发展藤本月季观光园、农家乐民宿等项目,预计2019年6月能够完成目标。

  初心不变,我希望,能带动更多返乡大学生和村民就业增收。

编辑:吴越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出品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