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援青网 正文
牵手海西 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浙江答卷”
浙江在线专访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潘建漳
2018-07-25 23:21:17 来源: 浙江在线 吴越 通讯员 陈耸磊

浙江在线记者专访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

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长潘建漳

  浙江在线特派记者吴越7月25日发自青海省德令哈市  

  飞机缓缓降落,初见海西州,是茫茫戈壁滩上的一抹绿色。

  青少年发展中心、市民广场、图书馆成当地地标;产业项目带动百姓就业增收;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连线浙大一院专家;游牧民陆续定居,告别游牧生活;山上村民喝上自来水......这里便是海西州,国家“聚宝盆”柴达木盆地里的精致所在。

  精致,缘于这样一段“浙青情缘”。2010年,党中央启动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确定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下称“海西州”)之后,浙江与青海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16年,浙江省选拔出30名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奔赴地处国家“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海西州,肩负援青新使命。今年浙江省又选派3名干部赴海西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越来越多的“浙江印记”被海西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浙江故事在青海湖畔回荡......

  今天,浙江在线记者来到海西州德令哈市,专访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长潘建漳,从援青规划、招商引资、智力援建、项目建设等方面,深入了解以潘建漳为代表的浙江援青干部人才鲜为人知的一面。

  援青干部人才们用行动和汗水,在柴达木盆地书写着区域协调发展“浙江答卷”。

  Q: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你对援青工作有哪些切身感受和体会?

  潘建漳:

  通过两年的援青岗位历练,我们深切体会到:

  1.对口援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使命光荣、任重道远。东西部扶贫协作、藏区的稳定发展,是习总书记持续高度关注的两件大事。青海既是藏区又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浙江省援青指挥部作为浙江省对口援青前方工作机构,担负着重要责任。两年来,在浙青两省和海西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认真贯彻党中央治藏方略和援青工作部署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浙青两省、海西州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理清“新时代的援青工作”干什么、怎么干等重要问题。拉高标杆,立严标尺,聚焦受援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主线,围绕受援地群众的迫切需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援青工作的方方面面。

  2.海西山川雄浑壮美、人民勤劳朴实、充满生机活力,是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援青干部可以大有作为。在这里,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柴达木盆地的地大物博和海西各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全州干部群众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人一之我十之的”的实干精神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天干劲。32万平方公里的海西辽阔大地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走乡下帐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历代海西人在雪域高原上抗缺氧、战严寒,忍干燥、守清寂,挑战荒漠戈壁、狂沙暴风的坚强斗志和奉献精神,深刻诠释了“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实质,让我们由衷钦佩,更加坚定了扎根边疆、奉献海西的决心和援受双方通力合作,全面建成具有海西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我将团结带领第三批援青团队,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把海西当作第二故乡,努力学习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自觉弘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浙江红船精神,沉下身子,扎实苦干,在援青岗位上书写无悔的人生篇章。

  3.对口援青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前方后方、援受双方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两年来援青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浙青两省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海西州委、州政府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体援青干部人才开拓创新、奋勇拼搏的结果。车俊书记、王国生书记(时任)、袁家军省长等两省领导亲上高原检查指导工作、慰问干部人才,为做好援青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等省级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援青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海西州委州政府对于援青干部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党政干部全部安排实职,技术人才担任单位骨干,妥善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重用、生活上关心。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们的真切关怀,为援青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保证。

  Q:在援建海西州的过程中,援青干部是怎么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不断增强海西州的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潘建漳:

  海西是南丝绸之路古道重要节点,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浙江地处“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交汇地带,体制机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双方的经济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围绕海西州十二次党代会、州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的融入“一带一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两位数”增长的目标,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产业扶持方式,推进“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转变,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1.加强园区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投入援青资金在德令哈、格尔木两市积极打造建设“一园两区”的浙江工业园。经过努力,已陆续有德令哈圣尊文化产业公司、青海德爱智能科技公司、海西芳卿网络科技公司等近20家企业入驻德令哈园区。格尔木园区引进浙商企业13家,计划总投资38.55亿元,年产值达10亿元,年上缴税收0.8亿元,带动当地就业1500人以上。由格尔木浙江商会筹建的占地51.7亩、投资总额3亿元的浙商科创大厦现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2.开展招商引资,强化自身“造血”功能。紧靠大后方浙商优势,积极搭建桥梁,热情邀请有意向的浙商前来海西考察调研,洽谈合作,开展精准招商,拉长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援受双方的优势互补,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两次策划实施浙江省工商联企业家代表团“知名浙商海西行”活动。先后举办“浙商走进格尔木”、“浙商投融资大会—德令哈峰会”等招商引资活动,邀请浙江五龙汽车、青海省温州商会、绿朋国际集团等多批次代表团赴海西考察调研,帮助海西州政府赴杭宁温产业推介、州政府代表团赴吉利汽车考察调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赴巨化集团项目对接。根据州委州政府要求,将分散在各市县的县处级援青干部安排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下属各园区兼任副主任,使受援地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完善招商引资机制、规范园区管理及推动项目落地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第三批浙江援青干部30余批次200余人次到浙江各地招商引资,成功签约引进一批产业合作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海西与浙江共签约产业合作项目50余个,意向投资金额275亿元,初期解决就业近8000余人。

  3.培训就业技能,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组织海西州人社局、州教育局、团州委、州就业局、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与浙江相关单位院校结对帮扶,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帮助为数众多的受援地群众从一家一户的生产劳作方式中走出来,走进标准化、组织化、企业化的生产流程或自主创业的道路。2017年在浙江省义乌市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两期专业技能培训班,分别为80人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城乡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培训和30人的创业成功人员进行能力提升培训。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组织50名左右即将毕业的学生赴绍兴上虞职教中心开展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以“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安定一片、造福一方”为目标,设立柴达木青年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打造昆仑梦工厂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及广大青年农牧民就业创业,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涌现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带领柴达木福牛走出海西、走进万达、走到首都的农牧区创客喇勇清;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家乡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新型农民,开泰牧业公司掌门人马海麟等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完成柴达木青年创业街升级改造,成功吸引互联网、新媒体、新型农业等13家高新初创企业入园孵化,直接带动就业92人。

  4.拓展品牌营销,提升农牧业发展规模。海西农牧民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省援青指挥部在大力扶持枸杞、青稞、黎麦、牛羊肉等农牧产品深加工的同时,邀请北京、杭州等地的管理咨询专家和电商专家为当地农牧龙头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协调阿里巴巴为都兰县4家龙头企业开设网店,积极开展互联网+产品销售。帮助海西农牧企业在杭州设立“柴达木枸杞”直销门店,建成嘉兴枸杞一条街,提升农产品品牌。“柴达木电商绿洲体验店”已经推广开设到西安、成都、佛山等十多个城市,实现销售额3.5亿元。同时,积极协调组织海西企业赴浙江参加“浙洽会”“西博会”“农博会”等展会,不断加强柴达木特色产品品牌宣传,为海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走出柴达木创造有利条件。

  柴达木聚宝盆丰富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浙江产业援青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Q:为巩固浙江与海西州的两地深厚友谊,援青干部人才做出哪些艰苦努力和辛苦付出?

  潘建漳:

  1.连续举办三届“杭州班”来之不易。进青伊始,来自杭州市下城区的三位老师在受援地德令哈一中创设了“杭州班”。她们通过深入家访、加强班级管理、树立学习信心入手,通过努力“杭州班”学生习惯良好、成绩优秀,留下了好口碑,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广大家长的好评。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穷代际传承最好的办法。于是,海西提出希望能举办三届“杭州班”。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第一时间在了解这个情况后,指示教育工作组马上和大后方浙江省教育厅联系沟通,请求支持。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和海西州领导两赴浙江省教育厅对接“杭州班”事宜。由于浙江要援助的省份很多,再派更多的教师有困难。浙江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在获悉这个情况后,特别是在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亲自关怀下,在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实现了三届连续举办“杭州班”的愿望,得到了当地普遍百姓的赞誉,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初中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愿望。这成为海西基础教育的名片、浙江教育援青的名片、两地教育“三交”的名片。

  2.医疗援建是浙江援青工作的重要内容。浙江援青指挥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通过派驻医疗专家、提供免费培训、投入医疗设备、兴建基础设施等方式,提升当地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办医条件、加强地区综合医院诊疗实力,全面提高海西州医疗服务水平。

  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各位援青医生通过不断努力,经省援青指挥部反复多次与前后方沟通协调,在海西州人民医院新设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及海西州临床检验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医院的学科建设。医院整体医护水平在各位援青医生的悉心指导下,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援青医生帮扶下,海西州人民医院已开展的诊疗项目弥补了海西医疗工作的23项技术空白,新增检验检查项目5项,其中心脏血管内超声检查及钬激光碎石术2项技术已经达到青海省领先水平,有效解决了当地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病人、家属、医院及当地政府的高度好评。在省指挥部组织安排下,举办了“健康海西行”——浙江援青医疗专家组送医下乡活动,活动已覆盖德令哈市、都兰县、天峻县、乌兰县的6家县及乡镇卫生院,送医总行程超过2500公里,近2000人次的城乡居民接受诊治,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Q:援青干部人才,是浙江各系统各部门抽调出来组成的临时“大家庭”,您是怎么把这支临时队伍拢指成拳,提升战斗力的?

  潘建漳:

  到青海以来,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以打造援青标杆省份和锻造浙江援青铁军为目标,认真贯彻浙青省委、海西州委要求,高标准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体援青干部人才中开展“三问”(来青为什么;在青做什么;离青留什么)“四为”(为国家尽忠;为青海奉献;为浙江争光;为人生添彩)“五抓五比”(抓一岗双责,比党建成效;抓思想建设,比境界提升;抓党性锤炼,比援青业绩;抓廉政建设,比遵章守纪;抓管理服务,比团结协作)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新时期援青模范”“重走天路重温誓言”等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提振援青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精气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援青工作持续提升的强大力量,切实增强援青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后,结合工作实际及时研究提出“倾情海西、奉献高原,高水平谱写浙江援青工作新篇章”的新时期援青工作奋斗目标,努力传承发扬浙江“红船精神”和“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将打造一支勇立潮头、奋勇拼搏、绝对忠诚、干事担当、干净自律、充满活力的干部人才队伍作为援建工作行稳致远的组织保障、有力支撑。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抓学习、促转型,抓常规、严管理,抓人文、重关爱,抓作风、讲奉献等措施,着力打造政治、业务、纪律、士气、形象“五过硬”的援青团队。在2017年12月18日召开的海西州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第三批浙江全体援青干部人才受到隆重表彰。浙江援青成效得到青浙两省省委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和批示肯定,全体浙江援青干部人才深受鼓舞和激励。

  Q:接下来,在援建海西州过程中,您还有哪些打算?

  潘建漳:

  下一步,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将按照习总书记赋予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使命和车俊书记、袁家军省长视察援青工作时提出的“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投身高原、建功青海,继续奋斗、再创佳绩”的新要求,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以及海西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丰富支援内涵,创新支援方式,扎实推进支援工作,力求实现“六个突破”:

  1.以落实共识为重点,在整体推进上求突破。2016年10月,青海省党政代表团赴浙江学习考察,2017年8月车俊书记回访青海,两省就对口援青工作达成多项共识。2018年6月袁家军省长率党政代表团赴青海考察学习,近期两省之间还在商讨签署《浙江省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必将为今后援青工作的高水平、深层次全面推进提供战略指引。我们将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与海西各方密切配合,一并抓好贯彻落实,让两省高层共识早日落地生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推动海西在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活力、壮大特色产业、培育市场主体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持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以产业援青为重点,在互利共赢上求突破。发挥浙江产业优势,通过继续组织“知名浙商海西行”等主题活动,助力海西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加强浙江省与海西州企业间的深度协作、上下游产业间的循环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大力推进浙江工业园建设,积极协调杭州、宁波、温州等国家级产业园、高新区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及工业园区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帮助受援地在重大项目落地、新兴产业培育、核心企业打造、产业链条延伸、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优化投资环境。

  3.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在改善民生上求突破。突出扶贫协作、教育援青、就业援青等重点,推动援青项目和资金向基层、农牧区倾斜,使基层群众直接受益、广泛受益、持久受益。全年计划实施德令哈市城中村改造、德令哈市农牧民安全饮用水及牧区节水工程、天峻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项目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建设,力争建成一批标志性援建工程,确保对口支援工作有特色、得实效。

  4.以智力援青为重点,在提升软实力上求突破。加大对教育、化工、农业、金融等海西亟需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浙江援建品牌医疗科室、浙江教育名师工作室、初高中浙江班等智力援青品牌,努力提升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

  5.以结对帮扶为重点,在巩固脱贫上求突破。围绕州委州政府“在青海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以贫困地区和贫困村为重点深化结对帮扶,组织动员浙江民营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充分发挥浙江电子商务技术和平台优势,通过产业合作、资金支持、技术帮扶、人才支援,鼓励和扶持农牧民电商创业。

  6.以文化推介为重点,在“三交”实效上求突破。在继续开展高层互访、地区互动、文化走亲,加大两地交流交往交融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浙江在文化旅游方面的体制创新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管理经验优势,通过合作开发、会展交流、智力支持等方式,加大对海西民族文化、高原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海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海西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编辑:马轶伦
相关新闻

扫码关注“浙江援青”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