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正文
【特别策划】听!我们的乡村振兴故事(第二期)
爱农村 方能付真情 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2018-05-30 08:59:57 来源: 浙江在线
导语
daoyu

  浙江在线记者在各地探寻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同时,也挖掘出一批在新时代乡村“大展拳脚”,为振兴家乡出谋划策、默默付出的农民。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倾听他们如何为建设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封面.gif

导语.png

爱农村 方能守初心 乡村振兴"带头人"的精彩人生

孙.jpg

 【人物故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富有工匠精神,扎根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敬业奉献,负重前行。眼前这位50余岁就白了头的村党支部书记,就把他的一颗“匠心”,投入了乡村振兴建设中。

  “我以前是做铁匠的,任何手艺都要用心去做,哪怕做一把剪刀也一点都马虎不得,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 塘里村党支部书记孙朝厅之所以回村里来做书记,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村里的老书记,“当初我想参加村里的工作,他极力反对。因为他自己当过,知道做干部是要付出的。临死之前,他跟我说‘当干部就要有当干部的样子’,这句话我一直牢牢记得。”

  基于塘里村深厚的历史渊源,孙朝厅决心以“文化”为特色谋求发展。带着父亲对自己的嘱托,和对家乡的热爱,孙朝厅为塘里村奔前跑后、四处“取经”。塘里村经济基础薄弱,而打造美丽乡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孙朝厅既努力开源,以实干精神打动人,吸引了以孙禄仁为代表的“乡贤们”慷慨解囊,使村里的开发建设有了启动资金。孙朝厅又尽量节流,不仅利用老城改造拆下来的旧青砖、别的村庄废弃的雕梁画栋改造塘里村,还自己绘制文化礼堂的建设草图,省下了一大笔设计费。

  牛棚变身文艺咖啡店,茅坑变身村史“顾盼廊”,老房子变身人气爆棚的私厨,国家级的书法家们在小巷里留有墨迹,写下诗人们为塘里量身打造的诗……在他的带领下,塘里村向村民收回7000多平米的老房区的使用权,交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改造。按照“三巷九院”的布局,塘里把闲置房屋变成了具有人文底蕴的文化景观,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精品民宿文化游”,吸引了大批文人与创客们来到塘里,“糖”里生活让村民倍感甜蜜。

  更让孙朝厅感到欣慰的,是村民的文化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高品质的美丽乡村一定要有高品质的村民,以前他们对村干部的态度是不屑的,现在看到我会说‘书记千万不要累着啊’,简简单单一句话让我很感动。”

 【我心中的的美丽乡村】

  美丽是壳,文化是魂,我心中的美丽乡村,是以文化为依托的有品位的乡村。


毛.jpg

  【人物故事】

  年轻的80后退伍军人毛智浩,他是村里的农业大户,拥有760多亩水稻田。2013年,他放弃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修复农业生态,打造最美稻田。他种出的生态水稻口感Q弹,大米的价格也从每斤3元变成15元,水稻品质高了,每逢收获季一抢而空。

  他坚守初心,把生态农业当做事业来做,不计较投入产出差,只为让大家吃上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他说:“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吃的健康。”推进乡村农旅融合,他是鞍山村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有了毛智浩“生态水稻”种植的成功,许多村民前来取经,毛智浩都会无偿教授,目前已经10多户人家掌握了“生态水稻”种植技术。毛智浩还为村民提供不少的工作机会,农忙时节村子里都会有二三十个村民进入农场工作,村民每日收入130元—200元不等。

 【我心中的乡村振兴】

  “我的初衷就是把这片土地的生态坏境搞好,把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奉献给大家。”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应该努力的方向。


xin.jpg

 【人物故事】
  羊粪一年能卖二十万?让大家都觉得臭气熏天的羊粪,竟然成了乡村致富的宝贝。在德清县舍西村的三羊生态牧场,一台台自动化清理机,忙着为羊粪收集装袋。正将“变废为宝”变成现实。
  牧场主人孙丽东是一位85后农民创客,大学刚毕业时他也曾报考过公务员。但出生农村的他始终心系家乡,随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意识到报考公务员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最终,孙丽东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村养殖创业。
  “一个大学生回村养羊?没出息!”起初,孙丽东的决定遭到了村民普遍的质疑和嘲讽。但他却没有丝毫动摇。他租了以前村里废弃的养猪场,从家中已有的5头羊开始养殖。凭借大学生的知识和眼界,孙丽东不仅发现了“羊粪制作有机肥”的商机,羊场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如今孙丽东的羊场已发展到2000多头的规模,年收入高达50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就能真切享受到。村里生态环境好了、村民钱包鼓了,更多农民愿意返乡创业,为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我心中的乡村振兴】

  “民富村强、风景成片”这是孙丽东对美丽乡村的祝福,也是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王.jpg

  【人物故事】

  鞍山村口,一面雪白的墙壁上画着一颗参天的老樟树,跟着墙上箭头的指引,记者走进一户庭院,鹅卵石铺就的地面,白墙黛瓦的房屋,屋前还有那颗老樟树。2013年,土生土长的鞍山人王少华放弃在外闯荡多年创下的工厂,回到念念不忘的故乡,将奶奶的这栋老房子改造成乡间民宿,取名“老樟树”,2015年开始营业后一炮而红。

  王少华将庭院重新修整,并以推陈出新的文化活动为卖点。从中秋赏月品茗会、叠锦台茶话会、艺术沙龙、DIY亲子风筝会,以及后来的“一人一艺”手鼓公益公开课、以书换宿住民宿、采摘蓝莓游花海等活动,“老樟树”在紧扣主题之余,借势带动餐饮,把游客“留下来”。

  她是鞍山村回乡创业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她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尝到了民宿经济的甜头。“蔷薇人家”、“后会有期”……一家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各有各的独特韵味,鞍山已经成为了市民口中的“网红民宿村”。

  王少华凭借自己敏锐的市场嗅觉,意识到鞍山村应该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能仅仅依靠农家乐、民宿经济产业,而要发展亲子、养老结合的旅游休闲产业,她带着村民,邀请专业运营团队,把这些点串联成一条鞍山独有的动态旅游线路,做好留客文章。

  【我心中的乡村振兴】

  乡村风景串景成线,把游客“留下来”,实现村富民强。

编辑:吴越
原创报道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出品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正文
【特别策划】听!我们的乡村振兴故事(第二期)
爱农村 方能付真情 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2018-05-30 08:59:57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在各地探寻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同时,也挖掘出一批在新时代乡村“大展拳脚”,为振兴家乡出谋划策、默默付出的农民。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倾听他们如何为建设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封面.gif

导语.png

爱农村 方能守初心 乡村振兴"带头人"的精彩人生

孙.jpg

 【人物故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富有工匠精神,扎根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敬业奉献,负重前行。眼前这位50余岁就白了头的村党支部书记,就把他的一颗“匠心”,投入了乡村振兴建设中。

  “我以前是做铁匠的,任何手艺都要用心去做,哪怕做一把剪刀也一点都马虎不得,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 塘里村党支部书记孙朝厅之所以回村里来做书记,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村里的老书记,“当初我想参加村里的工作,他极力反对。因为他自己当过,知道做干部是要付出的。临死之前,他跟我说‘当干部就要有当干部的样子’,这句话我一直牢牢记得。”

  基于塘里村深厚的历史渊源,孙朝厅决心以“文化”为特色谋求发展。带着父亲对自己的嘱托,和对家乡的热爱,孙朝厅为塘里村奔前跑后、四处“取经”。塘里村经济基础薄弱,而打造美丽乡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孙朝厅既努力开源,以实干精神打动人,吸引了以孙禄仁为代表的“乡贤们”慷慨解囊,使村里的开发建设有了启动资金。孙朝厅又尽量节流,不仅利用老城改造拆下来的旧青砖、别的村庄废弃的雕梁画栋改造塘里村,还自己绘制文化礼堂的建设草图,省下了一大笔设计费。

  牛棚变身文艺咖啡店,茅坑变身村史“顾盼廊”,老房子变身人气爆棚的私厨,国家级的书法家们在小巷里留有墨迹,写下诗人们为塘里量身打造的诗……在他的带领下,塘里村向村民收回7000多平米的老房区的使用权,交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改造。按照“三巷九院”的布局,塘里把闲置房屋变成了具有人文底蕴的文化景观,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精品民宿文化游”,吸引了大批文人与创客们来到塘里,“糖”里生活让村民倍感甜蜜。

  更让孙朝厅感到欣慰的,是村民的文化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高品质的美丽乡村一定要有高品质的村民,以前他们对村干部的态度是不屑的,现在看到我会说‘书记千万不要累着啊’,简简单单一句话让我很感动。”

 【我心中的的美丽乡村】

  美丽是壳,文化是魂,我心中的美丽乡村,是以文化为依托的有品位的乡村。


毛.jpg

  【人物故事】

  年轻的80后退伍军人毛智浩,他是村里的农业大户,拥有760多亩水稻田。2013年,他放弃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修复农业生态,打造最美稻田。他种出的生态水稻口感Q弹,大米的价格也从每斤3元变成15元,水稻品质高了,每逢收获季一抢而空。

  他坚守初心,把生态农业当做事业来做,不计较投入产出差,只为让大家吃上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他说:“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吃的健康。”推进乡村农旅融合,他是鞍山村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有了毛智浩“生态水稻”种植的成功,许多村民前来取经,毛智浩都会无偿教授,目前已经10多户人家掌握了“生态水稻”种植技术。毛智浩还为村民提供不少的工作机会,农忙时节村子里都会有二三十个村民进入农场工作,村民每日收入130元—200元不等。

 【我心中的乡村振兴】

  “我的初衷就是把这片土地的生态坏境搞好,把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奉献给大家。”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应该努力的方向。


xin.jpg

 【人物故事】
  羊粪一年能卖二十万?让大家都觉得臭气熏天的羊粪,竟然成了乡村致富的宝贝。在德清县舍西村的三羊生态牧场,一台台自动化清理机,忙着为羊粪收集装袋。正将“变废为宝”变成现实。
  牧场主人孙丽东是一位85后农民创客,大学刚毕业时他也曾报考过公务员。但出生农村的他始终心系家乡,随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意识到报考公务员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最终,孙丽东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村养殖创业。
  “一个大学生回村养羊?没出息!”起初,孙丽东的决定遭到了村民普遍的质疑和嘲讽。但他却没有丝毫动摇。他租了以前村里废弃的养猪场,从家中已有的5头羊开始养殖。凭借大学生的知识和眼界,孙丽东不仅发现了“羊粪制作有机肥”的商机,羊场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如今孙丽东的羊场已发展到2000多头的规模,年收入高达50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就能真切享受到。村里生态环境好了、村民钱包鼓了,更多农民愿意返乡创业,为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我心中的乡村振兴】

  “民富村强、风景成片”这是孙丽东对美丽乡村的祝福,也是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王.jpg

  【人物故事】

  鞍山村口,一面雪白的墙壁上画着一颗参天的老樟树,跟着墙上箭头的指引,记者走进一户庭院,鹅卵石铺就的地面,白墙黛瓦的房屋,屋前还有那颗老樟树。2013年,土生土长的鞍山人王少华放弃在外闯荡多年创下的工厂,回到念念不忘的故乡,将奶奶的这栋老房子改造成乡间民宿,取名“老樟树”,2015年开始营业后一炮而红。

  王少华将庭院重新修整,并以推陈出新的文化活动为卖点。从中秋赏月品茗会、叠锦台茶话会、艺术沙龙、DIY亲子风筝会,以及后来的“一人一艺”手鼓公益公开课、以书换宿住民宿、采摘蓝莓游花海等活动,“老樟树”在紧扣主题之余,借势带动餐饮,把游客“留下来”。

  她是鞍山村回乡创业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她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尝到了民宿经济的甜头。“蔷薇人家”、“后会有期”……一家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各有各的独特韵味,鞍山已经成为了市民口中的“网红民宿村”。

  王少华凭借自己敏锐的市场嗅觉,意识到鞍山村应该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能仅仅依靠农家乐、民宿经济产业,而要发展亲子、养老结合的旅游休闲产业,她带着村民,邀请专业运营团队,把这些点串联成一条鞍山独有的动态旅游线路,做好留客文章。

  【我心中的乡村振兴】

  乡村风景串景成线,把游客“留下来”,实现村富民强。

编辑:吴越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出品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