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杭州首个老漂聊天室成立 来的都是幸福感十足的老人

2017-10-13 10:03:08 来源: 都市快报 记者 金洁洁 文/摄 通讯员 樊燕飞

  文新街道阳光社区成立了杭州首个“老漂族”幸福家园工作室,“北漂”大家都知道,但啥是“老漂一族”?“老漂”们,特指那些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帮忙照顾孙辈的老年人。

  

  85岁高老师(左)展示手工艺作品

  “老漂”工作室有了固定活动场所

  工作室创始人之一是市委党校副教授方秀云,50多岁,研究老年社会组织和文化养老服务,经常要跟老年人打交道,她所住的嘉南公寓某幢1单元共12户,其中“老漂”就有七八个,来自五湖四海。

  方秀云在跟“老漂”接触时发现,“老漂”们在家乡多被视为“子女有出息又孝顺、老人进城享福了”,看似衣食无忧,享受城市天伦之乐,实际却有不少烦恼:“给子女打工”、“当免费保姆”,还要拿自己的退休金补贴孩子家用,而且,有时候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方秀云关注到这一问题后,先从自己所在的楼道抓起,2015年7月,她和几个要好的“老漂”一起创建了一个为“老漂”服务的“幸福家园工作室”,因为一开始没有固定活动场地,起先,他们先从楼道单元上门邀请老人在家里喝茶聊天,到饭店吃饭,再到开展户外活动等。2016年6月,在阳光社区的全力支持下,社区配套用房作为“老漂”们的活动场所,活动场所从流动到基本确定,参与人数也从少到多,达到四五十人,还辐射到了周边社区。

  阳光社区主任陈雄说,辖区4000多住户,住着一万多人口,是杭州最早一批商住区,2000年,辖区开始涌入大量购房者,百分之六七十是新杭州人,可见辖区内有很多很多的“老漂”,他们兴趣、爱好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圈子。“提供一个活动场所,也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社区就是为老人服务的。”

  “老漂”们最悠闲的时间,是每周三下午2点到3点半。上午是他们最忙的时候,早上送孩子读书、买菜、搞卫生,根本忙不过来,每个周三下午,他们准时到工作室享受悠闲时光。

  报这么多兴趣班,小孩累不累啊?

  老人说,小孩不累,我累了

  昨天上午10点,我来到了“老漂”们的聊天室——昨天是一场有点特殊的聚会。

  在文新街道嘉南公寓会馆二楼的一个小教室,十多人围着会议桌济济一堂,年纪最轻的刚退休,年纪最大的已经85岁。本来,以为来的人都是倒苦水的,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昨天来的这些“老漂”族,都是扎根成功、幸福感十足的老人。他们已从一开始来杭州时的彷徨无助,到现在的生根发芽沐浴阳光,一个个精气神看上去都不错,这些老人的共同特点是:多少都带点才艺的。

  “以前听说北漂北漂,现在我们成了老漂!”坐在我旁边的傅阿姨说。

  傅阿姨65岁,打扮时髦,老家诸暨,退休前是初中数学老师,她是2003年来杭州帮女儿的,头一年,照顾女儿怀孕,是最无聊的一年,一个人去跟别人搭话总有点尴尬,等女儿的孩子出生,带着孩子就好了,和小区里的人有共同语言,交了一批“老漂”朋友。

  “我现在圈子广嘞!”傅阿姨说,参加社区合唱团,还带舞蹈队,跳的是民族舞!

  赖先生以前一直生活在建德老家,也是一位老师,因为老婆先“漂”他后“漂”,过了9年的“单身生活”,才到杭州跟子女老婆团聚,住惯农村的独栋小楼,来杭州就像被关进了笼里的小鸟,不适应。

  “一开始来还新鲜的,到处跑,一段时间之后,玩完了,就觉得很无聊,出去人生地不熟,只能在家里看看电视,还要跟老太婆拌拌嘴。”赖先生说,直到来了这个工作室聊天,生活才觉得有了滋味。

  而另外没来的一对邻居老人,老家在北方,据说孙辈报了游泳、乒乓球、英语等七大兴趣班,每天要负责接送,根本没时间来参加聊天,老人自己身体不是很好,但还是每天推着小推车去买菜,“我们看到了都会帮他拎一把。”傅阿姨说,她们问老人,报这么多班,小孩累不累啊?老人说:“小孩不累,我累了。”

  我家的家风是这样的

  你不烧菜,你就没有发言权

  

  在烧菜这个话题上,大家越说越兴奋。

  “老漂”们的聊天主题真是太广泛了,怎么化解家庭矛盾、家乡美食、各地文化与趣闻、隔代教育、家风家训、旅游健身、养生保健……分享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帮忙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比如工作室有一位成员郑大伯,以前开过厂,家里有很多工具,连切割机、电钻都有,这些工具都借给他们用,需要的话,也会带着工具上门去帮忙。

  昨天的聊天主题里,讨论得最热烈的问题竟然是:老人烧菜不好吃怎么办?你们子女小孩说不说的?怎么说的?

  “哎哟,我每天有鱼有肉有蔬菜有汤,4个菜起步,女婿山东人,说好吃,还要问,妈,这个菜怎么烧的?‘不好吃’这几个字,他从来不讲的,虽然有几次菜也不合他胃口。我外孙直接说,爸爸,外婆做菜比你好吃一百倍!”老家湖南的傅阿姨最先发言。

  “我们小孩直接说我烧的菜不好吃。带小孩,没有功劳只有苦劳……”一位先生默默地说。

  梁先生,69岁,他说,他们家的家风是这样的:你不烧菜,你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烧菜的人可以问大家的基本意见,因为烧菜的人已经很辛苦了,带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照道理,还是讲出来好!”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像是开圆桌会议,正在进行头脑风暴。

  接着,又聊到了另一个话题:父母帮小孩整理房间和打扫卫生,反倒还要被小孩埋怨,东西找不到了。

  “有时候老人记性不好,东西整理好了放哪忘了这种情况时常有,孩子们也要稍微体谅一下。”一位大伯语重心长地说。

  聊天从上午10点聊到了12点半,大家还没有要散的意思,很意外的是,大家倒苦水少,分享喜悦多。

  85岁的高老师,老家青岛,从部队转业后来到杭州,以前是德加社区老年大学的校长,现在也开了一家公益工作室,教老人做手工,她带来了亲手做的工艺品,扎染的丝巾、手工帆布包,以及用光盘做的文艺杯垫,还给每人发了一枚布艺戒指。

  杭州有名的鲍大妈也带着她的一首自创诗歌《与衰老的抗争中,我想成为一名战士》,参与了这次聊天会,鲍大妈85岁了,动容地读道:是的老了,视力模糊了,感到了无奈;是的老了,手脚笨拙了……

标签:杭州 漂老人
编辑:贾晓雯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