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导览 | 新闻资讯 | 人物档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最美浙江人 > 人物档案 > 担当之美 正文

王盛 精功铁案守望正义

2017-10-10 10:43:25 来源: 《浙江日报》2015年3月27日头版

  守望正义的天空

  在台州市民广场的东北角,有一片樱花林。沐春时节,花朵竞相绽放,在阳光的映衬下变得剔透。闲暇时,王盛喜欢来这里散散步,赏赏花。

  这片樱花林有个好听的名字——守望林。3年前,他和同事栽下了希望的种子。幼小的树苗,如今已有挺拔之姿。而纯洁美丽的樱花,守望着他对检察事业的赤诚,更坚定了他追求公平正义的信念。

  今年38岁的王盛,是台州市检察院公诉一处副处长。从检近15年,他共办理各类刑事案件700余起,其中绝大多数是疑难复杂大要案。在一次次法与情的交织中,他用激情点燃检察岁月;在一回回善与恶的交锋中,他用责任守护公平正义。

  王盛先后被最高检察院、省检察院荣记个人一等功和二等功,并获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检察官等称号。今年2月,他又荣膺全国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称号,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检察官。他的一位同事还曾自发创作诗歌《门——致王盛》赠予他,以共勉。

  一种信仰——

  捍卫法律尊严

  来自亚热带海洋的季风,滋润着这座称之为海之门的小城……大东海的柔情和刚烈,注定赋予你海的禀性。

  ——摘自诗歌《门——致王盛》

  记者初识王盛,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眼前的他,五官俊朗,脸庞白净,儒雅中略带腼腆;笑时眼睛眯成一条线,随和如邻家大哥。他年纪不大,但在台州市检察院,同事喜欢叫他“老王”,因为他做事细心、业务精湛。

  2000年,王盛从浙江大学法律系毕业,作为一名党员,心怀对法律的敬仰,考入了台州市检察院。

  走上岗位没多久,王盛就发现,检察工作光有一腔热忱远远不够。工作之初,他还栽过不少跟头。记得在提审一起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时,嫌疑人说自己在公安机关所作的笔录并不真实,还在笔录中留下了特殊记号,可这并没有引起王盛的注意。直到一位老检察官提醒,王盛才想起去核实这个细节。结果发现,嫌疑人在笔录上签写“与我讲的一样”时,故意在“一”字上面加了个不起眼的黑点,成了“与我讲的二样”。最终,由于案子出现多处证据缺陷,检察机关对这名嫌疑人作了“存疑不起诉”处理。

  王盛明白,检察工作来不得半点差错,即便是一点点瑕疵,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他时时告诫自己,做事一定要认真再认真,必须让办理的每个案件,都彰显法治精神,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在外人看来,公诉人在法庭上唇枪舌剑,风光无限。事实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几百字的起诉书背后,可能就是一部长篇小说体量的证据材料。有时,王盛需要连续出庭一周,每天读七八个小时的证据材料。以至于庭审结束后,他再不愿多说一句话。繁忙的工作,常常让他忘记时间。有一次,他埋头审查案卷材料,突然遇到一个疑问,想和同事讨论,急匆匆走出办公室,却发现同事的办公室关着门。“难道开会去了,怎么没叫上我?”他正想打电话,却发现窗外夜色渐浓,再一看手表,已是晚上7时多。

  近15年来,王盛累计办理各类刑事案件700余件,平均每年办案50至60件。最忙碌的一年,办案超过90件。繁重枯燥的工作,在他看来,却充满乐趣和挑战。

  但,王盛毕竟不是铁人。

  至今,同事孙婷婷仍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一幕:王盛微微低头,一手捂着腰,在单位长长的走廊里挪步。那时,他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一出院就上班了。

  2007年,王盛被检查出肾部有囊肿,当时情况并不严重。医生说,只要接受一个约30分钟的小手术,一星期就可以康复。由于办案任务重,王盛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一晃3年多,到了2010年,王盛常觉得腰部难受,想请几天假做那个“小手术”。谁知,医生一看检查报告,表情严肃。原来,囊肿已经溃烂,如果再不及时治疗,腹腔很可能感染而危及生命。小手术变成大手术,王盛在病床上躺了十余天,每天就惦记着手头六七个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一出院,王盛就选择回办公室。

  “对我们公诉人来说,最怕就是生病和放长假,办案时间就会吃紧。当时,好几个案子要到期,与其老在家惦记着,不如早点回单位上班。”王盛说。

  一个信念——

  铁肩担起道义

  这些年,你守着门,守望着头顶的星空,漏网的鱼,只要游过眼前,难逃鹰隼的捕获。

  ——摘自诗歌《门——致王盛》

  依法指控犯罪,是公诉人的一项重要职责。“办案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放过一个疑点,就可能放过一个犯罪分子。”这是王盛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3年10月25日,一起发生在温岭的患者杀医案,让全国震惊。连恩青手持事先准备的尖刀,追捅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生王云杰和其他两名医生,造成王云杰死亡,另外两名医生一人重伤、一人轻微伤。

  案发后的48小时,以王盛为组长的台州市检察院办案组,提前介入案件侦查。

  舆论沸腾、媒体关注,让王盛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知道,必须尽快把事情调查清楚,将凶徒绳之以法,还被害人一个公道。

  查阅案卷过程中,王盛和办案组成员发现,医院对连恩青进行鼻部治疗时是否存在过错,这一事实并没有查清。而这恰恰是关系到连恩青作案原因以及医院方有无过错的一个关键性事实,将会对连恩青的量刑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于是,针对连恩青提出的多张CT片数据不一致、怀疑医院造假等问题,王盛多次走访相关医生,并在医院CT室蹲点求证。

  “事实都这么清楚了,还要查这查那,这个检察官真多事。”有人开始在背后议论,但王盛没有动摇:“任何人的权利都要得到尊重和维护,不管他是犯罪嫌疑人还是被害人。事实必须查清,这是正确办理案件的基础,也是公诉人的职责所在。”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王盛和同事反复观察和记录CT片数据的变化,连医生都为他的执着感动。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求证说明,连恩青对医院及医疗结果的怀疑,是他个人因为专业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误解。

  全面掌握案情后,王盛开始拟定起诉书,每一个词、每一个表述都反复斟酌,力求精准。法庭上,他通过翔实的证据展示和严谨的分析说理,揭露了连恩青残忍的犯罪行为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他不是一个维护患者利益的“英雄”,只是一个偏执、冷漠、自私的杀人凶手。最终,连恩青得到应有的制裁。

  一起复杂案件的起诉书,究竟有多长?王盛的回答是:6万余字。

  2009年下半年,特大电信诈骗系列案件摆在了王盛面前。该案涉及浙江、广东、四川、北京等20余个省、市,受害人超过300人,涉案金额2200余万元。面对叠起来有一人多高的证据材料,王盛没有退缩。为准确核对每名受害人被骗的金额,他找来所有相关的银行账本,逐笔核对,往往两三个小时下来,额头直冒汗。大半年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天,白天满脑子都是数字、金额,晚上做梦也在核对。最后,他终于完成了长达88页、6万余字的起诉书。

  在同事眼里,王盛还有一项绝活:火眼金睛。他擅长通过审查、对照被告人的前后供述、被告人之间供述的差异,发现矛盾点,一查到底。

  办理任雪波等19人贩卖毒品案时,他查看案卷,现场提审,发现很可能还有其他人参与贩卖毒品犯罪。是按部就班,还是深挖到底?这道选择题,在王盛心中稍纵即逝。

  一个坚定的声音很快在他心中叩响:绝不能让不法者逃脱法律的制裁!

  于是,他巧妙利用各嫌疑人急于减轻或推脱罪责的心态,让其充分供述,相互对照,发现确实还有漏犯。

  王盛果断向公安机关提出追诉意见,并通过各种途径监督落实抓捕措施,将遗漏的万光辉等5名被告人追诉归案。最终,5名被告人中,1人被判处死刑,1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另外3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13年、8年。一起案件追诉这么多人且全部判处重刑,这在台州还属首次,他因此荣立个人二等功。事后,同事纷纷点赞:“王盛,你捕到的‘漏网之鱼’可都是鲸鱼级的啊。”

  一片情怀——

  心系百姓冷暖

  在内心最柔软的深处,你有一扇打开的门,弱势者、无助者,甚至被你送进牢狱者,接受一片纯洁星光的撒播。

  ——摘自诗歌《门——致王盛》

  情与法,并非冷冰冰的对立,正因为此,法律才有温度。而这样的理念,早已在王盛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回想起4年前的那个场景,台州市检察院控申处检察官左袁蜻既温暖又感动。

  2011年,台州发生一起凶杀案:两名酒店保安残忍劫杀了一对年轻男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王盛又一次成为主办检察官,最终,法院将两名凶徒判处极刑。半个月后的一天,一名被害人的父亲气冲冲走进了台州市检察院控申处。他认为,检察机关对两名保安所控的罪名不准确,坚持讨要说法,但又拿不出有力证据。左袁蜻认真接待了他,虽极力解释,但始终无法说服他。此时,左袁蜻想到王盛,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打了电话。“当时我想,王盛应该不会来,因为他没有向当事人解释的义务。”不过让她意外的是,没几分钟,王盛就走进了接待室。

  王盛和这位悲痛欲绝的父亲促膝长谈,一边抚慰他的情绪,一边耐心解释法理。一个多小时后,这位父亲眼角淌着泪,用颤抖的声音说:“虽然我还是很痛苦,虽然我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但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今后的日子还很长,我必须向前看……”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给需要帮助的人更多的关怀。”王盛就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

  去年5月,因感情纠葛发生口角,贵州人江某一怒之下杀死了妻子。一起事实清楚的命案,却让王盛真切感受到情与法发生矛盾时的纠结和苦涩:于法,江某必须受到制裁;但于情,让他揪心的是,夫妻俩9岁和5岁的儿子,今后只能由70多岁的奶奶抚养,未来之路充满艰辛。于是,他决定为两个孩子申请司法救助,经过一番奔波,终于为孩子们送去了最高额度的司法救助金。当把钱交给这个不幸的家庭时,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份“心意”,悄悄塞给了对方。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要比处罚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更有价值,更为重要。”王盛的笔记本上,写着一句名言,这是他多年来的座右铭。

  在王盛的办公室抽屉里,珍藏着一叠略带褶皱的信,寄信的都是同一个人:林某,发自新疆某监狱。信上的字,一笔一划十分工整。

  2006年,一封来自新疆的信件,跨越万水千山,寄到了王盛手中。出乎他意料的是,写信人正是两年前被他控诉的罪犯林某。当时的林某只有20岁,因为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获刑后,林某不仅没有真心服法,反而对司法机关心存怨念,在服刑期间因再次伤人而被换押到了新疆的监狱。

  不过这次,林某竟然在信中向昔日指控他的王盛吐露了心声:“如果当初不是你将我绳之于法,或许我会在犯罪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王盛马上意识到,林某渴望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于是,他决定回信,并给对方心理疏导。在通信条件并不通畅的情况下,双方在近8个月时间内通了6次信。“你还年轻,要站起来重新做人,你的父母盼着你早日回家团聚。”书信中,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的沟通,让林某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并向他保证:一定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一份坚毅——

  乐观面对人生

  家的门,往昔如此温暖地开启,定是欢声一片,此时,独留孤影……这些,你独自承受,从不让情绪占据任何角落。

  ——摘自《门——致王盛》

  在王盛的手机里,收录着一段儿子跳“小苹果”舞蹈的视频。每每感到工作压力大时,他总会打开看一看。视频中,儿子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能让他的所有烦恼顷刻间烟消云散。

  对于苦和难,王盛比一般人有着更深的体会。

  6年前,王盛刚出生3个月的儿子被确诊为脑瘫,一家人陷入绝望。后几经联系,广州一家医疗机构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之后的两年时间,儿子一直在广州接受治疗。那段日子,对孩子对妻子来说,都是最艰难的日子。但由于当时正处贩毒案追诉的关键期,王盛很少去看望,更别说陪伴了。两年里,王盛只去看望过儿子两次。

  每次去,看到儿子既渴望又陌生的眼神,他的心都不禁抽痛。他何尝不想去陪伴家人?每当夜深人静时,王盛总辗转难眠,家庭是他的牵挂,但肩头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来自检察官的责任。时至今日,回忆那两年孩子和妻子经历的艰辛,王盛依旧自责,湿了眼眶。让他欣慰的是,现在孩子每天坚持做康复训练,恢复情况还不错。

  祸不单行。2010年,王盛的母亲不幸患癌症。母亲之前就说过身体不舒服,但自己却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可能因此让母亲延误了治疗,王盛一遍又一遍地责怪自己。母亲手术后的康复期间,要定期到台州市中心医院看病取药。医院每天上午7时开始挂号,他一般凌晨5时许,就自带板凳守在挂号窗前。后来,医院开通了网上挂号,他每天深夜端坐在电脑前抢号。这样的情况,前后持续了1年多。这对王盛而言,仅仅是对母亲的小小弥补。

  但在同事眼中,王盛是个孝子。每天即便晚上加班,他也会回家陪父母吃饭。不过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和父母聊天外,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给72岁的父亲注射胰岛素。父亲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医生建议每天注射胰岛素,但老人不肯去医院打针,就由王盛和哥哥轮流给他注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有将王盛压垮。相反,他更加珍惜家人,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在妻子眼里,王盛虽然工作忙,但是个好丈夫:每逢双休日,他会为她做好可口的饭菜;她生日时,“意外”地送上蛋糕和玫瑰;也会在闲暇时,牵着她的手一同去看场电影……在王盛心中,这也是对妻子的小小弥补,“她真的太辛苦了”,而自己能给的并不多。

  生活磨砺了王盛的坚韧品格。这种坚韧,让王盛透过磨难看到了生活的甜蜜和幸福;这种坚韧,也将伴随他在检察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作者:   编辑:熊栎蔚(实习)
人物档案 更多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