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民生百态 正文

290根爱心拐杖,8年坚持 这件小事,80岁“雷锋老人”年年不忘

2017-10-09 10:11:26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汪 蕾

  曹荣安(前排右一)、陈金香(前排右二)与志愿者、路人在爱心拐杖立牌前合影。

  “2009年3月3日,我们第一次在尖峰山脚放爱心拐杖,那次放了18根,不断丢失、不断补放,到现在累计已经有290根了。我希望大家能够从小事做起,学雷锋、献爱心,关注老人安全健康。”国庆节当天下午,尖峰山脚下,80岁的市雷锋文化馆馆长曹荣安带着一群年龄跨度接近75岁的志愿者,用行动践行、传递雷锋精神。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重新竖立爱心拐杖牌。2009年的一天,曹荣安在尖峰山脚看到一个老人在折树枝,上前阻止,对方告诉他路不好走,才折了树枝当拐杖。他当时就想,要在这里放置一些能够“共享”的爱心拐杖供游客无偿使用。他还拜托在一旁摆摊卖茶叶蛋的70岁村民陈金香阿姨帮忙看守引导,这一送就是8年。

  8年前就开始玩“共享”,金华人的诚信传递越做越好

  雷锋文化馆的爱心拐杖送了8年,陈金香志愿看管爱心拐杖也看了8年。

  平日里,这座曾被称为“金华人三天看不到就要哭”的尖峰山,举家爬山锻炼的人不少,陈金香摊子上的生意也不错。周围并没有竞争对手,而且手艺不错,价钱实惠,一直以来她都不怎么吆喝商品,做生意时为爱心拐杖做代言人倒是习惯成自然。

  “有了这些拐杖好啊!免费的,很实用,大家上山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可以领一根拐杖,然后提醒他们记得送回来。”陈金香说,这些爱心拐杖看似普通,其实很有用。现在的人锻炼少了,不少年轻人爬山也得借把力。她笑言,这批爱心拐杖是领先了“共享单车”多年的“共享”理念。

  不过,令她感触最深的还是一根小拐杖培养、传递的诚信精神。爱心拐杖设置之初,借去用的人不少,送回来的却不多,有时候,她几番提醒记得送回来,游客却不以为然。看着小桶里很快少去的拐杖,她只能联系曹荣安他们再送来。

  渐渐地,绑着红绳的爱心拐杖成了爬山人眼里的风景,借走用完送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从人们的反馈中也看得到,市民的素质越来越高。“有人也会停下来看一看展示牌,再问我爱心拐杖的来历,还有人想跟着接力做这个事,也送些爬山需要的‘共享’物品。”

  6岁到14岁,“爸爸带着做志愿”到“带着小伙伴学雷锋”

  “68年前新中国成立,我12岁;今年我80岁了,祖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我是体验者也是受益者……”穿着黄色志愿者服装的曹荣安为志愿者们讲解了学雷锋、做环保的心得体会,说到动情处热泪盈眶。

  人群中,14岁的中学生王嘉昂和同学倪子豪正忙着搅拌水泥,帮爸爸固定爱心拐杖牌。8年多前,爱心牌竖立当天,年仅6岁的王嘉昂第一次参加学雷锋志愿活动,这之后他也成了一个“老志愿者”。

  捡垃圾,维持交通,去敬老院、福利院献爱心……除了做功课,王嘉昂的假期时间很多都泡在志愿服务上,而每年的国庆假期更是雷打不动的志愿日。从一开始的“爸爸带着做志愿”,还是小毛头的他懵懵懂懂,到后来他开始主动为“学雷锋”吆喝,带着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参加志愿活动。

  除了金华本地市民,当天还有浙师大、上财浙院、金职院等高校的志愿者团队参与活动。李英是浙师大的大四学生,目前正在东阳实习,一大早也赶过来参加活动。今年暑期,她在雷锋文化馆义务帮忙了两个月,她说:“从曹老师身上,我想学习的就是坚持,他一直告诉我,学习雷锋就是两点,一个是平凡,一个是坚持。”学雷锋这件事也好,生活中的任何事也罢,坚持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身处什么位置,把那件事坚持下去,你就是不平凡的,小事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事。

  雷锋精神多年传递

  当天,爱心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曹荣安的带动下,登山游玩的游客也不断加入。“学雷锋,我行动!”尖峰山脚,口号响亮。抱着孩子来玩的江西大姐参与了,也被感动了,带着孙女一起鼓掌;参与志愿活动多年的老朋友托尼、李跃进也在这里与曹荣安偶遇。

  2010年5月8日,金华雷锋文化馆开馆,这也是全国首个雷锋文化馆。当年,李跃进正好是27路“雷锋号”公交车的一名司机。听说金华有了全国第一个雷锋文化馆,他第一时间赶去参观,以自己是“雷锋号”的一员骄傲,并以此勉励自己。多年过去了,他陆陆续续换了多趟公交线路,但雷锋标准是他一直以来的自我要求。工作之余,他还会带着小区的孩子们一起去做志愿服务,传递雷锋精神。

  57岁的志愿者托尼说:“作为一名60后,雷锋精神陪着我们长大……眼前这群小年轻,让我最感动。想要传承雷锋精神,需要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年轻人。”

标签:拐杖 爱心 雷锋
编辑:江小来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