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衢州 正文

"当代人纪念孔夫子"的意义 希望文化长河能流向未来

——专访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先生
2017-09-29 10:53:04 来源: 衢州日报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尹平平 记者 徐聪琳

  衢州,孔氏的第二故乡,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称,宋建炎二年(1128),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负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定居衢州,建家立庙。

  自2004年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的南孔祭典恢复以来,每一年祭祀大典,孔子第75代嫡长孙、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孔祥楷先生,都会亲自策划祭祀主题及祭祀典礼前后的一系列活动。

  倡导“当代人祭孔”的衢州南孔祭典,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是孔子2568周年诞辰,衢州祭祀典礼的主题为:幸福家庭·和睦邻里。

  “家庭幸福社会就幸福,家庭平安社会就平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深受800多年儒风熏陶润泽的衢州,代代相传着优良家风。”2017年衢州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祭祀典礼前夕,孔祥楷先生接受了《新华每日电讯》和衢报传媒集团记者的联合专访。

  该如何去认识今天的祭孔典礼?参祭的主要群体为何总是在变化?回归故乡24年来,作为孔子第75代嫡长孙又有哪些感慨?在孔府后花园的有朋堂内,孔祥楷先生娓娓道来。

  记者:衢州人常说“曲阜有庙没有人,台北有人没有庙,衢州有庙又有人”。衢州的“庙”是孔氏南宗家庙,衢州的“人”,就是曾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的您。在孔氏南宗家庙出生,您自幼承蒙的家学熏陶是什么样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儒学经典时时相伴?

  孔祥楷:1938年,我在衢州出生。1944年,我就作为孔子第75代嫡长孙,被国民政府册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但当时,重视我身份的好像只有封授我的政府官员,家里人对此似乎并不在意。

  什么是家学?是家族世代相传之学,往简单了说,就是长辈凭经验教着后辈要学好,做好人。作为家中长孙,我由祖母教养。祖母出生于无锡大户人家,行事都有章法,她不约束我玩耍,只是常常跟我说:“捣蛋可以,但莫要闯祸。”小孩子就该有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模样,但要有原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平日里,家中长辈也不会逼着我读背《论语》,但我自己喜欢背成语字典,也会看《聊斋志异》,有些字看不懂没关系,自己磕磕绊绊摸索着大概的意思,也能读完。

  记者:1993年春,您回到了阔别38年的家乡。您的回归,使得孔氏南宗家庙有了名正言顺的主人,当时摆在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孔祥楷:回到衢州老家,我先后担任过市长助理、市委统战部部长和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但不管担任什么职务,有一点是绝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弘扬儒家文化,传播孔子思想。我肯定要效法我的列祖列宗,研究孔子思想,宣传孔子思想,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做贡献。

  我先是主持孔氏南宗家庙的修葺和孔府的复建,凭着儿时的回忆和有限的考古发掘,一步一步地,把孔府的建筑和园林复建起来。不少人说现在的孔府既精致又考究,但其实刚动工时,我先改建的是两个厕所。作为一个公共场合,女厕所就该设计得比男厕所大一些。

  在基本完成硬件建设后,我又开始抓软件:孔府文学社、孔府书画社、孔府印社、孔府诗社、孔府摄影社、孔府艺术团等文艺机构相继成立。家庙开始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有人声,有人气了,这里就不仅是衢州的文化名片,也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平台。

  记者:2004年9月28日,重启的南孔祭典有了大胆革新。都说万事开头难,与时代接轨的南孔祭典是如何诞生的?“当代人祭孔”的理念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被确立起来的呢?

  孔祥楷:现代化的南孔祭典,不是演一出戏。

  1999年,我就开始筹划新中国成立后孔氏南宗家庙最盛大的活动——祭孔典礼。中国人比较讲究逢五逢十的年头,当时衢州各界商议决定,在2004年,也就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时,恢复衢州的南孔祭典。

  文礼肇始,再传薪火,彼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是“祭孔到底该怎么祭”“仪式程序如何设置”。不少人认为应当以“古礼祭孔”,或者去曲阜看一看他们每年是怎么祭祀的。我就说,北宗祭祀的录像光盘我们现成就有,不用去看了。那些仪式程序都是现代的人编的,我们参祭者要是穿着清代服饰祭祀,孔子大概会吓一跳,以为现在又回到了清朝了。

  是谁来祭孔?是我们!我们是谁?是当代人!

  其实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祭祀活动,都应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时代内容。对待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弘扬,又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与时代背景下的真实生活相结合。

  那之后很长一段时日里,我总是随身带着一张大纸,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祭祀活动的一切工作都集中在我这里,我必须要有全盘划算。

  “当代人祭孔”是全新工作,虽然将祭祀仪式中的歌舞演出部分剥离,但这一类的活动也不能就没有了。于是,我策划了在孔子诞辰日前一天晚上举办一个大型纪念晚会。整个晚会两项内容,一是话剧《大宗南渡》,一是大合唱《东南阙里》。那年5月份开始,我就忙坏了。白天排话剧,晚上排大合唱,半夜里我还要起来追着看场“欧洲杯”足球赛。

  最后呈现出来的祭祀典礼被简化为“礼启、祭礼、颂礼、礼成”四个篇章,整个过程不到40分钟。参与南孔祭典的人员,一律穿现代人的服装,行现代人的礼仪。而参祭的主体,也会根据每年的主题,面向各个不同群体:乡村教师、白衣天使、残疾聋哑学生、环卫工人、外来务工人员……今年参祭的主要群体,则是衢州市69户幸福家庭代表。

  有人问,为什么参祭群体在不断改变?因为我们的祭孔不是表演,不是娱乐,它确确实实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些潜移默化的有益推动。

  记者:虽然现在已没有官职,但衢州各界对您的称呼依然是“五花八门”:孔部长、孔主席、孔老爷子、孔老师……叫得最响的还是“孔爷”。对您而言,这些称呼的背后有何意味?

  孔祥楷:虽然大家叫我一声“孔爷”,可我每天回到居所,还是会自己动手,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熨好再挂起来。我现在不归谁管,也没人对我有任何要求,但是我不敢出错,一点错也不敢出。

  安排祭祀典礼的大小事宜时,我总是风风火火,但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在事前仔细思量过;平常政府各部门安排出席各种活动以及宣传任务时,我坐在那里,看着泰然处之,但心中却始终如履薄冰。

  党和政府让我光宗耀祖,我若不好好干,就对不起列祖列宗,就对不起组织。孔夫子不是我个人的,也不是衢州的,他是社会的、人民的。所以孔氏南宗家庙的事,不是我一个人的“家事”。

  如果弘扬儒家文化,只停留在把家庙修得漂漂亮亮,或者将祭祀典礼办得轰轰烈烈,我觉得不甘心。所以,我才力主以祭祀大典为中心,推出一系列弘扬儒家思想的文化品牌活动:中小学生《论语》学习系列比赛,学子开蒙仪式,纪念孔子诞辰文艺晚会……而在此之外,更有常设的孔氏南宗研究中心和孔子学术研究会等常设机构。

  想要让“孔子文化重重落地”,还看细节。今年4月,孔府花园西侧门外凸的屋檐下,设立了“行人阅读点”。因为我看到一些杂志、报纸和书籍放着,都成堆了,只能当废纸卖,三五毛钱一斤就卖掉了,让人痛心。有了“行人阅读点”,这些闲置的书籍就“活”起来了。虽然书架上的书每天都在减少,可我看着高兴,因为我知道这些书还有用,还被人需要着。

  书会过期,可知识不会过期,如同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一般。为什么这位2500多年前的老人说的话,直到今天,我们想起来还是很有道理?孔子思想的生命力体现在哪儿?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告诉你,该怎么做人。因此,早在2004年9月前,我就将孔氏南宗家庙中,孔子牌位上写的“大成至圣先师之神位”的“神”字删掉,改成了“大成至圣先师之位”。因为孔子是人,是老师,是思想家,不是“神”。

  记者:回望这二十多年努力,您觉得您所做的一切,对衢州人的精神风貌,到底有什么具体的改变?

  孔祥楷:我们坚持做这些事,经济的变化很显著,而意识形态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难以感知。谁说得清呢?这又不能靠大数据。

  但我知道不能着急,要慢慢来,会好的。一个城市的精神特质,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培育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论语》中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意思是说:谨慎地对待老人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民风归于醇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我们坚持每年举办祭孔大典,就是希望这一条来自老祖宗的文化长河能够流向未来。儒风习习润万家,文化的传统,会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交响乐晚会上,孔祥楷先生指挥合唱《蜀道难》。

标签:孔夫子 文化
编辑:贾晓雯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