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跑出县市区“新速度”
扫一扫
关注更
多精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杭州人玩蛐蛐,有点疯狂

有山东人在杭州卖了十几年蛐蛐,一个秋天卖几万元,这是每年最大的一笔收入。杭州一个80后建了个卖蛐蛐平台,一年交易过百万,但他很反感斗虫背后的赌博
2017-09-22 08:12:08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李玲玲 实习生 杨媛媛

  杭州里仁坊巷的蛐蛐市场。

  朱奇磊在照料蛐蛐。

  浙江在线9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玲玲 实习生 杨媛媛)狭路相逢勇者胜。圆形罐子中,两只蛐蛐已经蓄势待发,中间的隔档已抽开,它们就彼此冲上去撕咬。打草师的草杆在边上撩拨,激发蛐蛐的好斗天性,有时一招制敌,有时鏖战不息……

  九月中旬开始,杭州的蛐蛐玩家们最开心的时节又来了。

  “住宿9天,每晚150元,虫子卖了1万1千多,去掉本钱,这趟来杭州收获还成,比打工赚得多。”9月11日,31岁的山东小伙子杨普义卖完自己所有的蛐蛐后,赶紧买了张杭州回德州的火车票,“顾不上去逛西湖了,得快回家看看还有好虫子不,能做再做一笔,马上就过季了。”

  像杨普义这样在杭州卖蛐蛐的山东人不少,他们一般集中在杭州古玩市场边上的里仁坊巷。

  每趟带几百只蛐蛐来,他们在这里卖,家里人继续抓,卖完再回去取,据说生意都不错。

  杭州人玩蛐蛐有这么疯吗,钱报记者走访发现,这小小的虫子背后,还真不简单。

  卖家:有人舍得花钱,一只卖了7400元

  早上6点多,上城区里仁坊巷就开始热闹起来。

  在靠近古玩市场边不长的小道上,隔几步远就围了一群人,蹲在地上正挑蛐蛐。走上前一看,摆在地上的是一个个白色小瓷罐,盖子用橡皮筋箍着,打开盖,里面就是蛐蛐。

  “过去这里有个花鸟市场,卖蛐蛐的人就在这摆个摊,久而久之就自发成为一个蛐蛐的集中点,后来花鸟市场搬走了,买卖蛐蛐的人还是习惯来这里。”杭州蟋蟀协会副秘书长朱奇磊说。

  记者看了下,大概有10来个卖家,把罐子一个个摆开,女卖家居多,听口音基本都是山东人。

  “我是山东宁津的,每年这个时候都来杭州卖蛐蛐,已经10来年了,杭州喜欢玩蛐蛐的人不少,有很多老客户认准我,因为我卖的都是老公在家抓的野生的,有斗性。”今年40多岁的张书琴说自己家男人只会逮蛐蛐,做生意不行,所以卖的活就归她了。“一年这几个月就能收入个几万块,老家人都干这个。”

  和在杭州卖了多年的老乡不同,杨普义算是个新人,今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他不怎么守在自己的摊边,哪边人围得多,他就上去凑热闹,看人家挑到了什么好蛐蛐。“我平时在老家当电焊工,到抓蛐蛐时就请两个月假,以前是在老家卖,后来看出来卖的人挺赚钱,我也开始跑上海。今年在上海卖的人太多了,我就转到杭州了,正好也要给一个以前认识的老客户送一条好虫。”杨普义更喜欢称蛐蛐为虫,圈子里就叫百日虫,因为蛐蛐也就活三个月。他说的这条好虫是他今年最大一笔收入,“我开价1万多,最终7400元成交。”杨普义说,自己在老家刚弄到这条虫时就拍视频发给了几个以前肯出大价钱买虫的客户,杭州的客户先相中了,约好送来现场交易。

  “在这个巷子里卖的都是比较一般的虫,价格也便宜,我主要来看看能不能碰上要好货的客户。好的虫都放在宾馆,一些客户会过来找,几百上千,甚至过万的都有,也有人直接跑到山东去买。老家人都知道,浙江上海这边有很多大老板喜欢斗蛐蛐,舍得花大钱。”

  玩家:玩了60年就图个乐子,这是文化

  挑蛐蛐是个细活。

  把随身携带的马扎放下,人坐稳,戴上老花镜,把罐子拿在手上,橡皮筋解开,先稍微把盖子开个小缝瞅一眼,不满意的立马放下,再打开另一个罐子。遇上个看上去不错的,就把盖全打开,细细打量,然后从耳后取下夹着的一根草棒,轻轻撩拨罐里的蛐蛐,这是看蛐蛐的牙齿以及斗性。一边用草棒撩着一边问卖家,“这是山东哪里的虫啊?”“哦,德州乐陵张吉店啊,30年前我还去过,那里的蛐蛐不错。”挑到满意的,谈好价钱,就把小罐子再用橡皮筋箍好,像宝贝一样塞到挎包里,有的干脆就塞到裤兜里。

  身穿红色T恤的戚定大伯,在人群中很显眼,他挑蛐蛐也有一套自己的本事。

  “我70岁了,小时候就喜欢玩蛐蛐,玩了60年了,以前杭州本地蛐蛐也好的,我们在三堡、乔司一带抓,这些年没地方抓了,就买外地的,每天早上来这逛逛,买了几十条了,养一段时间就可以斗着玩。我们老年人玩这就图个乐子,找找儿时记忆。”

  62岁的沈来发也是里仁坊巷的常客,他的家里还专门隔出一个11平方米的地方当作虫房来养蛐蛐,他还写过不少关于蟋蟀的诗词,“在我国,养蛐蛐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啊。”沈来发介绍,他很少买贵的蛐蛐,今年他花钱最多的也就70元一只,但便宜不代表不好,要看会不会养,“我最好的一只,还有人出价1000元买,我不卖,我养蛐蛐就是个乐趣,又不是为了赚钱。”

  “斗蛐蛐也是一种文化,但这种临时摆摊好像不长久啊,若不允许在这卖,以后我们去哪买蛐蛐呢?”在采访中,多人担忧以后找不到买蛐蛐的地。

  产业:蛐蛐营养师,月薪也过万

  买蛐蛐图的是什么乐子呢?很多人的答案是一个“斗”字。

  在里仁坊巷,中午时分,逛得差不多的虫友们,兴致来了,就会坐下来,来一场斗蛐蛐,看客们也会围上来。

  这斗蛐蛐也是有讲究的,要同等重量级的一起斗,过磅称重是必要环节,他们用的是一种微型电子秤。

  准备工作做好,两只蛐蛐被放进斗场(塑料盒子),之后就看蛐蛐了,当然也是考验虫友挑虫和养虫的本事。“这种在街头斗的,都是小玩玩,不会押很多钱,最多也就几十块,玩大的不会在这种地方玩。”杨普义在边上看热闹。

  正因为斗蛐蛐的需求,这小小的虫子产生了一条产业链。

  在喜欢玩蛐蛐的人中,杭州人80后朱奇磊算是年轻的,也算是玩出名堂的。

  在收、养、斗蛐蛐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商机。“挑蛐蛐很费功夫,但若建立一个互联网平台,虫友们就可以通过照片或者视频买虫,不用自己到处跑,去年我在微拍堂注册一家‘中华秋虫会’,卖蛐蛐。”他介绍,因为去年的蛐蛐品质不错,今年回头客猛增,目前他这个平台的粉丝量已突破5000多,交易额已过百万。“在我国,喜欢蛐蛐的人真挺多的,在我的顾客中寻找乐趣的占大多数,当然也有一些人买来是其他用途,今年我这里最贵的一只卖1万5千多,是一个安徽人买的。”

  朱奇磊说的其他用途,就是赌。这也是让他很反感的事。不少虫友也说,玩蛐蛐可以,赌可要不得。

  每年,全国各地都会抓到斗蛐蛐赌博的案子。比如2015年10月,浙江海宁警方就破获一起聚众斗蛐蛐赌博案,涉案人员达近百人,当场缴获涉案资金200多万元。

  类似案件也揭露出蛐蛐赌局的流程:蛐蛐赌局养肥了一大帮人——比如裁判一场比赛一般是拿庄家抽头的10%,约1万多元;还有玩家专门聘请蛐蛐营养师,月薪过万。

  抛开涉赌的问题,斗蛐蛐在很多地方被列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朱奇磊表示,他们也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说,今年国庆期间,杭州市蟋蟀协会将举行一年一度的民间蟋蟀争霸赛,感兴趣的虫友们可以参加。

  以前杭州本地蛐蛐也好的,我们在三堡、乔司一带抓,这些年没地方抓了。

标签:杭州 蛐蛐
编辑:江小来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