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原创力量 正文

非遗文化保护再发力 青山绿水共筑德清精神文明家园

2017-06-05 16:08:20 来源: 浙江在线 实习生 王斯博 通讯员 俞思衍

  浙江在线杭州6月5日讯(浙江在线实习生 王斯博 通讯员 俞思衍)6月4日—6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德清举办,本次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精神家园”为主题,就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和精神家园共建共享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论坛还有一个大的亮点是,经过与会专家、代表的共同协商,达成了“德清共识”,旨在通过“各美其美,人美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和原则,推进德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家园的建设。

   “民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非遗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瑶在发言中提到,“非遗是中华文化最肥沃的土壤,让人们的生活彰显活态活力。”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从媒体的角度提出了“浙江富于文化遗产,浙江人民富于文化创造,浙江的领导富于文化情怀,浙江的文化工作者富于责任意识”,呼吁广大非遗专家、学者们,以良渚文化村为参考,思考“如何在500年后,给下一代留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问题。

  “东南形胜,三吴,钱塘自古繁华。”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在之后的主旨演讲中提到:“目前,在非遗这个问题上,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曾经属于自己的才艺、绝技,如今已变成了整个民族的,甚至跟你的下一代也产生关联。”刘魁立还在演讲中提出了两大概念——“志愿者行动”和“公产意识”,并指出:任何的保护都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提出的,每一位文化传承人都是志愿者,都将自己的“独门才艺”当作公产来保护。

  “德清共识”、“三进活动”

  共筑精神文明家园

  近年来,德清县扎实做好非遗资源的挖掘、申报与传承工作,积极探索打造非遗展示的“德清现象”。目前,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扫蚕花地、防风传说),其中“扫蚕花地”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一个子项目已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德清县通过非遗文化“三进”活动,实现非遗项目的立体展示、活态传承,。一进志愿服务,组建了县、镇、村三级500多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义工社。二进文化礼堂,建起了30多个极具代表性的乡村非遗馆。三进学校,邀请传承人、老艺人定期开展教学课程,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定点结亲交流。

标签:德清 非遗 文化
编辑:吴焓焕(实习)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