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身边新闻 > 绍兴 正文

最有名“善工琴者”马一浮 浙派古琴艺术泰山北斗

2017-05-23 09:41:52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记者 陈正军 文/摄

  张味真在弹琴

  破败不堪的味真台门

  浙派古琴艺术的泰山北斗

  今年是古典音乐家、古琴艺术浙派代表人物张味真诞辰135周年和逝世50周年。5月21日,绍兴市古琴研究会35名会员赶赴张味真故乡——嵊州市石璜镇新沃村进行缅怀纪念活动。

  “喧嚣的古琴界,如今很少有人记起张先生。”绍兴市古琴研究会会长金少余慨叹,张味真才华横溢,流传下来的资料却极少,但在琴艺界,尤其是浙派古琴艺术界,张味真可以说是泰山北斗。

  78岁的尹芙生老人是石璜镇本地人,研究张味真多年。他告诉记者,张味真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其家是书香门第、诗礼传家的大家庭。张味真自幼聪颖,饱读诗书,年及弱冠即中秀才,科举废除后到上海震旦大学求学。学成归来,先后在本地中小学任教,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其至北京与钱玄同、马叙伦等共商国语注音方案,经友挽留,先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后因母病,返回浙江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九师范。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日寇侵略上海,张味真返回家乡,期间参加重修《嵊县志》,任参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味真任省文史馆馆员,直至1967年病逝。

  而据金少余了解,张味真擅弹琵琶和古琴,启蒙老师是其父张志潜。张父也是秀才,以音乐博采乡里。后来张味真师从开霁和尚,擅《平沙落雁》《秋鸿》《渔歌》等曲。“国学大师马一浮认为张味真是那个年代浙江地区最有名的‘善工琴者’”。

  据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全国琴人普查中,张味真和徐元白同划为“新浙派”,当时的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曾说,两家现代浙派古琴,风格不同,味真是“山林”,元白是“江湖”。

  1956年,中国音协和民族音乐研究所组成专门小组抢救收集各琴人的录音,张味真一开始婉拒,后得知此事的意义,不顾八旬高龄录制了大曲《渔歌》,此事被工作人员当作插曲写入报告中。

  唯一在世的学生评价老师德艺双馨

  “可以说,现在浙江从事古琴艺术的有一半人师承张味真先生,绍兴更是百分之百。”对张味真的贡献,金少余不吝赞美之词。

  钱曾省是张味真唯一在世的学生,也是金少余的老师。今年85岁的他是嵊州市长乐镇人,1993年自上海越剧院退休后一直居住在嵊州老家。

  “人家是学生请老师,我是老师主动找学生。”钱曾省告诉记者,14岁那年,张味真听了他弹奏的琵琶曲子《平胡头》后,主动提出收他为徒。后来,张味真曾想收钱曾省为义子,但钱母没有答应。但这不妨碍张味真宠爱这个比他小51岁的徒弟,并且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琵琶和古琴技艺。

  1953年,71岁高龄的张味真担任省文史馆馆员,那一年秋天,刚满20岁的钱曾省离开嵊州去上海,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上海越剧院前身)。尽管师徒分隔沪杭两地,但两人常有往来。有时钱曾省跟随剧团赴杭演出,“一般不愿意出门”的张味真会兴致勃勃地前去观看。如果在杭州停留,张味真会带着他逛西湖,访名胜,吃夜宵。深夜师徒两人促膝长谈。

  钱曾省味深长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张先生对我影响是最大的”,不仅教他琴艺,也教他做人。“先生性狷介耿直,不喜结交权贵,是一个有准则的读书人。”钱曾省回忆说。

  味真台门亟待保护修缮

  新沃村的味真台门是张味真的故居,这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老台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右侧边上一间带有粉绿色漆门的厢间,就是当年张味真弹琴的地方。遗憾的是,因年久失修,台门已成了危房。

  据了解,味真台门一度被列为嵊州市文保点,后来因保护不力被撤销。

  53岁的钱福胜在18岁以前一直住在味真台门,他说,台门中各种雕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7年前他的老父亲钱金富没搬迁之前,经常会有人上门收购这些文物,尤其是那扇石制门楣框,开价更是高达10多万元,但都被老人一一回绝。

  遗憾的是,在钱金富搬走不久,不少文物被偷。让钱福胜更着急的是,因为年久失修,味真台门已经破旧不堪,左侧厢房已经倒塌。

  作为张味真的“粉丝”,金少余也曾与几个朋友商量,把台门买下来,好好修缮,既保护台门,也可以作为研究会的活动基地。但终因为房屋产权问题比较复杂而打消这一念头。此次再访味真台门,金少余希望当地政府能出面负责修缮,资金问题他可以一起想办法。

  “对张先生的徒子徒孙而言,味真台门就是音乐圣地,希望它永葆青春。”金少余说。

标签:古琴
编辑:丁靓靓(实习)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