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身边新闻 > 嘉兴 正文

“最小共同体”——家庭汇聚成了最大的扶残助残网络

2017-05-18 09:18:54 来源: 记者 戴纯青 通讯员 尚勇华

  制图张利昌

  2017年5月21日是第二十七个“全国助残日”。昨天下午,我市“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启动,接下来,走访慰问、就业推荐、素质展示、融合体验、政策咨询等一系列有意义、有爱心、有实效的活动将陆续开展。

  在这个爱心助残暖流涌动的5月,与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同时举行的一场特殊的表彰仪式赢得了最多关注。与往年表彰残疾人个人不同,这一次,沉甸甸的奖牌以家庭的名义颁发。5月初,经过基层残联推荐,全市各县(市、区)20个候选家庭走上前台,20个风雨同舟亲情故事登上了嘉兴日报微信公众号。短短几天,活动就赢得了7000多次点赞,最终,10个“嘉兴市最美残疾人家庭”、10个提名家庭脱颖而出。

  家庭是最小的共同体,但正是一个个残疾人家庭,汇聚成了最大的扶残助残网络。光环背后,这些“最美残疾人家庭”书写了怎样的温情故事?“最美残疾人家庭”的不断涌现将为这座城市带来什么?又是哪些力量帮助这些特殊家庭闯过风雨,共享蓝天?

  “家是残疾人的第一支持力”

  嘉兴有多少残疾人?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有残疾人25.5万人,现有持证残疾人88959人。

  每一个残疾人背后,都有一个历经磨难的家庭。对于残疾人来说,社区、康复机构、政府部门……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固然重要,而最直接有力的支持无疑是来自家庭这个朝朝暮暮相伴的“最小共同体”。

  “后面的路还很长,我还是要继续陪着她走下去,把这份爱延续下去。”这是海宁市民何幼清对妻子钱建芬爱的告白。2004年,钱建芬因病渐渐半身不遂,喝水吃饭、擦身穿衣、大便小便都要有人伺候。何幼清没有一句怨言,毅然带着妻子去上班。每天早上,先煮粥,再给妻子穿衣洗脸、梳头喂药,等这些弄好了才有空到企业工作。每天晚上帮助她锻炼身体十几个来回,非常累人;还要给没有知觉的右手右脚按摩,直到她睡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爱在这个小家庭从未褪色。

  在嘉兴市区百福弄社区,巷口一个配钥匙的小摊是守护一个残疾人家庭的灯塔。摊主蒋雅文夫妇有一双儿女,儿子38岁,女儿35岁。但不幸的是,两个孩子都有较严重的智力残疾。

  30多年来,照顾这对智障子女成了夫妻俩生活的中心。为了照顾这对智障子女,除了有时带子女到楼下晒晒太阳、透透风外,两个老人这么多年很少单独走出家门去逛街,去趟亲戚家已是奢侈。

  “我们生了他们,自己不照顾谁来照顾?家是孩子们的第一支持力,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蒋阿姨微笑着说。

  一个贴补家用的小摊撑起了一方爱的港湾,30多年来,一家四口以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的意义。

  在海盐县澉浦镇,提到顾氏兄弟,人们总会竖起大拇指。今年60岁的顾和良从小患有脑瘫,生活不能自理。自从父母相继离世,兄长顾其观一家就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转眼30多年过去了,青年小伙到白发老人,顾其观对弟弟一直不离不弃,每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在一张餐桌上吃饭,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也都对顾和良关怀备至,从来没有因为他的残疾缺陷而放弃他、冷漠他。

  如今顾其观夫妻都已年近70岁,女儿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和乳腺癌,长期在家养病治疗,前几年外孙还在读书,家里的经济负担很重,然而即便在经济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他们都没有想过把照顾弟弟的责任推出家门。去年,顾和良得了白内障,顾其观一家及时带顾和良去医院进行白内障治疗,住院的三天时间里,顾其观寸步不离,像照顾一个小孩一样照顾着这位已经60岁的弟弟,看到弟弟脸上露出开心的笑脸,顾其观布满皱纹的疲惫脸上也露出了微笑。

  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对于残疾人来说,家是身的居处、心的寄托,更是希望所在。在嘉兴,蒋雅文家庭、顾其观家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些残疾人家庭中,成员间相濡以沫、团结和睦、阳光温暖;对家庭残疾人长期不离不弃、守护相助、真诚关爱。“最小共同体”构成了残疾人生命中最强有力的支柱。一个个残疾人家庭,就是给残疾人构筑的一方方坚强堡垒,正是这遍布全社会的星星之火,汇聚成了一张最坚实的助残网络,托起了千万残疾人的生活希望。

  “最美残疾人家庭

  是弘扬正能量‘嘉兴样本’”

  “一定要把这首歌唱好,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上周,来自海宁的视力残疾人谢晓曼在嘉兴市第六届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上带来了独唱《生命阳光,点亮梦想》。这首歌由她的丈夫,同样是残疾人的竺盛祥创作。在舞台上,谢晓曼讲起了住院的丈夫、上大学的儿子,这个残疾之家的温情与坚强让在场的数百名观众为之动容。

  上天把所有的不幸带给了这个三口之家:丈夫竺盛祥患重度小儿麻痹症,2008年查出肝硬化晚期;妻子谢晓曼先天失明;儿子竺子健遗传先天性白内障。然而一家三口身残志坚、多才多艺,以坚强自信书写了一个稳稳的“众”字,他们用歌声歌唱世界的美好,用满腔的感恩回报社会的关爱。他们是模范的残疾人艺术家庭,也是远近闻名热心公益的“残疾三宝”。2015年,竺盛祥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是全国仅有的一户获此殊荣的残疾人家庭。

  在昨天“最美残疾人家庭”表彰仪式现场,激励人心的残疾人家庭故事还有很多。

  家住平湖市当湖街道的韩若春出生时便患有脑瘫。幼年时,父母便长年坚持让他扶着墙壁上下走楼梯。当时的他经常摔得鼻青脸肿,但通过不懈的康复锻炼,终于能够独自站立和歪歪扭扭地走动。依靠父母的努力争取,韩若春还赢得了上学的机会,十多年来,他坚持为信念而努力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从电子商务到文艺表演,一家三口齐心协力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撞出了一条精彩的创业之路。如今的韩若春不仅自己生活充实,还以开朗自信、多才多艺的形象,感染和激励着众多残疾人奋发向上。

  在中央电视台《星星点灯》栏目上,曾经出现一位来自嘉兴的自闭症孩子——张骏林。十多年来,他的母亲吴小平牺牲自己的乒乓球事业,全心全意照顾儿子,鼓励孩子用音乐天赋为他人服务,把快乐和阳光带给全社会……

  一滴水,也要反射太阳的光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残疾人生活的摇篮,是社会的缩影,也是助残活动的基础。

  “‘最美残疾人家庭’是爱心助残的‘嘉兴榜样’,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嘉兴样本’。他们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身残志坚,乐观进取,满怀信心地开创自己的美好人生,也带动着全社会一起来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以自己的方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乐观自信的笑容、奋勇向前的身姿、携手同行的背影、文明向上的家风……一个个“最美残疾人家庭”在演绎励志人生、温情故事的同时,也如涓滴细流滋养着全社会扶残助残的土壤,为浇灌文明城市之花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能让一户残疾人家庭

  在小康路上掉队”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千家万户之中,残疾人家庭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嘉兴市勇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的“尖”,关键在“高质量、均衡性”,中心是为了人民、惠及全民,一条基本底线是关心弱势群体,不漏一户一人,绝不让残疾人成为全面小康的短板。据省监测显示,2016年嘉兴市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5.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残联等部门的帮助下,去年,我家的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以上,债务都还清了。”秀洲区新塍镇庙云桥村的残疾人徐师傅高兴地说。

  2008年,徐师傅摔伤瘫痪,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一度陷入困顿。得知他家的情况后,镇民政、残联等部门第一时间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根据有关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的政策,徐师傅本人被列为单独施保对象,每月发放足额低保金,这笔钱帮助夫妇俩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去年,残疾人“两项补贴”相关政策出台,徐师傅还享受到了残疾人护理补贴。此外,为了方便他的日常生活,镇残联专门上门给他安装了残疾人专用坐便器,并送来一台电动轮椅。经过考察,当地民政、残联将他列入2014至2016年度造血型扶贫对象。连续三年给徐师傅家送来了兔子、大白鹅、肉鸡等养殖动物,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帮助这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现了增收脱贫。

  这样的故事在嘉兴城乡残疾人家庭中并非个别。去年,我市加强残疾人精准扶贫,将农村残疾人增收指标列入城乡一体化考核,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精准帮扶率达到100%;全市城乡残疾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871元和22668元,同比分别增长7.9%和10.2%。此外,有16967名残疾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8404名残疾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9706名残疾人享受康复补贴,55244人次残疾人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四项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为98%、98%、100%和98.62%,均位居全省第一。在住房保障方面,去年我市对77户农村残疾人家庭危旧房实施改造,为348名残疾人实施无障碍设施进家庭项目。

  这些举措让众多困难残疾人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为每个残疾人背后的家庭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后盾。“2017年,我市将力争实现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市将重点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确保应保尽保;同时还将全面落实低保家庭残疾人初次就业、再就业三年内所获得的就业收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等政策,帮助更多残疾人家庭走出困境、沐浴阳光。

标签:家庭 残疾 残疾人
编辑:叶嘉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