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身边新闻 > 绍兴 正文

全民防灾 为民减忧

2017-05-12 16:39:41 来源: 绍兴日报 袁云  钟兰花

  日前,在市区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随着警报铃声响起,该校所有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排队快速撤离到操场安全区域……“防灾减灾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每月一次开展的紧急疏散、逃生自救等专项演练,不断增强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通过孩子带动家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知晓的目的。”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副总校长张蔚告诉记者。

  9年前的“5·12”灾难至今令人痛心。9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注重灾前预防、综合减灾,形成了具有绍兴特色的防灾减灾工作新模式,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实现了防灾减灾为民减忧、为民造福的目的。

  避灾点里的“绍兴标准”

  沿着一块醒目的“村级避灾安置点”指示牌前行,柯桥区王坛镇南岸村的避灾安置点很容易就找到了。只见避灾室里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储备室里救生衣、电筒、雨靴、席子、毛巾等基本生活器具和救灾设备样样不缺;旁边还有干净整洁的卫生间。

  南岸村避灾安置点,是全市近1500个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中的一个。

  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是着眼“关口前移”,实施防灾、减灾、避灾和救灾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避灾安置场所“六个一”的规范化创建特色,一块指示牌、一块标识牌、一个宣传窗、一套制度牌、一个应急预案、一些必备应急物资,成为避灾安置场所的标配。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避灾安置场所1468个,避灾面积达73.8万平方米,可容纳24.6万人。乡镇、村社两级避灾安置点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50.2%。

  上接第1版同时,我市建立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配备棉被、行军床、草席、棉衣、救生衣、担架等救灾物资。目前,我市除市、县两级建有规范高端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外,村级库也已实现全辐射。各级民政部门还与浙江供销超市合作,实行救灾物资“虚拟储备”,灾害发生时,将超市的物资储备第一时间转化为救灾物资,全面落实受灾群众有饭吃、有住处、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这“五有”工作要求。

  尤其是诸暨市,不仅新建了一批具备避灾安置、应急演练、物资储备、救灾指挥等功能的高端化、大容量、多功能的避灾点,辐射周边多个村、社区;还在璜山、赵家、山下湖3个受台风影响较大、洪涝易发的乡镇,建立了3个救灾物资储备分中心,一旦出现灾情,当地乡镇及周边受灾地区可在第一时间通过三个分中心快速、及时地获得市级救灾物资。

  各级避灾安置场所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安全的栖身之所。2011年6月,浦阳江诸暨店口郑应段决口,当地紧急转移3000多名村民,及时启用避灾安置场所,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生活。2013年10月,强台风“菲特”给绍兴带来严重影响,全市启用避灾中心97个,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5977人,向避灾安置场所及时拨付救灾物资18万多元,确保了每个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全市每年至少有数百个避暑点供外来务工人员和市民纳凉,其中很大部分是防空洞等避灾安置场所。不仅如此,避灾安置场所还常常成为个别遭受火灾导致生活困难家庭的临时安置点。

  扎根于民的广泛力量

  最大的力量在民间。近年来,我市在充分调动政府力量的同时,深入基层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不断提升群众的自救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市以“5·12”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广场、进敬老院、进福利院的“六进”宣传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资料发放、政策咨询、视频播放等有效形式,切实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同时,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开展灭火救援、应急逃生、急诊急救等多项实战演练,提高广大市民防灾减灾应急能力。目前,全市已有39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6个社区被命名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015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通过设立邻里守望点、组建楼栋灾害信息员队伍、开展社区综合减灾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效加强了社区居民抗灾自救能力建设。“我们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了四个责任区,每个区都综合减灾责任人和目标责任管理,每座楼宇都有楼长及时上报和告知灾害信息,形成社区组织、单位支持、居民自治的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联动格局。”越都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傅剑萍说。

  在广泛提升民众抗灾自救能力的同时,素有慈善公益传统的绍兴,民间紧急救援力量也不断崛起。

  2015年6月,“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绍兴市应急救援协会(飞虎救援队)连夜从绍兴出发赶赴事发地,协助当地民兵搜寻失踪游客。整整5天,救援队白天在江中搜寻失联游客,晚上就在堤坝岸边搭帐篷简单休整。

  2016年7月20日,新昌县一位77岁老人离家后失联,家人苦苦找寻13个小时未果。新昌县红十字户外救援队冒着高温,顶着烈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凭借多年的搜救经验,最后在陡峭的山上发现老人。

  2016年9月,超强台风“莫兰蒂”袭击温州泰顺,上虞区蓝天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泰顺三魁镇张宅村进行救援,清理街路垃圾、淤泥,有效发挥了专业救援的补充作用。

  目前,按照就近属地救援的目标,全市已有注册登记的紧急救援队伍9支,实现了每个区、县(市)至少有1支紧急救援队的发展格局,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成为常态。

  拉高标杆的机制创新

  对于上虞区下管镇新庄村童郭自然村的157户村民来说,现在再也不用受村东面碳山泥石流的威胁了。今年初,市国土资源局开启地质灾害“除险安居”三年行动,碳山泥石流隐患点被列为上虞区今年必须消除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之一。村民们部分安置到了区政府为高山移民建立的小区,部分安置到了村里的地质灾害安置小区,危房拆除工作也已完成。

  地质灾害“除险安居”三年行动,正是我市拉高标杆创新防灾减灾机制的其中一例。近年来,我市及各区、县(市)政府全面建立起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的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民政局,清晰界定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减灾工作流程全部实现制度化、程序化,为我市防灾救灾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提供了机制保障。

  针对我市台汛、梅汛灾害较多的实际,我市成立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设立一个指挥中心和三个分中心,全面加强汛前部署和防御。同时,大力抓好应急抢险和灾害信息员两支队伍建设,落实乡镇级以上抢险队伍132支,有抢险人员1.4万余人;建立镇(街道)、社区(村)两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对2575名灾害信息员开展专业轮训,全部实行持证上岗,落实以奖代补政策,确保灾害发生时收集上报第一手信息。

  市府办、市民政局、市防汛办等多个部门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防汛防台组织指挥体系的若干意见》、《绍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绍兴市防灾救灾减灾行动方案》、《绍兴市防汛防旱监测预警制度(试行)》等一系列应急预案和制度文本,实现市级部门应急职能互补互促,横向到边,市、县、镇、村四级预案上下联动,纵向到底。

  一个统一领导、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的防灾减灾工作格局已在我市形成。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演练和实施预案,组织协调全市救灾工作,指导灾民转移安置和生活保障,组织检查、评估、发布灾情,做好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防汛办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市防汛防台抗旱日常工作,负责水利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组织指导抗洪抢险工作和水毁防洪工程的修复;国土部门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交通部门负责自然灾害公路水路应急运输保障工作,组织物资和人员的紧急运输,指导开展公路抢修水域搜救工作等……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于源头治理,减少灾难风险和隐患;着眼于提升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实行群防群治;着眼于加大防灾设施的硬件投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新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意识、能力、水平,进一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百姓。”市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标签:防灾 减忧
编辑:吴焓焕(实习)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