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活动休闲 正文

“寻找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之一: 千层底布鞋

2017-04-27 14:23:49 来源: 安吉新闻网 文 /摄 江波

  编者按:记忆中,在安吉的一些老街巷、村坊里,我们总能看见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他们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巧手翻飞间,制出一幅幅糖画、弹出一片片雪白的棉絮......这些散发着民族记忆又带着时代感的老手艺,潜隐于物件上的温情和灵魂,是难以从流水线上复制的商品中触摸到的。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寻找正在消失的老手艺》系列报道,寻找身边的传统手工手艺,重温它们给我们留下的难以泯灭的时代记忆。

  -文/摄江波

  在人来人往的报福老街上,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鞋店。门口放着一个玻璃柜,展示着几双客户预定的已经做好了的千层底布鞋。而这家店的主人——68岁的王贵珍,就是一位纯手工制作老布鞋的手艺人。

  每天,王贵珍依坐在店门口,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左手握住厚厚的一叠白色棉布,右手拿着一根银针,在那叠棉布上扎了一个眼,只听“哧”的一声,一团麻线应声穿过那叠棉布。然后把手中的麻线拉了拉,紧一紧。又听见“哧”的一声,长针再次穿过棉布。王贵珍娴熟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虽然双手看上去有些苍老,但是那股灵活劲却不输给任何一个年轻人。不一会儿,那叠棉布经她缝制的地方,出现了一排排密密麻麻、整齐有序的针脚。

  在这不足十平方米的鞋店里,她一待就是一天。

  店内桌上放满了布料、各式鞋样,有成品布鞋,但更多的是还未完工的布鞋。王贵珍拿出自己已经纳好的几只鞋底向笔者展示。只见小小的鞋底平整绵密、厚实大方。她告诉笔者,之所以称之为“千层底布鞋”,是因为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层叠起纳制而成,取其形象得名。制作这样的鞋底,大概需要30多层棉布,缝上1200多针,并且麻绳要粗,针眼要细,加工时必须要用手勒紧,针脚还得分布均匀。这样制作的千层底布鞋,才结实耐穿,舒适合脚。

  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家庭而言,别说买鞋了,就连解决温饱都是一个难题。所以,干什么都得靠自己自力更生,学做布鞋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女孩子都需要掌握的一门技艺。所以那时候,做鞋也就成为了长辈们评价一个姑娘是否能干的重要标准之一。“没嫁人之前,我要做鞋给父母穿。嫁了人之后,还要给公公婆婆准备,到后来,几乎一家老小穿的都是我做的布鞋。”

  王贵珍说,自己从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父母学做布鞋。从搓麻丝学起,到成线、制鞋等所有工序熟能生巧,她不知不觉在这一行已经干了46个年头,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一位制鞋师傅。为了让自己的布鞋穿起来更加柔软,吸汗、透气,王贵珍都会选择在布鞋中添加一种原生态的材料,“到了夏天,我就去毛竹山上捡脱落的毛笋壳,晒干之后,用不同鞋码的底样,裁剪出一个鞋底。然后用棉布把三四层笋壳做的鞋底纳制成一张鞋垫子。”

  一双传统的手工千层底布鞋,做工复杂,工序繁琐,工艺要求十分严格。每双布鞋的制作,都要经过裁剪底样、填制千层底、纳底切底边、裁剪鞋帮、绱鞋、楦鞋、修整抹边等七道工序。制作一双鞋,往往需要花上四五天的时间。尤其是手工纳制千层底,更是项既累人又耗时的活。“生意忙的时候,我是天天做,平均一天做一双。”王贵珍告诉笔者,自己手工做的千层底布鞋,一双34码的售价为150元,每增加一个码数,价格提高10元。

  “我现在已经吃不消做了。一坐就是一天,腰吃不消了。尤其是现在上了年纪,眼神也不大好了。”对于王贵珍来说,布鞋贯穿了她的青春时代,连接着她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也串起了她对这个家庭的付出和对两个儿子的疼爱。现在,还有一些人喜欢穿着千层底的老布鞋,但是会做的人正在减少,而愿意去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王贵珍说,今年可能是自己做千层底布鞋的最后一个年头了,那些年放不下的爱和难以割舍的情怀,也将随着自己手中这些纳制千层底的老照片,一起永远地保存下来。

标签:千层布鞋底
编辑:丁靓靓(实习)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