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身边新闻 > 金华 正文

金华市环保志愿者参与中非交流共同对话“水文明”

2017-03-22 09:49:21 来源: 金华日报 金璐

  昨日下午,中非“水文明”交流对话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这个由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非洲历史文化研究所举办的会议,邀请到了来自中国和非洲的几十名专家学者,是一次高端学术论坛。

  在协办与支持单位中,“金华市绿色生态文化服务中心”这家社会组织也名列其中,此外我市还有16家民间环保组织的代表前来参会,与中非学者们共话“水文明”。

  “金华水”享誉四方

  会上,浙师大“中非水文明中心”揭牌。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说,成立“中非水文明中心”一是推进中非水研究学科的发展,二是为中非合作开发水资源提供咨询服务,三是要培养专业人才开展资源普查积累。

  刘鸿武说,“中非水文明中心”落户金华,是因为金华水好山好,当年到金华办非洲研究院,这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直到今天,学校在杭州工作的同事来金华本部开会,也不忘在后备箱带两个水罐,把金华水带回杭州。

  对此,与会的市治水办综合部副部长成晓波颇感骄傲。他在致辞中说,金华属丘陵地区,水环境容量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洪水、涝水、干旱历史上都曾经困扰过金华大地。再加上近30年的快速发展,资源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所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要决策后,金华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地实际,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确定近期目标(2014—2016年)为“一年灭黑臭,二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3年后的今天,我市已圆满完成既定目标,治出了流域好水质、城乡好环境、产业转型好势头、群众生活新观念。

  治水经验或惠及非洲百姓

  刘鸿武说,非洲水文明源远流长,常说尼罗河是上帝给古埃及人的赠礼,它孕育了古老的非洲文明。刘鸿武曾写过一本书,名叫《蔚蓝色的非洲》,写了当年郑和七下西洋建立了中非文明海上联系。非洲的绿洲文明也很发达,帮助非洲国家大江大河建坝修渠,兴水之利,非洲可谓世界粮仓。

  刘鸿武说,非洲水资源极丰富,但分布极不均匀,干旱水害连连,如不治则是洪水猛兽。所以中非在水资源利用、水患治理上,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地方。近年浙江搞“五水共治”,取得不少成效,但挑战还是很大,中非之间有很多经验可以交流。同时,可以加强政策咨询,为政府治水、用水提供建议。这几年,我国在非投资巨大,多数项目涉及水,环境保护压力很大,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加强对非洲水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中非水文明中心”成立后,将把国内各科研机构与非洲学者联系起来,协同创新建立中非水资源数据平台,推出研究报告,结合金华治水的经验推进工作,很有可能惠及非洲百姓。

  环保社会组织作“桥梁”

  此次论坛上,我市环保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昨晚的“水环境与绿色发展”分论坛,就在市绿色生态文化服务中心举行。来自同济大学、省环保联合会、浙师大的专家学者们与志愿者共话“河流保护的公众参与经验”“中非环境保护领域合作的机会与潜力”“小流域治理的‘水基金’模式”等话题。

  该中心负责人倪铁坚说,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知道了这个会议,便主动对接、参与进来。“从最早的发传单,到现在我们能跟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这一智库机构进行交流探讨,这表明我们环保组织在成长、进步。”

  在分会场里,我市的16家民间环保组织代表介绍了各自工作经验。一名永康的志愿者表示,现在环保部门经常会主动联系他,问他有哪些线索。

  对此,浙江省环保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虞伟很欣赏。他表示,现在新的环境保护法要求社会多元共治,环保组织作为第三方非营利机构,已是政府、企业、公众间的“桥梁”。

标签:环保志愿者 中非交流 水文明
编辑:吴焓焕(实习)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