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身边新闻 > 衢州 正文

衢州42处文物晋升“省保” 守正文脉面临新挑战

2017-03-13 15:16:11 来源: 衢州日报 记者 祝春蕾 李啸

  柯城区双港街道汪村村的常山港畔,矗立着一个由独栋别墅群、高层住宅、滨水绿地组成的高档楼盘。时光倒转75年,这里是国民政府空军第十三总站所在地,一度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场的焦点——执行轰炸东京任务的51名美国空军飞行员被中国军民营救集结于此,尔后前往重庆接受表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经岁月的沧桑寂寥,十三总站遗址的命途多舛飘摇,在姜宁馨、庄月江、刘国庆等有识之士奔走疾呼下,终于赶在推土机前,将这处见证中美友谊的抗站遗存留下了最后一息文脉。

  2014年6月,十三总站遗址被列入衢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7年1月,该遗址又成功晋级为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十三总站遗址在内,衢州此次共有42处不可移动文物晋升“省保”,占全省总数的近六分之一,名列全省第二。欣喜之余,更大的挑战显然在于如何守正文脉、以文化人。

  避免“厚古薄今”,工业遗产当留住

  “龙游县龙洲街道的余绍宋故居,常山县新昌乡的岩前民国建筑群,巨化电石工业遗址……”检视本次晋升“省保”行列的衢州文物,可以发现自民国以降的近现代代表性历史建筑已成为上榜高频关键词,共有6处,其中,最年轻的是巨化电石工业遗址,年仅59岁。

  文保单位为何一改往昔的“老态龙钟”,呈现出明显的“年轻”趋势?衢州市文广局文化遗产处处长赵世飞认为,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深耕,除年代悠久的文明遗存得到重视以外,一些凝结着特殊风格和记忆的近现代文化景观、工业遗产也得到社会广泛认同,逐渐进入了文物保护的视野。

  “文物保护理念必须与时俱进,避免‘厚古薄今’。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每个时期都会留下特殊烙印,我们的观念应当随之变化。”赵世飞表示,“只要建筑背后承载着大历史、好故事,就有保护的价值,就有可能成为文保单位。同时,将近现代建筑列入文保序列,可以防范遏制城镇化的过度开发。”

  事实上,自2014年6月跻身衢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后,巨化电石工业遗址就一直颇受各界关注。

  就在此次“省文保”名单发布前,巨化集团刚刚完成了对电石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建设巨化工业遗址博物馆,并面向公众开放参观,游客可以从这里探寻巨化历史,摩挲新中国初期化学工业发展的珍贵印记。

  “巨化电石工业遗址是衢州首个工业遗产类型的省级文保单位,全省也极少见,它的上榜无疑具有垂范意义。”赵世飞透露,巨化集团对于淘汰的工业厂房并不是一拆了之,而是纳入保护规划,主动申报文保单位,“巨化的文化自觉态度让我们非常感动。”

  然而,反观三衢大地上的其它工业遗产,其保护前景似乎并不乐观,诸如曾经繁华一时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771矿厂区,如今人去楼空隐匿在荒草中日益破败。

  有专家呼吁,工业遗产是一个古老国度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足迹,对它们的保护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否则唯有不可挽回的痛心疾首。

  对于文物而言,保护和安全是第一位的

  文物越多,保护的担子就越重。这几天,衢州各级文物主管部门都在忙着定制“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尽快为新晋的“省保”完善“四有”档案。

  迄今为止,衢州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总量在省内地市位居前列。

  “作为文物大市,荣誉之外真正的考验还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赵世飞表示,对于文物而言,保护和安全是第一位的。

  事实上,面对散佚乡野、产权不一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依然面临许多现实瓶颈与障碍,特别是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前,文物保护的脆弱性尤为突出。

  江山市清湖镇和睦村是远近闻名的彩陶文化村,遍布全村的陶窑群于2011年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去年10月,村民陆某为修建围墙,连夜用推土机将自家门前一处古窑推平损毁。

  此前,村两委干部已多次明确告诫陆某,修筑围墙不能破坏古窑,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但陆某置之不理,认为古窑产权归属私有,自己有权处置。

  因为涉嫌故意破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10月28日,浙江省文物监察总队总队长吕可平一行专门到江山督察案件查处情况。目前该案已进入司法程序。

  如果说,通过此次教训,陆某已经幡然醒悟的话,然而对于古窑来说,却永无再生的机会。

  “当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基本还是依靠各级的文物主管部门,从长远来看,必须真正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让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市文广局副局长黄韬表示,今后衢州将探索创新文物保护模式,形成政府主管、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黄韬透露,去年年底,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推进文物大数据平台建设。而早在这一行动计划出台前,市文广局就委托衢州学院吴宁博士团队建设市本级文保单位数据库,在全国地市级中率先推出了集文物全景图像、三维模型等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

  据介绍,今后公众只需通过微信或手机客户端软件,便可虚拟漫游和触摸体验文保单位,如果在现场还可通过图像对比等技术,化身“文保员”具体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人人参与、人人保护、人人共享”的愿景。

  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里活出新生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度重申,用好现有文物,让文物“活”起来,将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让文化遗产保留时代印记的同时,又能激活它们的使用价值,在新时代里活出新生命,也是衢州文物保护部门努力的方向。

  记者了解到,市文广局自去年开始探索拓宽社会力量“办文化”路径,通过将市区国有文保单位,根据其文化内涵,委托合适的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尝试“文化+”发展模式,深化文保单位与文化产业及旅游、医药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

  如此次晋级“省文保”的神农殿,便已委托衢州王德裕堂国药有限公司进行日常管理,该公司不仅斥资将神农殿进行展陈提升,还定期举办各种中医药公益活动,让这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更为浓郁。

  与神农殿相隔数百米的天后宫,则委托衢州市文化志愿者协会管理,古老的戏台上,每周都有数场精彩的公益演出在这里上演。

  “文保单位的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生活,只有聚集了人气,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赵世飞说,除了“借力”激活文化遗产,文物部门也在尝试“借地”激活。

  长期研究杜立特行动的衢州民间学者郑伟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二战美军“杜立特行动”历史的重要见证,国民政府空军第十三总站遗址虽然历经艰险,终于保住了硕果仅存的八角楼和防空洞,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对于这段历史的真相还是模糊的。

  包括郑伟勇在内,衢州许多文史学者多年来一直呼吁,应该为保存和展示这段交织光荣与悲壮的历史,建立专门的纪念馆。而早在2012年衢州文化发展大会上,时任市委书记赵一德也提出,应该讲好杜立特行动与衢州的故事。

  值得欣慰的是,呼唤多年的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项目现在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啸报》记者获悉,去年年初,市政府同意选址市区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罗汉井6号市级文保单位杨氏民居,建设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目前已完成陈列设计方案,预计年内将建成开放。

  新建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与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展览馆仅一巷之隔,共同承担着和平守望者的角色。

  “通过借地建馆,构筑了回放历史的空间,弥补了十三总站遗址的遗憾,真正激活了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核。”有专家对此予以点赞。

标签:省保 文物
编辑:董佳宁(实习)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