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身边新闻 > 衢州 正文

三衢古陶瓷文明从泥土中孕育,大火中诞生,逆光中亮翅

2017-03-06 16:45:28 来源: 衢州日报 巫少飞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龙游县博物馆一起,对龙游境内的衢江、灵山江流域进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发现了青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经现场踏勘、试掘,出土了石磨盘、石磨棒、夹碳红衣陶等具有上山文化特征的遗物。这些遗物的出现,把三衢大地的制陶工艺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从柯城区的上叶窑址到衢江区的沙后塘窑址;从龙游县的方坦窑址到江山市的达垄窑址;从常山县的黄泥畈窑址到开化县的龙瓷窑址……三衢大地窑址密集,考古发现约有70多处古窑址,三衢陶瓷文明源远流长,是今人了解和认识衢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印纹陶及婺州窑

  位于开化县城西北面11公里处的双溪口遗址,系新时器时代遗址。此遗址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遗址中有石器和陶片。陶片的表面纹饰有条纹、编织纹、曲折纹、席纹等。这种拍印有几何形图案纹饰的陶器叫印纹陶。以后,衢州各地均有印纹陶发现,且以商周时期占多数。特别是印纹硬陶,在浙江有一定的代表性。三衢印纹陶有条纹、人字纹、菱形云雷纹等,其纹饰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杂乱到逐步规整的过程。三衢印纹陶多为生活器皿,器形有罐、盉、瓮、尊、釜等,以罐为主。

  江山博物馆珍藏着一件距今约4000年的细砂红陶盉,出土于江山峡口镇山崖尾。据著名陶瓷专家牟永抗说,山崖尾出土的器物与良渚文化有相似处,在龙山文化中亦有所见,是否归于新石器时代还待考证。但作为江山最早的居住地之一的峡口镇山崖尾先民,其掌握的制陶技艺和长江下游南岸最先进的良渚文化相去不远,可以证明这片红壤岗地确实分布着一支大体与良渚文化近似的史前文化。

  1977年,在江山营盘山遗址采集到印纹陶、夹砂陶等,这是衢州地区首次发现的商代古人类遗址。以后,三衢大地陆续出土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等,这些夹砂、夹碳陶片的出土,足以证明三衢的先民们当时已学会烧制古朴的陶器。他们为了防止炊煮时热胀冷缩导致陶器破裂,发明了在烧制陶器时往陶土里掺砂、碳或一些植物。那时虽然没有陶窑,为平地堆烧,但温度可达800摄氏度。试掘出的大量红衣陶片,内含铁,说明那时候的先民还懂得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烧制出自己需要的颜色。前后延续千年的婺州窑,三衢大地记下了它整个发展的脉息。

  从考古调查表明,婺州窑瓷器在我市可追溯到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在使用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在商代晚期创造烧出原始瓷,这一时期的原始瓷出现在江山市的肩头垄遗址和部分墓葬中。特点是胎壁较厚,胎色灰白,胎质颗粒较粗。西周原始瓷主要出现在衢江区、龙游县、江山市等地。其装饰出现了几何形纹饰。从龙游县出土的两汉时期的原始瓷看,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胎釉、工艺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婺州窑的鼎盛时期为唐宋时期,龙游县的方坦窑群,衢江区沟溪窑群、全旺窑群,江山市的达河乡碗窑窑址群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南宋末期,婺州窑在继承本窑传统的同时,大量吸收了临近窑系的经验,发展了自己的生产,烧造青瓷、乳浊釉瓷、青白瓷、彩绘瓷、黑釉瓷等。特别是衢江区全旺镇两弓塘彩绘瓷在衢州地区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时期,婺州窑生产江河日下,仅以烧制青瓷为主。婺州窑瓷业生产在造型、胎釉、纹饰、工艺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使婺州窑系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982年夏,衢江区全旺镇官塘村两弓塘民窑窑址发现大量宋、元时期瓷器。从出土的品种看,有青瓷、褐釉瓷、黑瓷、绘彩瓷、盆、壶、罐、碗、盖、瓶等。在众多的瓷种中,尤以绘彩瓷特别引人注目,堪称是“瓷中珍品”。它的发现是对浙江古代瓷业素以单一青色釉为特征的一大突破。标本曾送至我国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朱伯谦等进行鉴定。北京故宫博物院及省内考古专家曾慕名前来调查研究。

  生产这种珍品的窑址在我省属首次发现,我国南方各省亦属少见。北宋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才有类似的瓷器。但陶瓷史每每提到绘彩瓷,都以唐代长沙窑出土的瓷器为例。

  三卿口古窑址

  江山市三卿口古瓷村,为浙西清代遗留下来唯一传统制瓷作坊,也是我国现存不多的传统制瓷作坊,这里被称为今人了解和认识古代制瓷业活着的化石。

  江山市峡口镇往南2公里、唐朝黄巢起义军所开辟的仙霞古道上,有一个古瓷村。全村姓黄,世代以制瓷为业,故称窑村、碗厂。

  古瓷窑的整个作坊包括水碓房、泥料淘洗池、拉坯房、窑炉。整个工艺包括取采矿、碾捣、淘洗、煅烧等。

  制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三卿口窑址这种平面近扇形的窑床和前端封闭两侧投柴的燃烧室,在我省古代窑业中尚未见过。在生产工艺上仍保留手工拉坯、上釉、装烧等工艺,现使用之工具及作坊,包括粉碎、淘洗,仍保留元、明时期传统。乾隆盛世,是我国历代制瓷的顶峰时期,瓷都景德镇离此地不远,三卿口制瓷技艺,竟停留在不用匣缽的生坯叠烧阶段,其造型不甚和谐之白瓶还是轮制拉坯的最高手段。这里的产品群众俗称“白大碗”,江山一带流传“捧白大碗”一词是骂人讨饭和坐牢等低贱的含义,由此可见其产品之粗劣,它与景德镇产品对比如此悬殊。人们不禁疑问,为何在众多的古瓷窑消失后,江山三卿口古瓷村依然能以一种恬淡的姿态静静地走到今天。

  三卿口窑址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古代制瓷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性质,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曾被中央电视台冠以“中华古瓷第一村”的美称。从1979年至今,已有北京、上海等10多个城市和日本等国的文物考古专家前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浙江考古研究所、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等单位先后拍摄了记录片和电视录像。在上海博物馆,有着占地60多平方米的古瓷村陈列展示。

  2006年,江山三卿口制瓷作坊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它走过的历史,我们不难感受到,这是一个村落以传统的韧性弘扬着对古瓷文明的虔诚,是一种自傲的坚守。

  三衢现存最长的双体龙窑

  至今,柯城区花园街道缸窑村的馒头山上,有两条70米长的龙窑遗址,系我市迄今最长的双体龙窑。村人李元新曾告诉记者,现存窑体为1958年所建,上世纪90年代停烧并废弃。

  李元新说,事实上,在1958年之前,缸窑村就有许多土窑,生产有药罐、泥烙壶、土花瓶(不上釉)等,现还能发现一些古遗址。1958年建这双体龙窑时,当时产权属地方国营陶器厂,负责人姓“尚”。最初建成时,有54名工人,李元新就是那时在厂里工作的。

  据《衢州地名志》载:缸窑村于清代就开始烧制陶器,其村名即由此而来。又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京兆黎氏宗谱》载:黎族的一支黎乾宝、黎乾二两兄弟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江西南丰兆溪槐花树村来此为普珠寺烧窑,已有十余代,建村290多年。

  现存的两条龙窑是利用山的坡度建造而长,在如此长的龙窑内烧制陶器,对窑内温度的形成及窑内温度均匀性和稳定性的控制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从而显现出该龙窑在结构上和尺度上都具有独特性和科学性。

  市博物馆廖炜主任说,该窑址保存的龙窑体量较大,且双窑并列。虽然有部分损坏,但整体保存较为完好。拉坯房等产品开发车间,陶土采掘区及陶工生活区等设施较为完备,周边环境较为原始,其遗址规模和完整程度在衢州地区独一无二。是浙西传统手工艺的缩影,也是研究浙西陶瓷发展历史的重要史料。

  市博物馆副馆长陈昌华相告:该窑所在地其村民世代以烧制陶器为生,因而在龙窑的整体构造和尺度等建造技术以及陶器产品的烧制工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现存的两条龙窑建造年代虽然不太久远,但它完整地传承了古代传统龙窑的所有特点和功能,属于传统的龙窑结构,堪称古代龙窑的“活化石”,是研究衢州地区古代传统陶瓷烧制工艺和建造技术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依据。

  一双双着满硬茧的泥手,掘故土作泥,掬天河为水,细揉强搓,揉出我们的韧性,搓出我们的风骨。就这样,衢州的古窑址静静地在历史的前额划出一道印痕。那手艺人的作坊,至今芳魂宛在,她闪着舒袖翩舞的亮翅欲飞出黄土。文观察距今4000多年的龙游三酒坛新石器时代遗址。

标签:三衢古 陶瓷 文明
编辑:吴焓焕(实习)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