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身边新闻 > 金华 正文

柴米油盐酱醋茶 群众冷暖在心头

2017-02-22 14:44:43 来源: 金华日报 吴振荣

  居家养老服务

  2016年10月,由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发布了《2016年中国民生发展报告》,金华在262个地级市中,民生指数位列全国第五、浙江第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全市540万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并在多个领域探索创新,甚至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也正是金华这座江南小城的城市民生指数、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秘诀所在。

  8890:一个号码找政府

  2013年,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从此,金华多了一座沟通百姓的“连心桥”、多了一位为民办事的“好帮手”、多了一个效能服务的“总枢纽”,她的名字叫做“8890便民服务中心”。

  “号码多不好记、部门多不好找、推诿多不好办。”不少群众找政府部门办事时,多多少少总要费些周章、走些弯路。如何让办事的群众少跑几次腿、生活更方便,如何让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结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民有所难、我有所帮。”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真心实意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赤子情怀,在政府各部门的关心呵护下,8890应运而生。

  8890以响应灵、服务灵、办事灵为目标定位,对市民诉求事项实行100%受理、100%交办、100%反馈、100%回访。在运作模式上,8890集“咨询服务、生活服务、事务服务、效能投诉”于一体,整合了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实行“集中受理、分类交办、统一监管”的运行模式。市民可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寻求生活类服务,如提出搬家、钟点工、保姆等求助,平台将根据就近、特别推荐企业优先和公平等原则进行派单,接受派单企业根据单位服务规定上门为客户提供服务;也可以寻求事务服务类,如提出房产物业、市政公用、文化卫生等求助,平台将向属地社区干部进行核实,情况属实的填报移送单交相关职能部门处理;还可以寻求效能投诉类,平台将市民反映问题、意见建议直接转交市效能办或相关责任单位负责处理。

  特别是对涉及政府部门的诉求事项,8890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办理、谁答复”及“首接负责制”原则,实行“8890前台统一受理、市督查考评办公室统一交办、政府部门限时承办”的办理工作机制,努力以“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的实效取信于民。

  三年来,全市8890平台共接打电话490万个,受理有效诉求171万件,总办结率、满意率均达99%以上。平台还相继推出了光明电影院、虚拟养老院、创业帮帮帮、法律和健康服务专线等特色服务项目,成立了公益志愿、调委会、服务业协会等三大联盟,被专家称为适应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潮流的4.0版公共服务平台,获评全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优秀奖。

  市区70多岁的刘蒙老大爷,因为瘫痪在床,生活很不方便,多次拨打8890热线,请求帮忙解决修理煤气灶、购买空调、维修灭蚊灯等生活琐事,每一次的诉求都办得妥妥帖帖,发出了“爹亲娘亲子亲囡亲不如8890亲”的感慨。

  垃圾分类:“两级四分”解困局

  走在金华大地的农村,总能看到村民房前屋后并排放置的两个垃圾桶,上面分别标注有“可腐烂”“不可腐烂”字样。“只要记住会烂的扔到绿色的桶里,不会烂的扔到灰色的桶里,一般就不会错。”71岁的农民宋彩花说。正是一个简单接地气的分类方法和每户两只小小的垃圾桶,改变了金华农村垃圾乱扔的陋习。

  一直以来,我市农村垃圾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模式。市本级每天产生的900吨生活垃圾中,有540吨来自农村,且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按照市区垃圾填埋场的库容静态推算,不到6年时间将全部饱和。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局,我市以农村为突破口,成功探索出垃圾分类“两级四分法”,力争通过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两级四分法”就是由农户将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两类,分别投放到政府配发的“两格”式标准化垃圾桶,再由村保洁员每天上门收集,对“不会烂”的进行二次分类,分拣出“好卖”和“不好卖”两类。对“会烂”的垃圾,采取“一村一建”“多村合建”“村企联建”和“村校共建”等方式,标准化建设“两格”式阳光堆肥房或机器发酵堆肥站,集中堆肥处理;对“好卖”的垃圾,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上门有偿回收;对既“不会烂”又“不好卖”的垃圾,按原模式统一处理。我市还创新推出了设立“笑脸墙”“红黄榜”,把卫生费收缴制度纳入乡规民约等举措,有效实现了垃圾分类机制长效化。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农村垃圾生态循环利用,我市有效减少了垃圾填埋总量。据统计,如今农村近70%的垃圾留在当地阳光堆肥房,10%~15%的垃圾回收利用,需要转运处理的只占原来的15%~20%,仅金华市区农村需要填埋处理的垃圾每年减量17万吨,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可延长5年多。经济效益方面,金华农村每年产生垃圾约80万吨,通过“两次四分”,每年可减量60万吨以上,按照目前垃圾平均清运、焚烧、填埋成本每吨分别200元、110元、90元计算,政府支出每年减少近2亿元,高于农村垃圾治理财政补助支出;同时,干净整洁的农村美景吸引了八方游客,绿水青山正逐步变成金山银山。

  居家养老:“空巢”老人不孤单

  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83岁的老陈,子女外出打工,以前“空巢”的他吃饭一直是个难题。但现在每到中午饭点,他就会准时到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吃午饭,有荤有素、有汤有饭,饭钱只要2元。饭后和一起就餐的老人打牌、看电视,一直要待到晚上8时老陈才回家睡觉。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比养老院更符合老人的养老观念和心理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是金华社会化养老的一大创新。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直都有“养儿防老”的思维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421”家庭模式的出现,“养儿防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特别是在金华,近些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据民政部门的数据,目前,金华的老龄化程度为19.7%。其中在金华市区,根据年龄段和老年人口死亡率计算,至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2万人。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政府提升公共服务绕不开的一个课题。

  2014年起,我市将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连续3年列入政府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致力于创新并深化发展“统分结合、家院互融”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健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如琐园村,遍布金华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都利用社区(村)闲置的公共设施或通过对城乡社区的“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室进行设施改造、提升而来,里面便民食堂、医疗保健、文化生活三大必备养老服务功能一应俱全。比如,设立的食堂可以为老人提供热饭热菜;设有文娱室,让老人可以在一起聊天、搓麻将、看电视;有的还配备了洗衣机,能帮老人免费清洗大件衣物……这些看似小事,却解决了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也能让老人们安心养老不离家。后期,还由政府出资为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安装“一拨灵”电话,由8890全天24小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应急援助等派单服务,更好地满足居家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据统计,截至2016年9月,金华市本级已累计建成能同时提供20位以上老年人就餐、午休、康健、活动、上门照料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00家,方便老年人享受到“就近、便利、安全、放心”的居家养老服务。金华市本级财政对符合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一次性给予2万~5万元的建设经费补助;2015年和2016年市本级财政累计安排城乡社区建设补助1150万元。

  就业增收:旅游电商拓财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金华开发区寺平村的老乡们来说,自2015年以来,村里一直财星高照,小康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

  2015年10月12日,第二季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在寺平村举办,寺平由此成为周边地区的一大旅游热门。10月14日,在迎板凳龙活动的带动下,寺平村单日旅游接待量突破两万人。纷至沓来的游客,开启了“爆买”模式,寺平村的小吃、农产品都成了抢手货,村里制作和销售千层糕的村民,一天营业额达三四千元;村里以及周边的农家乐,甚至出现排队吃饭的景象。

  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还首创了“家+”模式,通过改造提升农民闲余的房屋资源,培训提升农户的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家+住宿”“家+餐饮”“家+活动”等全方位服务,让游客在观光休闲的同时有一种“关上房门是星级酒店,打开房门是温馨家庭,走出家门是乡野生活”的民俗文化体验。

  2016年,寺平村年游客接待量突破60万人次。如今,寺平村几乎家家是旅店、商店、作坊,旅游增收形势喜人。仅制作千层糕的“家+”作坊,年收入超过20万元;原来批发价仅1.8元/斤的小竹笋,现在2斤装售价10元,还供不应求。

  金东的琐园村、武义的俞源村、兰溪的芝堰村……每一个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的举办地,游客都络绎不绝,村民们也借此发展“家+”民宿、生产和销售特色产品,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增收致富。

  而在更多量大面广的农村,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发展农村电商经济,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新渠道。自2015年起,我市开始实施“农村电商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及“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积极建设农村特色电商产业基地、乡村电商创业园、电商特色村和“淘宝特色馆”。据《2015年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我市以56个“中国淘宝村”与温州并列全国地级市首位。义乌市青岩刘村只有1500名村民,如今开出了2000多家网店、30多家快递公司,集聚了1.5万名电商创业者,去年电商销售额突破35亿元,被李克强总理誉为“中国网店第一村”。武义县桐琴镇电商园依托工业园区产业优势,积极引导农村青年开展网络销售,日发货量超过2000单,累计销售额突破5亿元,其中电子秤、跑步机、拖把三个产品全国日销售第一。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以农村居民增收为重点,实施“互联网+”和“旅游+”行动以来,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2的2.5∶1缩小到2015年的2.13∶1,全面消除年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实现了“三个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收入增长。

  教育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更均等

  教育和医疗是保障民生的重要领域,上学难、看病贵也是当前困扰中国百姓的两大难题。

  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民生脉动,不断加大投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发展,努力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就是捍卫起跑线的公平。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力确保适龄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孩子公平享受基础教育。

  舍得大手笔投入。“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建学校79所(投入36.8亿元),扩建改造学校305所(投入21.1亿元),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到87.1%,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加大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力度,全市共建成24所省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占全省的11.2%。2016年,高考第一批上线人数达到6029人,占全省的13.1%,居全省第4。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予以安排入学。2015学年,义务段学校共计招收随迁子女18.6万名,其中符合条件的14.2万人,公办学校就读率96.8%;不符合入学条件的4.4万人,进入民办学校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就读,并享受公办学校学生同等待遇。

  人吃五谷杂粮,总有生老病死。但是,待遇低、人才留不住等原因,导致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也造成了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为此,我市狠抓“双下沉、两提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全市8家县级医院均与上级医院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医,所有市级三级医院均与1所以上县级医院建立合作办医关系,建设了一批规范化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了“20分钟医疗服务圈” ,实现了全市范围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镇全覆盖。我市还出台了加快推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简化民营医院审批程序,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据统计,目前我市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总床位的比例达25.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发展势头良好。

  深入开展医保相关改革工作,着力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创新建立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制度,形成具有金华特色的“一主体两补充”(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额医疗补充保险和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为补充)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综合保障水平最高可达90%左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民生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民生就是衣食住行教医保。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保障和改善民生,金华一直走在创新前行的大道上、永远站在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上。

标签:养老 发展 民生
编辑:徐之冰(实习)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