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百姓家事 正文

从养猪大户到桃园主人 一个养猪大户精彩的身份之变

2017-02-21 14:35:20 来源: 南湖晚报 记者 朱政 通讯员 蔡华晨 冯海军 钱恩俊 沈科皆 制图 张利昌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五年·故事

  南湖区新丰镇的杨庄村,初春的阳光洒在施志良家门前的小河上,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岸边的绿树倒映在河中,相映成趣。屋后,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鱼塘,门前的小河和屋后的池塘交相辉映。鱼塘被一片桃林环绕着,一棵棵桃树的花蕾含苞欲放,再过不久,桃花将竞相怒放,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三河清理泽百姓,五水共治惠民生。”从养猪大户到桃园主人,美丽的“转身”,就在这五年间。

  养猪大户的黯然回忆

  今年39岁的施志良是土生土长的杨庄村人,与其他村民一样,生于江南水乡的他从小与水为伴。

  “撸起裤管,赤着脚丫,跑到池塘里去抓鱼,光着膀子,跳到河里去戏水,那可是童年的美好回忆啊!”施志良的童年,因为有清澈的小河、活泼的鱼儿、乡间的鸟语花香,而变得童话般美好。

  到了施志良十几岁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养猪,他的父亲更成了村里的养猪大户,施志良从小就要帮家里养猪,给猪喂食、打扫猪棚等。

  “现在屋后美丽的桃林和池塘,以前是一片猪棚,弄得家里总是臭气熏天,出了家门也没用,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都有猪棚,走到哪里都有猪粪味儿。”说起那段因为养猪而造成家乡环境每况愈下的记忆,施志良有些黯然,“不仅空气不好,更可怕的是,猪的排泄物流到河里,村里大大小小的河水都被污染了,又黑又臭。”

  在施志良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村里的养猪数量达到了顶峰,施志良家的生猪存栏数也达到了2000多头,猪棚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养猪给村民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村里的水环境、空气环境急剧恶化。“你看,我家门前的这条小河,5年前是不堪入目的,河里积满淤泥,河面上布满了各种生活垃圾,鸡鸭甚至能在河面上行走,童年的美好记忆被毁了!”

  从养猪大户到桃园主人

  痛定思痛,综合整治水环境刻不容缓。2012年9月,全市召开治水大会,发起“治水总动员”,动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坚定信心,痛下决心,全力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和持久战,全市实施“139”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开展河道清洁、封堵排污口、拆除违章猪舍3个专项行动。

  扭转施志良家乡环境恶化的良好开端,是在2013年开展的拆猪棚行动。

  3000多平方米的猪棚,说拆就拆,施志良的父亲起初有些犹豫,毕竟养猪是家庭这么多年来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对饱尝因养猪造成家乡环境恶化的施志良来说,拆猪棚意味着新的开始,也代表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在施志良的劝说下,父亲同意了,他家的3000多平方米猪棚全部拆除,成了村里第一批完成猪棚拆除工作的先进典型。

  转产转业,成为当时35岁的施志良面临的首要课题。通过拆猪棚,全村共流转出近3000亩土地,转产的空间是广阔的。施志良走出家乡,到各地去考察转产项目,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他选择了种桃树。

  施志良选择了位于他家附近约一公里处的一块面积约130亩空地,是村里拆猪棚流转出来的,这就是如今令施志良一家引以为豪的新丰镇丰良家庭农场。

  “这片桃园挺大的,走一圈要一个小时。”施志良带着记者在他的桃园里边走边聊,桃树整齐地分布在园林里,被细心呵护,很多枝丫上已经冒出花蕾。

  “桃树马上进入花期,接下来桃花朵朵开放,再过一个月,桃园里就会呈现出遍地桃花的美景了!”施志良自豪地告诉记者,这片桃园里,将近一半是大棚种植,最大程度避免了遭遇恶劣天气对桃树生长的影响。

  这片桃园是施志良2014年12月种植下去的,经过一年多的细心培育,去年5月桃子首次上市,产品有早春桃和油桃。“亩产量大约1000斤,每年总产量有13万斤,效益还是不错的。从市场远景来看,相比养猪,种植桃树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种植桃树,施志良心里有一笔清晰的经济账和环境账。

  施志良家的桃子比市场上的桃子口感好,它的甜度达到13,可以跟甜瓜、葡萄相媲美,在市场上大受好评。

  种桃树不仅有经济效益,还贵在乐趣无穷。除了把桃子卖到超市,施志良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扩大到了网络销售和乡村旅游,通过网店宣传和微信朋友圈营销,加上稳定便捷的快递服务,施志良家的桃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销往全国各地。

  施志良的家庭农场,就是个美丽的桃园,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引来周边游客的瞩目。“桃子的上市期在每年的5月至7月,在这3个月里,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顾客前来采摘游,亲子游的顾客也特别多!”就这样,施志良的桃园成了嘉兴乡村旅游的一个景点,春季来这里摘桃子、拍拍照,成了朋友圈晒图热门地。

  再过两个月就迎来第二次收获期了,“我们的回头客、熟客特别多,春节刚过完就有一些熟客预订今年的采摘游了!”施志良的桃园获得了经济和环境的“双丰收”。

  家乡环境焕发往日光彩

  随着2014年底,全村拆猪棚行动的顺利完成,施志良的家乡环境越来越好了,家门口的黑臭河渐渐干净起来,恢复了自净功能,焕发往日的光彩。

  “现在村里的河水已经基本恢复到我小时候的模样了,到了夏天,孩子们也会下河游泳了。”施志良说,这条小河名叫北长浜,流出村外后往南汇入平湖塘。

  热情好客的施志良带着记者在杨庄村漫步,只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猪棚改造成了家庭菜园,种植了各种蔬菜、水果、花卉,点缀着村民的生活环境。

  施志良家屋后的那片猪棚,也在3年前拆除了,如今屋后是一片桃园和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池塘,一棵棵桃树的花蕾含苞欲放,等到桃花盛开,施志良家就会花香满溢。“以前厨房后面就是猪棚,烧菜的时候连窗都不能开,油烟也只能往屋里排,现在打开窗就能看到池塘和桃树,生活环境大变样了!”施志良的岳母沈阿姨乐呵呵地说。

  杨庄村村委会的南面,有一个小公园,公园里有一条长470米的小河,名叫香花桥浜,河如其名,河岸边也是花香四溢。越过寒冬傲然绽放的梅花正吐露着芬芳,公园里设置了各种健身路径供村民们锻炼,一条蜿蜒曲折的休闲长廊横跨河面,行走在长廊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香花桥浜清澈的水体。

  “全村河道总长17公里,最近5年来,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空前,拆除猪棚、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生态护岸、河道保洁等治水工作让村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新丰镇杨庄村党委书记范思明告诉记者,5年来全村共拆除猪棚13万平方米,清淤河道10公里,新建污水管道惠及农户500多户,修建生态护岸2公里,每条河道均配有保洁人员。

  “除了从上到下全方位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村民们日益自觉的护水意识也为家乡水环境改善贡献了一份力量,特别是以往的那些养猪大户,如今有不少已经转产成功。”范思明说,目前,全村共有像施志良家那样的家庭农场8个,还有2个合作社,种植大棚、水果蔬菜,新丰镇的特产生姜的种植面积也大大提高,这些提升了全村的形象。目前,杨庄村已经消灭了劣五类水,如今正力争更上一个台阶。

  这五年·数据

  从一组亮眼数据看生态之变

  这五年·解读

  水更清了,污染减少了,环境变美了

  “水更清了,污染减少了,环境变美了,从百姓感受来说,这三方面的改变是最直接的获得感!”谈及这5年的治水成果,市治水办主任施晓松关注更多的是百姓的切身感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年来,我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拉高标杆、查补短板,深入推进水、气、土治理,全市环境质量加快向好,有力地推进了江南水乡典范建设,我市水环境质量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了水质由劣五类和五类为主向三类和四类水体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全市73个市控以上断面中,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比重由2012年的80.6%下降到2015年的22.4%,2016年底更是下降到了6.9%;四类以上水质比重已经达到了93.2%。二是实现了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结果由“不合格”向连续“优秀”的历史性转变。2012年首次考核,我市是全省唯一的“不合格”,2013年达到“合格”,2014年以来连续保持“优秀”。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去年下半年,我市水环境质量恢复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时的水平。正如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海峰在2016年的治水大会上所说的:“我们用了4年时间追回了20年的生态建设时光。”

  一系列生态建设民生工程惠及群众

  5年来,针对生态环境建设,我市每年都排定了一系列民生工程,惠及了全市数百万群众。

  “工业污水全入网、农业面源污染全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工业、农业、生活污水‘三管齐下’,全方位的截污纳管,对水质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施晓松认为,污水管网的建设,确保了污水不往河里流,与此同时,“清三河”行动的实施,全面清理了河面垃圾,确保了垃圾不往河里扔,改善了城乡水体的感官环境。

  5年来,我市深化工业污水治理,全市实施工业污水排放全达标三年行动,推进省控以上重点企业污水排放全达标,督促重点企业加强污水治理;推进污水收集处理扩容改造,联合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形象进度80%;去年新建污水管网381公里,新增污水入网量18.5万吨。

  在“五水共治”工作不断推进“生态绿”的同时,全市“五气共治”也加大步伐,被“嘉兴蓝”拥抱的日子越来越多。去年,我市突出抓好工业废气、交通尾气、城乡烟(尘)气“三大治理”,加快实施“166”工程,大力推进“加大雾霾治理”民生实事项目,制定并实施我市首部地方性法规《嘉兴市秸秆露天焚烧和综合利用条例》,环境空气质量有效改善,实现了“全年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实现双降”的目标。

  鼓励群众参与,全民治水治气

  生态环境建设,人人有责,这样的观念,在最近5年里逐步深入人心。

  为了鼓励群众参与治水,我市于去年3月出台了《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公众参与“五水共治”有奖举报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鼓励全民参与“五水共治”工作,巩固“五水共治”成果。截至去年11月底受理和处理群众举报123个,共发放举报奖励33人次,共计3万余元,这些举报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

  全面推广“河长制”治水,也是我市在治水工作中的创新举措。2012年,嘉兴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河长制”,由各级领导担任河道“河长”负责河道的污染治理工作。在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中,“河长制”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环境持续改善。

  这五年·手记

  拆了猪棚,释放了生态建设想象空间

  放眼整个嘉兴,在最近5年里,施志良家乡面貌的改变,在全市各个乡村精彩上演。拆了猪棚腾出的不仅是环境空间,更释放了村民们转产的想象空间。

  在2014年到2016年的3年里,昔日的养猪大户陆续尝试种植藏红花、甜瓜、花卉、养鱼等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全市各地转产转业带来的新农村经济增长点遍地开花。

  生猪养殖转型只是最近5年嘉兴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方面。这5年,嘉兴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是空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环境问题,牵涉领域众多,“河长制”的出现,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的全覆盖,把地方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为了维护“嘉兴蓝”,我市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全面淘汰黄标车,整治城市扬尘和烟尘,强化农村废气整治。

  这5年,嘉兴环境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黑臭河、垃圾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清岸绿的景观河、生态港,城市里再也没有冒黑烟的汽车尾气,随着“双禁”工作的开展,今年春节期间城市空气环境明显优于往年,噪音污染也大大下降,成为近年来首次以优级别的环境空气迎接新春的一年。

  朝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十三五”发展新目标,聚焦国家“气十条”工作目标,瞄准“不把灰霾臭气带入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标杆,我市正在阔步前行。

标签:养猪 桃园
编辑:董佳宁(实习)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