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城市热点 正文

榨面,江南第一面

2017-01-12 15:53:52 来源: 嵊州新闻网 作者:王鑫鸳

  "啾"--一声清脆的鸟叫唤醒清晨,风信子的花香顺着窗缝挤进来。睁开惺忪的睡眼,欠起身,隐约听见隔壁传来的淘米声,搅拌声,吆喝声,几块竹篱相互碰击的急促的啪啪声,伴着女人的嬉笑声,打骂声……慢慢地,米粉的香味飘进窗棂,越来越浓……一曲动听的清晨交响乐,就在女人们紧张的劳作中拉开了序幕。

  这是我童年时代关于榨面最温暖的记忆。我所出生的小乡村,有个美丽的名字,叫湖荫村。那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欢吃榨面,很多人也以做榨面为生。据村里90多岁的老人说,早在清代,湖荫村就有做榨面的传统了,湖荫村的榨面要比溪滩村人早,只是后来溪滩村人做榨面的越来越多,他们头脑灵活,打响了"溪滩榨面"这个牌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溪滩榨面"的声誉也远播国内外。不过,现在还是有很多客人会赶到湖荫村来订购榨面。

  做榨面其实很辛苦。记忆中,我娘常常是凌晨四点就出门到隔壁的作坊里去做榨面,我也跟去看过几次。先要将籼米磨成米粉,为何要籼米?因为籼米粘性差,胀性大,加工时易破碎。做榨面的人要提前将米淘洗干净,在水池里浸泡上四个小时左右,然后用打粉机磨成米粉,蒸成粉团,通过榨面机,一丝丝米线便源源不断地从小孔里吐出来,就像蚕儿吐丝一样,冷却后的一根根米线柔润嫩滑,松散慵懒,母亲拿来一个直径大概25公分的竹圆圈,将米线平摊在里面,晒干后,一个榨面就做成了。一个竹篱子可以摊上21个榨面。为什么是21个呢?那时候我总是呆呆地想,是不是也有"爱你"的含义呢?因为要赶着晾晒,所有的榨面必须在上午9点半前做好,然后将榨面放到溪滩旁或者阳光特好的谷场晾晒,下午四点半前一般都收回来了。榨面对天气的依赖比较大,连续几个星期的晴天,所晾晒出来的榨面保质期长,韧而不硬,口感特好,因此如果要去村里采购新鲜榨面,最好挑选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我对榨面有着特殊的感情。记得小时候,特别盼着过生日,因为生日那天,娘总会烧一碗满满的笋干菜榨面,煎一个嫩黄的荷包蛋,绿绿的葱花飘在上面,一缕白茫茫的雾气搁浅在眼眸,一股香味垂涎到鼻底,用筷子挑起一绺粉白如玉的面条放进嘴里,汤清味鲜,香美溢口,一会儿工夫,一碗面条便见碗底。刚烧好的面要马上吃,否则,胀开的面会越来越多,面也会越来越软,其味道也大打折扣了。

  我们老家有个风俗,丈母娘第一次见到女婿,要烧一碗鸡子榨面给他吃。说来也怪,我爱人本不喜欢吃面,在我的影响下,居然也爱上吃榨面了。他说以前吃到的榨面没有这么好吃。究其原因,我觉得,嵊州各地也有零星几个作坊做榨面的,但规模也好、技术也好,晾晒出来的榨面就是没有湖荫、溪滩村的好吃。其次,是用的水不同。湖荫村和溪滩村就只隔了一条溪滩,那是一条怎样的溪江呀!两岸绿树郁郁葱葱,蝴蝶飞舞,鸟儿欢叫,溪水清澈见底,鱼虾在水中嬉戏。记得小时候,我们小孩总要偷偷去那里游泳。溪水总是慢慢流淌,像极了一个恬静的江南女子,袅娜娉婷地走在时光的隧道里,偶尔溅起的水花,是她挥动的长袖。我突然想到,这榨面其实也是江南的一个特定的美丽符号,圆圆的,代表着江南人的浪漫,和对完美生活情致的追求;一丝一丝的米线,符合江南人婉约含蓄的性格,又似越剧女子舞动的水袖,缕缕真情绵远留长。

  榨面还有开胃的功效。记得我刚生下孩子,家里人给我炖了猪蹄,烧了鲫鱼汤,因为太油腻,我吃了吐,吐了吃,三天内没有一点奶水。婆婆很急,就烧了我爱吃的鸡子榨面,放了一些开洋,我顿时胃口大开,一口气吃个精光,奶水也越来越多,小女儿被养得白白胖胖。

  榨面经济实惠,又贮存方便,还是送礼的佳品,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嵊州人总要拎上一箱榨面,表达一份情意。现在的榨面已经不用原先的竹篓包装,而是用了精美的纸质礼盒,上面还印上了响当当的牌子。也有不少上海、北京的人远道而来采购榨面的,他们主要是自己食用为主。1962年,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专家马寅初先生回乡时也不忘购买几篓榨面带回北京。在1992年12月举行的省农副产品展览会上,"溪滩榨面"曾被抢购一空,创造一个越乡神话。

  溪滩榨面,不愧为江南第一面!

标签:榨面 嵊州
编辑:胡婧妤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