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城市热点 正文

浙江镇海泼墨生态新图 打造绿水青山间的工业重镇

2017-01-07 15:18:2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佳赟
图为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一景 李浙东 摄

  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如黛群山之中,盈盈湖水左右逡巡,穿越城市的喧嚣,又随两岸景致翩然入画来。镇海的生态画屏,既外显于自然山水之上,又浸润于工业进程之中,使镇海成为一座生长在绿水青山间的工业重镇。

  作为一个集聚了上百家化工企业、化工区规划面积占六分之一的区域,如果说以前的镇海工业模式是“竭泽而渔”,那么如今,镇海人正创出一种“从长计议”的生态发展新模式,并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由“重”向“绿”的惊艳转身。

  镇海区委书记薛维海强调,优质的生态环境是最好的公共产品,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要把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打造生态美、发展美、和谐美的美丽新镇海。

  “治煤尘”重拳出击打开窗户深呼吸

  镇海作为全国“北煤南运”的重要中转基地和煤炭交易中心,一年2000万吨以上的煤炭吞吐量虽然为其带来了产值,但随产业发展裹挟而来的煤尘和滚滚浓烟,亦成为镇海人的“心头大患”。

  家住镇海区后大街的居民郁振伟回忆道,“过去连窗户都没法开。每天都要打扫,否则桌子上、地板上抹下来的灰就像墨汁一样,很黑很黑。”

  为了铸造化工行业“碧水蓝天”梦、让山水底色重现,镇海首先向煤尘“宣战”:关停两个煤炭码头、在浙江省率先开征煤尘排污费、在码头煤场建设防风抑尘、水喷淋等设置,给煤尘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一拳接一拳,一招接一招,短短4年时间,镇海降尘均值下降了89.7%,远山的轮廓重又清晰。

  除了让煤尘无所遁形,一场化工界的“废气治理战”也在镇海紧锣密鼓进行。对不符合排放规定的化工企业,镇海自断强臂、坚决关停。四年来,镇海区累计投入近100亿元用于整治生态环境,关停并转化工、金属拆解、电镀等企业305家。

  无疑,环境整治是一场利益博弈战,为了那头顶的澄澈蓝天,镇海硬是剜去好几块“心头肉”,将一张绿色图纸一绘到底。薛维海说:“GDP低一点就低一点,财政收入少一点就少一点,该关掉的化工企业一定要关掉。”

  除了舍弃“蒙尘”GDP,镇海石化产业还积极发展循环型低碳经济,加大对废水、废气的回收力度,开发引进回收技术,把循环经济当成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走进位于镇海区的宁波德泰化学有限公司车间,100万吨大乙烯工程的副产品焦油正被提炼成炭黑,炭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则供应给其他企业,仅此一项,企业每年可增收4000多万元。在“吞污吃废”的过程中,镇海循环产业链一环扣一环,源源不断将废物地吞吐出“宝贝”。

  这种“纳废吐金”的循环经济模式,眼下正成为镇海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的神奇“密码”。目前,镇海化工区已形成4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薛维海表示,“镇海的化工产业要融入‘循环’、‘绿色’、‘高端’这三个关键词,进一步将循环经济打通,走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南北迂回的风带来了一抹清新,2015年镇海区降尘均值基本实现四年削减90%的目标。从曾经的煤尘弥漫、行人屏息快行,到如今鼻尖萦绕着的清新气息,镇海通过内部“手术”消除蒙尘GDP,使化工重地也成为可纵情“深呼吸”的地方。

   图为千只白鹭定居镇海化工区章勇涛摄

  “治污水”标本兼治一泓碧波焕新机

  湖畔轻摇的芦苇,在波光浮动的九龙湖水脉之中,流淌着韵动的绿,倒映出一派令人迷醉的光影。行进在镇海区九龙湖畔,难以想象,眼前这一片荡漾清波也曾面临着污水排放、淤泥堆积等“黑历史”。

  镇海是典型的江南河网水乡,但因为地处行洪入海的末端,又是临港工业产业集聚区和省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镇海的水环境治理压力尤为突出。

  赢得了GDP,却输掉了环境,这是镇海区居民方圆圆不忍看到的,“以前,废水顺流而下,河水不再清澈。每到夏季,一些河道会发黑发臭,往日江南水乡的风貌难觅踪影。”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镇海以破釜沉舟之势,以壮士断腕之勇,通过截污纳管,治理河道,源头控污,严打违法……方方面面的“治水”之战,开辟了一条转型“绿富美”的新路子,而这背后也是镇海决策层的深刻自省。

  镇海区区长魏祖民表示,任凭污水横流、河流发黑发臭,绝不是生态文明的图景,更不是一个地方治理能力强的表现,要把“五水共治”工作当作检验治理能力的契机,调动各级各部门来赶这场“考试”,进而全面改善镇海区的水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近年来,镇海不仅“壮士断腕”,逐步关停所有严重污染企业,并在全面完成电镀、化工、印染、造纸、制革等行业整治提升基础上,2016年重点整治提升了98家酸洗企业、106条酸洗线,完成213家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力求在源头上打赢生态保卫战。

  治污是一场持久战,为防止环境违法企业“顶风作案”,破坏来之不易的治污成果,镇海还利用监控手段,对29条区级河道及34条水环境较差河道实现动态监测全覆盖。以科学治水的精度,溯源监控,借力环保大数据“对症”治污。如今,29条区级河道及34条水环境较差河道有了92个监测点位,实现动态监测全覆盖,获监测数据1100余个。

  为了让水“清”起来,“流”起来,“活”起来,镇海治水还舍得真金白银地投入。

  在镇海北外环污水提升强排泵站中,只要摁下按钮,来自宁波大学片区、江北片区的污水便可自动输往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提升污水收纳能力、破解污水输送与处理难题。据悉,该工程投资3700万元,于2015年建成投用,每日可输送污水7.9万吨。而这只是镇海区疏通改造管道、建设治污设施与排水管网系列工程中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镇海“五水共治”共计完成投资42.2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13.6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任务。开展“五水共治”两年来,已全面清除10条黑河、臭河、垃圾河,区域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从化工重地的黑臭河到如今的“清清河水归来兮”、从江南水乡为水愁的惆怅到清泓碧波的纵横交错……“五水共治”之下,一场魔术般的蜕变正在镇海上演。

  “要把治水当作一件非干不可、非干好不可、非干成不可的大事来做,坚决打好打赢‘五水共治’这场硬仗。”镇海区区长魏祖民掷地有声。他表示,要以科学治水的精度,多管齐下综合治水,强化源头治理,以转型升级推动治水,以依法治水的强度,实行最严格的水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监管执法,营造依法推进水环境治理的社会氛围。

  “治源头”转型升级天蓝水绿逐梦“品质”

  如今,仲夏时节,湖面碧波荡漾,波涛清亮;极目远眺,满山青黛惹人醉。几只禽鸟,盘桓飞舞,惊起圈圈涟漪。视线所到之处,一派风光旖旎……儿时记忆里的“桃源景致”重又回到了镇海百姓身边。

  在长风浩荡中,镇海的生态环境整治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更治出了发展后劲。

  随着发展空间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初创产业园、新华校友创业创新基地等“五大平台”拔地而起,成为镇海在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智慧高地。洛可可、木马设计等1000多家创新型企业争相落户镇海,大量人才涌入,一批新经济业态破茧而出,成为镇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在文创产业高度集聚的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里,敲击键盘、呷一口咖啡,浙江某网络科技公司的“80后”CEO沈乐表示,镇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改变了自己对镇海“大车间”的印象。如今,在天蓝水绿中,自己和员工能安心自在地“开启脑洞”,长风清流也引来了更多创新型企业落户园区。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镇海区文创企业规模达1057家,2015年镇海区文创产业营业收入超20亿元,相比2014年镇海区文创产业收获的8亿多营业收入有了“质”的飞跃。

  镇海区委书记薛维海表示,“天朗气清,城绿水蓝,何愁人才不来?”他感叹,如果一个区域环境不好,除了老百姓不能安康以外,还有大量的人才、科技、资本、向好的项目,战略性的产业不能落户,这个地方也就无法持续发展,也就没有竞争力的提升。

  从以传统工业为支柱,到依托新产业新动能实现经济“气质逆袭”,镇海逐渐褪去了传统工业区的粗犷,披上了文创、科技等产业的时尚轻快。曾经的工业重镇,在文化创意的清新“空气”之中,正迎来转型升级的“吐故纳新”。

  镇海的华丽转身,改变着人们的印象,也让居民真正看到了环境红利。

  潺潺流水前,木质廊桥下,老人坐在湖桥柳色中,轻摇蒲扇,看清溪绕村,日子仿佛如流水般淌过。而有着蔚蓝的天空作伴,温柔的湖水相依,众多跑步爱好者在九龙湖(宁波)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边跑边享受着这座慢城的品质生活。

  薛维海强调,要以建设美丽新镇海为要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以创新驱动发展为重点,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以产城融合发展为导向,深入推进全域城市化;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落脚点,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

  如今,山、水、城、人,相依相融,镇海这个由钢筋水泥打造的工业强区正逐渐成为“产城人”融合的福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标签:生态 镇海
编辑:王淼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