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城市热点 正文

"苦心"+"匠心" 五水共治助力椒江打造"绿色药都"

2017-01-07 15:18:29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季建荣

  浙江在线台州1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季建荣)椒江,一座水资源稀缺的城市。据有关部门统计,该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80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的标准。同时,诸如医化等工业产业在椒江的落户、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椒江水环境的压力。

  治水,椒江迫在眉睫;治水,椒江更少不了“下苦功、重实干”。

  “五水共治”开展三年来,椒江区注重环境治理与生态理念的结合,在“苦心”治水的同时,呈现出不少“匠心”。

  整治后的江城河

  退转同步实现“质、量”齐变

  在椒江,治水先治“药”,这是普遍的共识。为了彻底改变医化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011年开始,椒江区再次打响医化行业整治攻坚战,并于2013年借势“五水共治”,实现全面转型升级。

  几年时间,椒江医化产业园区共淘汰高污染的合成、发酵中间体项目142个,26家工艺落后、产能低下、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医化企业退出合成生产。

  “随着这些企业的淘汰退出,医化园区废水减排明显,废水总排放量从早年的284.03万吨降至189.78万吨,削减了94.25万吨;COD排放量也从284.03吨降到了189.78吨,削减了94.25吨;氨氮排放量削减14.14吨。同时,企业能耗降低,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从2010年的4.14万吨/亿元降至2014年的2.72万吨/亿元,削减比例达34.37%。”台州市环保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健告诉记者。

  在“退、转、升”战略的倒逼下,椒江医化产业最终保留下海正药业等7家医化企业。“虽然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但产业的质量反而稳步提升。这几家企业目前从事的都是轻污染、低能耗、附加值高的生产工艺,生产模式基本达到密闭化、管道化、自动化、循环化的水平。”黄健说。

  “椒江医化产业整治起步早,力度大,整治效果明显,为五水共治工作的顺利推进赢得了时间。”椒江区治水办负责人说道。

  医化企业标排口

  立足自身废水变资源

  对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80立方米的椒江区来说,“缺水”这一自然缺陷,更考验椒江治水的智慧。

  2014年开始,椒江污水处理厂开始探索“中水”回用改造。中水,又称“再生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台州市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胜福告诉记者,椒江污水处理厂目前处理能力为15万吨/日,为了缓解区域内生态补水压力,从2014年开始,处理厂开始探索“双膜处理工艺生产中水”的深度处理模式,对废水进行二次处理,从而使出水水质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

  “超膜”污水处理工艺车间

  “我们共投资了3000多万,分两期进行改造,一期处理能力为1.2万吨/日,已经于2015年正式建成运行;二期3.8万吨/日的提标工程也在这个月正式建成运行。”叶胜福说。

  如今,椒江的海门河就“喝”上了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中水。椒江治水办负责人介绍道:“整治过的海门河,每天通过1万吨准Ⅳ类水质的中水清洁河道后,已经从劣Ⅴ类变成了Ⅳ类水。除此之外,中水还运用于园林绿化、企业用水等领域,已成为椒江的第二水源。”

  “兼职”光伏发电的椒江污水处理厂

  因地制宜引流山水净河

  直面水质型缺水和身处水系末端的劣势,椒江区在立足自身改造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城中有山、城环绕山”的独特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山体雨水引流净河工程。

  椒江区市政工程管理处副主任陈凌介绍,所谓的“雨水引流净河工程”,是指通过低影响开发,增强山体排涝和水质净化功能,补充周边河道水量,改善城区河道水质,兼顾山体景观效果,完善山体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功能。

  同时,通过后期铺设新雨水专管,改造老旧雨污合流管网等措施,让蓄集的山水先流经环山公园水景,再汇集到雨水管网,进一步引流至周边河道。

  “引水净河工程并不是简单的‘截、堵、建’,而是坚持以生态优先、统筹建设为原则,以‘渗、滞、蓄’为设计核心,‘净、用、排’为最终效果,通过植物增渗、引导径流、层层拦蓄、末端引蓄等手段,利用阔叶植物、灌木及地被栽植、透水材料铺装山路和渗透性植草沟、砾石沟、滞留塘等设置,增加雨水渗透,引导雨水进入调蓄池或市政管道。”陈凌说道。

  生态补水——海门河

  截至目前,椒江区引白云山北麓山水入海门河、引枫山西麓山水入三才泾(河)工程均已完工出水,两项工程共投资220万元,丰水期日最大补水量达12万吨。

  “一方面,引水工程有效缓解了因大量雨水进入管网而给污水处理厂的压力;同时,还让每一滴山水都得到更好的利用,一举两得。”陈凌说。

  诚如陈凌所说,通过雨水引流净河,椒江区海门河、三才泾河道水质氨氮、总磷指数环比分别下降20-30%、25%-45%,河道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时下,在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浪潮中,椒江区结合自身产业优势,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循环产业等特点,倾力打造的一座集“中药谷”、“智药湾”、特色主题商街、药都大道与腾云漫道等为一体的“绿色药都”特色小镇已呼之欲出。

  三年治水,椒江不仅基本化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逐渐在未来发展中着上“绿”的底色。

标签:椒江 五水共治
编辑:王淼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