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德清文化礼堂 > 媒体聚焦 正文

文化之美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 诗书礼乐沁心田

发布时间:2016-12-08 15:23:16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在德清县东衡村,钢琴班的学员们正在练琴。

  春光明媚,日前,顺着近千米长的进村大道向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深处走去,拔地而起的150户3层独栋洋房别墅、两幢5单元小高层公寓与蓝天辉映。村文化礼堂内,几个村民围坐在一起观看两会直播。一旁的村党总支书记章顺龙说,党的好政策让东衡村发生了巨变。

  曾经,这里是砂石飞舞的矿山,尘沙遍地。村民们口袋鼓了,村庄环境却差了。如今,东衡村关停了矿山,环境越变越好,还建成了功能齐备的文化礼堂,老百姓“物质”和“精神”两条腿一齐走,正朝着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发展。2015年该村接连在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受到参观代表的肯定。

  放眼全省,浙江广袤的乡村间,约5000座农村文化礼堂,正通过寓教于乐“接地气”的文化浸润活动,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使广大农民共享文化之美,共筑精神家园。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浙江实践:2013年以来,浙江省围绕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在全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科学普及、继续教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目前,我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约5000个。

  地域面积10.4平方公里的东衡村,穿村而过的文化长廊以文化礼堂为核心,将农民藏书楼、和美乡风馆、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墓、文化舞台等贯穿起来。高大的马头墙上,一首首蕴含本村历史文化底蕴的诗歌,以山水画的风格呈现。置身其中,扑面而来一股典雅之风。

  村民高应华将他那辆路虎车往停车场一停,径直走进文化礼堂会议室,这会儿县文化馆的书法名家王顺章正在授课,身边围满了村里的中老年人。“退休后,甭提生活多充实了。”说着,高应华在木纸板上写下“天道酬勤”4个字。

  高应华是村里典型的依矿致富的村民。先前,不少像他这样的村民白天在矿山,晚上跑码头,一回家倒头就睡,哪有什么闲暇时间。村里环境差,村民丢垃圾、吐痰等不文明现象普遍。“钱袋鼓了,村民的精神上却穷了。”高应华感慨。

  改变,从2009年开始。东衡村18家石料厂全部关门,率先启动近2000亩矿坑回填工程,在填平的矿坑之上开始建起中心村。3年后的5月18日,东衡村文化礼堂建成开馆。同一天,文化礼堂一侧,农民藏书楼建成,德清县首届村落文化节也在当天举办。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文化礼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在未来会发挥更多更大的功能,我们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啊,会更上一层楼的!”高应华笑着说。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浙江实践: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推进文化礼堂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承载乡愁、展现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庄客厅”。

  东衡村,既是南宋书画大家赵孟頫的故里,史上曾出过4位尚书、11名进士的文化村;也是摒弃了矿山产业,发展特色钢琴、木业产业的现代村庄。东衡村文化礼堂综合体,正是依托着“一墓(赵孟頫墓)、一祠(赵公祠)、一村(中心村)、一业(钢琴产业)、一馆(乡风馆)、一楼(农民藏书楼)”,加上“乡村亮舞台”、农家书屋、“春泥计划”活动点等,将村庄传统文化与风俗、现代产业进行完美的结合。

  走进农民藏书楼,70多岁的村民陈景超正摆好砚台,跟杭州来的几名好友切磋文墨。

  陈景超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文化人和民间藏书家、诗词理论研究家,早年就读于杭州大学中文系,退休后返回故里,筹建了藏书楼,将毕生收藏的15000余册书收藏其中,面向公众开放。而村民们没事儿就去翻翻书、写写字,村里的文化氛围逐渐浓厚。

  除此之外,陈景超还与其他乡贤一道担任文化礼堂中“道德讲堂”的主讲。他以村落历史、道德故事为内容,开设了“听陈爷爷讲故事”等课程,立足本村乡土文化资源,举办了毕业生“赠书礼”、新婚夫妇“赠诗礼”、村落长者“孝亲礼”等特色礼仪活动。“依托文化礼堂,我们一直在重塑村庄的精神文明。”陈景超说。

  从藏书楼小院退出门外,门口“学术传承独存经典,斯文不堕全赖乡贤”的楹联,道出了东衡村集“乡贤”之力自治的乡风乡情。而这一切,都在耳濡目染间激发着村民对文化的主动拥抱。

  “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浙江实践:我省加大“文化三送”(送戏、送电影、送出版物)、“文化走亲”等文化惠农力度,依托文化礼堂,将农村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并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村民徐鹏飞特喜欢热闹,今年1月20日,由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全省第二届“我们的村晚”文化走亲活动(湖州-嘉兴)来到了东衡村,表演团队为当地村民奉献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那天文化礼堂里全是人,甭提多喜庆了!”徐鹏飞说。

  “共享,两会上这个词很热。我们村民,就得到了文化共享的实惠哩。”有村民说。确实,据统计,自文化礼堂建成以来,省越剧团、省级机关艺术团等送来的各种文化演出、服务多达100场,同时各个乡镇间的走亲节目等也轮番上演。此外,在文化礼堂,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自助点餐”的电影节目。村里请来的钢琴老师、书画大师,会免费教村民弹琴、书画。

  当前,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农村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原先散漫的排舞队、太极拳队渐成规模也逐渐专业,越来越多的音乐、摄影、书法、门球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文娱团体,活跃在东衡村内外,分享着快乐。

  东衡村党总支书记章顺龙非常注重村庄文化的发展,他对两会期间关于文化的部分格外关注。他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这个词出现了13次,可见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就是强调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他有一个愿望,希望东衡村真正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让老百姓爱文化、懂文化、传文化。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