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城市热点 正文

美丽郊区挥写婺城新画卷

2016-09-29 17:04:53 来源: 作者: 陈汝平 月映红 陆 欣

梦境白沙溪

  到了婺城你才能了解金华的美。

  这里绿色养人、花香醉人、古意迷人,婺城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金华的美。

  婺城版图是一张大地上舒展的桑叶,绿色是她的底色,箬阳溪、白沙溪、厚大溪、莘畈溪是她清澈的叶脉。仙源、沙畈、金兰、仙舟、九峰五大湖泊是她怀中的碧玉。沿溪溯源而上,4条山垅青山如画,分布着众多原生态村落。南山之美,宜避暑,宜慢游,宜隐居。

  婺城是茶花之乡、桂花之乡、杜鹃花新品培育基地。到婺城赏花,带你看尽万紫千红,带回草木芬芳。

  婺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金华的核心区,雅畈古村、上阳古村、铁店古窑名声在外,遍布全区的古村落、古树群、古道风景独好。

  近年来,婺城区紧紧围绕建设“两美”婺城的总目标,按照全区是一个大景区,美丽乡村风景线就是旅游风景线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历史文化村落、精品村、秀美村等盆景建设。

  以“白沙文化”景观带为主体,4条山垅的休闲旅游精品线为脉络,将婺城的美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推动美丽乡村由盆景向风景转变,带动乡村旅游业,助推美丽经济的建设。

  徜徉白沙溪畔的“桃花源”

  婺城的母亲河叫“白沙溪”,又名白龙溪,是金华婺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沙畈水库、金兰水库,经琅琊、白龙桥两镇后注入婺江。

  它以溪水白如镜而得名,又以蜿蜒曲折似龙蛇,风吹波浪似白鳞而得名白龙。

  早在两千多年前,居住在白沙溪两岸的村民就口口相传着白沙老爷治水的故事。

  白沙老爷原名叫卢文台,东汉幽州人,汉成帝时为步兵校尉,后授骠骑将军,汉光武帝时,辞官南隐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垦荒种地,自食其力。

  据金华籍学者杜顺华考证,那时白沙溪水流并无定向,每遇发大水,就似一匹脱缰的野马到处横冲直撞,特别是下游平原地区,水患更甚,百姓叫苦连天。

  眼看着百姓们受水患之困,卢文台决定效仿战国时的李冰,带领士兵和附近村民,利用水势落差,先后筑成36堰。

  明代大学士宋濂、吴沉曾经撰文赞曰:“郑渠白渠(白沙溪),专美靡许。泛我清泉,渥我稷黍。降我丰穰,盈我仓庚。”

  白沙36堰总长超过千米,各干渠、支渠更是达到数百里,两千年前的古人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除了靠人力、物力之外,更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得以支持。

  总结起来有16个字: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同心同德,无私奉献。时至今日,这也是“婺城精神”的主要内涵。

  当然传说故事和婺城精神只是白沙文化的一部分,贤人辈出的家族文化、浓墨重彩婺州窑等等,都是白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和“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一样,白沙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一定条件下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它是代代白沙人几千年以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加高颜值的“外表”,闲时来婺城“桃花源”逛一逛,绝对令你印象深刻。

  沿着白沙溪逆流而上,初经白龙桥,古廊桥上远眺四方。

  在古代,白龙桥古廊桥即是要道枢纽,时光荏苒,万千步履打桥上走过。桥上有廊檐蔽日挡雨,檐下文官乘轿,武官走马,布衣行路,商贾往来无数,自是一番古道市井。

  上世纪中叶,白龙桥古廊桥终因年久失修,坍塌损毁。2008年,金华市婺城区政府斥资千万元,重修千米廊桥,再现往昔繁华。

  再过玉山潭,洞山映斜塔,琅峰赤壁崖。琅峰山上,巨岩峭壁间镶嵌着数百个奇形怪洞。高大的双扇门,仰观令人惊栗。

  半山腰“白沙老爷手掌印”形象逼真,建于悬岩峭壁间的白沙古庙。观音阁、真武大帝庙、乐寿亭等,更为奇岩增添异彩。

  与琅峰山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的地方有个铁店村,这里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铁店窑古遗址。

  相传,自北宋年间(约公元960年),这里便以烧窑制瓷为生。

  与我国多数南方窑系相似,婺州古窑多为龙窑,坐北朝南,与地面约呈30度角,窑身有多处添柴口,以实现窑火层层升温,在古代,一窑瓷器通常要经过半个月的煅烧。

  沙畈乡的银坑村,坐落在盆地之中,四面环山,郁郁葱葱。就是这个“世外桃源”,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2年就有共产党的组织活动。粟裕将军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驻扎在这。

  文化是旅游之“魂”,它的内涵决定着旅游人的品位、精神价值和人文含量。这些年,婺城区一直将“白沙文化”和婺城精神渗透到婺城大地的各个角落。

险峻的琅峰山
 [1] [2] [3] [4] [5] 下一页
标签:婺 的
编辑: 叶嘉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