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城市热点 正文

浙江省援藏干部梦牵那曲二十年 让“浙江”流行起来

2016-07-19 17:47:00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何苏鸣

  面对那曲错落有致的“浙江小区”,邢最荣想起的,是20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到这里的那个下午。

  “老远的,就看到一片明晃晃的亮光,刺眼得很。”这位我省第一批援藏干部的领队告诉记者,1995年的初夏,当车子顶着这片刺眼的亮光开进那曲县城,大家才知道,离浙江近4000公里的这片雪域高原上,百姓都还住在铁皮搭建的房子里,而让援藏干部一路眯缝着眼睛才能前行的,正是屋顶反射的阳光。

  20年之后重返那曲,这段邢最荣讲了一路的记忆已不见踪影,“那曲的变化太大了”。自豪,写在每一位在对口援藏20周年之际回到这片土地的援藏干部的脸上,那些忘我工作的日子,那些咬牙坚持的日子,在回头望去的今天,正躺在岁月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来到那曲,总是想做点事情出来”

  说这话的时候,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领队李良福正走在“浙江路”上。这条全长3.271公里、总投资4174万元的马路,1998年开始规划建设,2007年9月全线竣工,当年6月结束援藏任务回浙江的他没有见证通车,心里却一直牵挂着。

  在那曲,“浙江”是一个流行词。每一批援藏干部,都能在那曲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项目”。它不仅意味着以甲岗水电站、“浙江小区”、“浙江中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工程,更是和每一位那曲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改变。据统计,20年来我省累计投入援藏资金近20亿元,计划外援藏资金5亿多元,实施援助项目540多个,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七批援藏干部陆卫良在今年初的一次走访中,发现索县荣布镇永珠初级小学200名学生缺乏过冬物资。回来后,他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集资金,迅速从北京专门订制了200套羽绒服,价值13万余元,让孩子们温暖过冬。

  “身体再好的人,刚到那曲都会不适应”

  第五批援藏干部朱云伟自诩有一副好体格,可即便如此,援藏的3年里他偶尔还是会觉得气喘,“这个时候不要慌,停下来深呼吸两下,缓一缓就好。”

  那曲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至零下3℃,最低达零下40℃,含氧量更是只有平原地区的近50%。每一位援藏干部来到那曲,都或多或少出现头痛气喘、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等高原反应,而掉发、紫嘴唇、黑皮肤,更成为每个人的“标配”。

  “在这个地方做事,如果没点信念支撑,真的够呛。”援藏第一年,一直在室外为项目奔波的戚飚,是被同伴们抬回拉萨的。而第七批援藏干部刘国建,刚到西藏就患上了高原急性肺水肿。可短短一周之后,他就出现在工作岗位,“我是来援藏的,不能拖大家后腿。”

  让朱云伟念念不忘的,则是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和他一批援藏的李灿堂带着医疗队去双湖县调研,在海拔5000多米的盘山公路上偶遇一起车祸,年近五旬的李灿堂二话不说,撩起袖管就在现场给伤员输起了血,“回来的时候脸色煞白,很久才缓回来。”

  “自来到那曲的第一天开始,我们每个援藏干部就没再把自己当外人,一心一意投入当地的建设,也融入当地的生活。”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李华如是说。

  “就是想到家人,会有些过意不去”

  李武斌是第七批援藏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为同伴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后顾之忧。偶有空闲的时候,他习惯性拿出手机。屏幕上,妻子和儿子在冲他甜甜微笑。

  “援藏3年,亏欠家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说起家人,每一位援藏干部的脸上都是歉意的神情,可当工作摆在眼前,舍小家顾大家,依然是每个人最坚定的选择。今年8月,李武斌的妻子带着儿子到西藏看爸爸,20多天的假期,李武斌却足足缺席了半个月,“工作太多实在脱不开身,他们会理解,等以后援藏结束了,一定带他们在西藏好好转转。”

  3年之后,加倍弥补。每个援藏干部都这般暗暗发誓,可他们中的有些人,却再也没有这个表达愧疚与感激的机会。第一批援藏干部张家明,看到藏胞趴在雪山脚下艰难寻找虫草,一心琢磨着帮他们科学提高产量,冬虫夏草抚育基地建起来了,但他的身体却垮了,援藏结束没多久,时年49岁的他就离开了人世;第六批援藏干部王卫东、干爱忠,在从那曲到拉萨购买设备的途中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当时距离他们结束援藏还不到一个月……

  “在那曲战斗过的,都是好兄弟,我们一定一批接着一批干,把这个第二故乡建设好。”援藏干部们相信,梦牵那曲20年,希望生生不息。

标签:干部 援藏 那曲
编辑: 叶嘉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