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城市热点 正文

记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余风:一片丹心献羌塘

2016-07-19 18:47:44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龚拥军 扎央

  “援藏时间只有三年,援藏工作千头万绪,我只希望加倍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西藏、为藏族群众多做一点事情”。说起援藏,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余风满怀深情。

  从浙江来到那曲,三年援藏,他不负组织重托,模范履行援藏职责,满腔热情帮难解困,矢志增进民族团结,在万里羌塘谱写了一曲人生赞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身负使命,模范履行援藏职责

  余风的对口援助单位是那曲地区住建局,出于对援藏干部的关心,一般不安排艰苦工作和硬性任务。余风却对此提出异议,他诚恳地说:“我是来援藏的,不是来享清福的,千万不要在工作上对援藏干部另眼相待。”

  余风不仅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这个“外来干部”经常主动要求到艰苦险远的地方开展工作。2014年7月,局里牵头开展全地区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情况督查活动,余风主动请缨去西部四县开展工作。在那里,他顶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深入“三房”工程、学校、道路等各个工程建设现场检查,向当地党委政府反馈督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一去就是半个月。当他完成督查工作回到那曲地区后,体重减轻了,头发脱落了,脸庞烙上了明显的高原红,几乎与当地藏族干部没有什么区别。

  地区住建局办公楼建于10多年前,没有任何供暖设施,一到冬天,严寒难耐。但是,办公楼改造工程的资金缺口较大。了解到这一情况,余风向浙江省援藏指挥部进行了汇报,争取到250余万元援藏项目资金,使办公楼供暖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余风还根据各职能科室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分类购置电脑,改善了办公条件,推动了业务工作,受到了一致好评。

  有人说,援藏工作,即使躺着也是奉献。但余风从来不这么想,他经常说,援藏只有三年时间,太宝贵啦,怎么能躺着把时间浪费掉呢!他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坚持奋斗在援藏岗位,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树立了浙江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2015年,那曲地区深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作风建设。余风不仅认真参加住建局党组组织的学习,而且冒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为全局干部职工上了一次党课,介绍了浙江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快科学发展、成为发达省份的经验做法,分析了那曲地区住建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从进一步做好住建工作的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这一堂党课,引起与会干部职工的强烈共鸣,取得良好效果。

  心系群众,满腔热情帮难解困

  来西藏前,余风曾担任过县委政研室主任、乡镇党委书记,养成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习惯。来到那曲地区后,他把这个习惯带到了雪域高原,每到一处,他都会主动了解当地民情民意和存在困难,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2014年冬天,余风到住建局下属的市政处走访,发现该处317位环卫工人每天都需要冒着严寒在野外工作。这些环卫工人大多生活艰苦,虽然已是严冬,身上的衣服却很单薄。余风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下决心帮助这些环卫工人解决防寒服。余风回浙江休假,可他没闲着,而是为防寒服到处“化缘”。浙江义乌常山商会负责人徐芝明、占美松等闻讯后,深为感动,发动商会创业人士筹资20余万元。为了确保防寒服符合那曲地区超高海拔、极低气温要求,余风亲自参与研究衣服的材质、颜色、厚度,并专门物色了一家声誉好、实力强的军工企业进行定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317套防寒服全部定制完成,并及时送抵那曲地区,发放到每一位环卫工人手里。印制“浙江捐赠”的防寒服,成为那曲地区市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如县羊秀乡奇达村是那曲地区住建局的驻村工作点。该村(居)住区与夏季牧场隔着一条河,河上只有一座简易破旧的铁索木板桥,人走在上面非常危险,牛羊只能涉水过去吃草。2015年9月,余风到奇达村看望慰问驻村工作队,了解到修桥是村民最为迫切的愿望,他当即代表浙江援藏干部向村里捐助10万元资金,解决了建桥项目资金缺口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们十分高兴,他们得知余风来自浙江省常山县,便将桥取名为“常山桥”,作为奇达村藏汉民族情谊的见证!

  胸怀大局,矢志增进民族团结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汉族和藏族有着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这是援藏干部都会唱的一首歌,也是汉藏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余风深知自己不仅肩负着支援西藏发展的使命,还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他坚持从增进民族团结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援藏理念,把自己当西藏人、把各族群众当亲人,从细处入手,从点滴做起,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贴心人。

  在单位,余风把干部职工当亲人,经常帮助单位藏族干部职工解决困难:司机仁青的女儿在上大学,需要购买一台电脑,由于家庭负担太重,迟迟没有买。余风闻讯,自掏腰包,把一台笔记本电脑送到仁青手里;洛桑的母亲生病住院,余风专门买了水果前去看望慰问,送上慰问金……真诚的付出赢得了单位同事们的信任,大家都亲昵地称他为“我们的余风兄弟”。

  在基层,藏族孩子称他“阿爸”。余风来自乡镇基层,来到那曲地区援藏后,环境变了,岗位变了,职务变了,但喜欢下乡、深入群众的习惯却没有变。仅仅两年多时间,他就跑遍了那曲地区11个县。每次下乡,余风的车上总会备着一个“秘密武器”:一只装满糖果、饼干等零食的袋子。遇到藏族孩子,他就会把袋子里的零食拿出来分给孩子们。2014年,他到双湖县下乡时,在色林措湖畔看到3位藏族孩子在放羊,便停下车把糖果、饼干拿出来分给他们,孩子们感激地对余风说了声“突切其阿爸拉”(藏语:“谢谢爸爸”)。最亲的称呼,表达着最深的情感。

  富有爱心、乐于助人,这是许多藏族群众对余风的印象。那曲地区住建局办公室干部扎央对此深有感触:2015年1月,余风帮助那曲地区317名环卫工人解决防寒服的消息播出后,尼玛县、申扎县也希望余风帮助解决县环卫工人的防寒服。余风答应给以帮助;2015年10月,尼玛县教育局长旺多找到余风,说尼玛县俄久小学150名师生缺少冬装和学习用品,请求帮忙解决。余风又筹资10多万元,采购了25袋物资,专车运送到俄久小学……面对这些“份外事”,余风不仅不觉得为难,反而感到由衷高兴。他经常说,藏族干部群众能向我这个援藏干部提要求,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信任啊,我怎么能辜负他们呢?

  三年援藏,一生援藏。在藏北,余风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

标签:余风 干部 援藏
编辑: 叶嘉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