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城市热点 正文

湖州南浔区为33个传统特色村配上规划师

2015-11-17 10:08:41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民居群沿河整治示意图。

  核心提示: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中央也于日前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到要尽快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湖州南浔,一群有着多年从业经历的“老规划”们,已经率先行动起来。他们走村入户,期望用科学、前瞻的规划打造一个“诗画江南”的宜居环境,将自然、人文、绿色、特色、舒适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毓秀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桥,位于湖州南浔区旧馆镇,连接着位于桥北堍和南堍的新兴港村和港胡村。

  最近,这两个隔河相望的村庄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湖州市规划局南浔分局副局长姜玮康、湖州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师胡佳多次来到村里,查阅档案、寻访老人,挖故事、建“家谱”,为两个村庄将于明年启动的规划设计做准备。

  2015年7月22日,湖州市规划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百名规划师联系服务百个传统特色村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100名规划师联系100个传统特色村,通过编制、修编、完善、深化,使村庄规划不仅更符合民众需求,更好地统筹安排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更能传承乡村文化,延续地域特色,打造“新范式”村庄。

  作为湖州市区县内传统特色村落最为集中的南浔区,先期摸底出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特色村落3类共33个传统特色村,明确19名规划师与这些村庄形成责任规划师联系服务长效机制。

  千村一面,问题在哪里

  汽车沿着南浔区内的G318国道疾驰,路旁高矮不一的民房背后,大运河静静流淌。除了路边倏忽而过的木业、建材城有所不同,车子所经过的村庄差异不大,很难分辨。

  “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车上同行的姜玮康说,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让一些村庄失去了特色,变得“千村一面”。

  南浔区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河流纵横,湖漾密布,也拥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南浔镇、练市镇、旧馆镇、和孚镇、石淙镇等,白墙黛瓦、辑里湖丝、水乡人家、运河风貌,都是沉甸甸的历史画卷,如今却在慢慢失去特色,只能从一些留存的古迹中翻开旧梦。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随着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农村建房潮在各地兴起。一方面,农民急切盼望改造破旧的住房,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楼,另一方面,房子该怎么造,乡村该如何布局,却难住了农民,也难住了基层工作者。

  “前些年,大搞农村建设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村镇规划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建设也就陷入了杂乱无序。”作为高级城市规划师,姜玮康认为,当前要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规划是龙头,也是基础。

  在他看来,乡村也有必要像城市那样“一张蓝图干到底”。“但是从过往的情况来看,太难。”姜玮康说,在管理体制上,乡镇有城建办负责村镇规划,但是真正能为乡村规划所做的事情实在有限,单单是建设项目的报批、管理等工作,城建办就已经是高负荷运转;况且,规划专业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很少去乡镇工作,村镇规划一线太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

  没有规划、规划水平不高,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多。很多规划设计的“新农村”样板,和城市里的小区一样,忽略了农民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生产方式,造成了更多的乱搭乱建;看到别的村庄造得好,便一拍脑袋依葫芦画瓢,忽视了村庄本身各项功能的适用性,也忽略了农村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

  姜玮康告诉记者,此次为传统特色村配对的规划师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老规划”,他们主动与农林、水利、旅游等部门联系对接,融合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农房改造、古村落申报等多方资源、优势,合力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师进农村一定能填补我们在农村地区的规划管理薄弱的环节。”

  规划进村,民意很重要

  经过多次的探访和调查研究,胡佳整理了《新兴港——港胡村传统村落调查信息》,其中的“规划指引”这样写到:保护独市漾和五百亩漾,保护村内传统河道,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使得古村有“水”可依;保护古村外围大片桑田及宅间桑田和菜地,继承江南水乡传统的蚕桑文化;保持古朴优美的“田园风光”,延续闲适安宁的生活氛围。保护古村依河起市、枕河而居、回廊水阁的村庄格局……

  这是胡佳根据南浔区要“打包”两个村一起申报省级文化古村落而做出的有针对性的规划指引。

  像这样专门挖掘和保留村庄特色,是“百名规划师联系百个村”中规划师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湖州市南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管理科科长袁榴红介绍,从今年开始,按照省建设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3年内要实现村庄规划设计的全覆盖,其中南浔区今年要完成规划编制的40个村中,有13个是特色村。除了原本村庄规划的常规内容,每个特色村都增加了“特色村”规划专篇。为了留住乡村特色,留住村民记忆中的家乡,规划师们走访记录,全面掌握特色村的规划设计、历史文化保护、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特色村”不能只是看看,还要有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径,以村民为本,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享受保护特色村庄带来的经济收益。翻开已经完成编制的《菱湖镇南商林村“特色村”村庄规划》,村庄功能定位与发展主题、村庄产业发展引导、特色文化展示与利用等都详列其中。古街古桥要保护,公园绿地、活动场地、景观小品等也一应俱全,兼顾保护码头水乡特色与迎合农民现实需求。

  对乡村规划的重视,还促使了南浔区一项规划新政的诞生。过去编制村庄布点规划,农房集聚点都是划定好位置,严格限定“一村两点”集聚。而在此次《全区村庄布点规划(2015-2030)》编制中,集聚点多少个以及集聚位置,都由村民来决定,“大村可以有多个集聚点,小村也可以只有一个集聚点,只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即可。规划由原来的自上而下,如今成了自下而上,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袁榴红说。

  细处着手,引领新范式

  虽然,村庄一度存在规划失控、规划水平不高的情况,但还是有些村庄在“美丽乡村建设”、“魅力水乡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中找到了契机,地处南浔区练市镇西隅的荃步村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好环境来之不易。”荃步村党总支书记孙发娜说,轻纺业、木业是荃步村的重要产业,产业发展集聚的人口,让乱搭乱建一度成了村子里的“疮疤”。

  2014年,荃步村借“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契机,将生活污水纳管、对农房进行外立面改造。荃步村老党员们卷起衣袖,带头在各个施工现场忙碌,村里在毛纺厂打零工的村民、过去做泥瓦匠的村民也都参与进来。如今的荃步村粉墙黛瓦,古桥栈道,一个水墨画意般的乡村跃然于眼前。

  “古漾周边营造了九曲桥、太平桥等木桥、石拱桥,让村庄古香古色,又在白色的围墙上开出体现风土人情的窗花,增加了趣味性。”荃步村怎样一步步变美,村镇管理科负责农房改造项目的方惠芬都看在眼里,她说,村里把握住平原水乡面貌的大方向,从细节处着手,通过各部门的各个项目一点点做起来。

  姜玮康对此也颇有心得,他认为,村庄规划建设不提倡大拆大建,要保留村庄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引领村民慎砍树、不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同样借机转变的还有和孚镇荻港村。去年年初,荻港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以及古村落保护和改造利用的要求,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原本就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恢复其水乡特色。

  站在东风大桥上,眺望和孚镇荻港村,临河而建的青堂瓦舍,逶迤迂回的街面廊屋,构成了水乡古镇独特的自然生态。

  曾经大大小小30多家油脂厂经历搬迁、转行、关停,“油脂一条街”经历了变迁,村庄环境也大为好转。环绕荻港村的里巷埭市河、江家漾、树港已经逐渐变得清澈透亮。5000多亩桑基鱼塘,展现着原生态的自然风貌。

  村庄环境的改变,带动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如今有些村民因为优越的水环境做起了水产养殖,有些村民则依托旅游业开始了新工作。

 

标签:规划 村庄 特色
编辑: 王喜文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