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专题页面 > 最新动态 正文

文化礼堂的衢州样本

发布时间: 2015-07-28 15:53:31 来源: 柯城新闻网 作者:

  还记得儿时的天空、大地与村庄吗?那些炊烟与溪流,那些菜花地里追逐粉蝶的烂漫时光,似乎正与日渐式微的农耕文化一道,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在遍布于衢江乡野的农村文化礼堂间,这些点点滴滴的乡愁记忆,都可以得到回溯。

  衢江:巧借乡贤之力,留住记忆中的乡愁

  寻回乡村美学、续显乡村记忆,是衢江区文化礼堂建设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两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衢江区陆续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4家,已成为全区最受群众欢迎和社会各界关注的新阵地,也成为留住“记忆中的乡愁”的重要载体。2014年7月,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衢江考察调研期间,在举村乡洋坑村文化礼堂观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茶灯戏》表演时,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衢江区致力于挖掘村庄历史、梳理村落文脉、展示乡风文明,将衢南片区的古村落、古民居、人文脉络串珠成线,推动文化礼堂与传统村落文化为融一体,形成特色鲜明的村落环境,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先后建成了千里岗红色革命纪念馆、洋坑非遗展示馆、沃渣纪念馆等。其中,六二村杨继洲针灸文化馆融文化礼堂于一体,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石学敏来衢江寻圣访“针,”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中医针灸院士工作站。

  被人们誉为“温州铁嘴”“温州经济代言人”李丁富,把自己的几百万元讲课费和书稿费投入到家乡云溪村,修缮李氏宗祠,建造百姓书院,并自发组建老年剧团,支持家乡发展;退休教师祝培生则全程参与设计童何村文化礼堂,梳理村史村情。在衢江农村文化礼堂,“乡贤”与“乡愁”构想的加入,赋予了曾被遗忘的宗祠、礼堂以全新的生命力,成为乡村历史文脉和村民感情的集体安放处。

  龙游:诗礼传家,打造文化地标

  文化礼堂,礼仪为先。启蒙礼、重阳礼、婚嫁礼……当人们在龙游文化礼堂中重温这些久远的民俗礼仪时,不难发现,这里已经成了村里最凝聚人气的地方。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村民自家的小孩,都能够在这些庄重有序、富有教化意义的礼仪活动中回顾传统,让今人隔着遥远的时空感受历史文化的亲切。

  “礼”是龙游农村文化礼堂的灵魂。至今,龙游县已建成文化礼堂42家。外出创业的壮行礼、尊老爱幼的孝行礼、激励学子的院士点朱砂等礼仪,在弘扬时代旋律、传承地方文化、引领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最美”典型在龙游呈现蒲公英效应,已有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有了“文化礼堂”这个根据地,龙游农村的文化味越来越浓,除了平时的文艺演出、技能培训外,迎新祈福、礼迎“二新”、开蒙仪式、成人礼等传统礼仪,都成为文化礼堂的常态活动,各种文化印记被写在墙上、引进讲堂、融入环境,贯穿在文化礼堂的点点滴滴。

  我们的“村晚”——石梁镇下村村文化礼堂演出。

  衢山苍苍,瀫水泱泱。在历经辉煌没落之后,“礼堂”一词,再次成了时代的潮流记录者。2013年春天,一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三衢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点亮了乡村一度黯淡的面孔,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乡村记忆。

  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两年多来,衢州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果的灿烂夺目,也许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窥得一二:截至2015年6月中旬,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际总数达到308家,占全市1484个行政村的20.75%;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近3000场次,参与人数多达80余万人次,超额完成省定建设任务。

  奔走于这些文化礼堂之间,我们试图从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契合点,并为未来提供经验:常山绣溪的流水与烟雨,织就生态田园生活图景;龙游寺下的家族传统与信仰,共同承载着诗礼传家的典范;在时代剧变的前夜,开化杨林的红色记忆,与共和国的脉搏共振;衢江六二村的中医文化,曾激起一个时代的波澜;柯城余家山头的女儿节,传唱着一支孝文化的曲子;而踏歌而来的江山文化礼堂建设,更是凭着一曲曲歌飞流韵而在全省声名鹊起,未来于此地埋下了梦的伏笔……

  当我们走进这些文化礼堂,在重拾传统、亲近乡愁的同时,也在对乡村的未来发出着叩问——面对转折,乡村应当如何积聚人气,如何延续文脉?置身于这个宏大的历史命题之下,那些燃点在乡野阡陌间的一座座文化礼堂,无疑成为一簇簇微光,在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的嬗变之路上,为乡村文化的崛起与延续,提供着源源不绝的助力。

   柯城:城乡互助,用“最美”铸就精神家园

  每年正月十八,都是柯城区万田乡余家山头村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不仅出嫁的女儿们都要回村看望父母,以尽孝道,村民们还会在村中文化礼堂举行一年一度的“好女儿”和“好媳妇”评选。不仅是余家山头村,在柯城区的乡野间,文化礼堂俨然成了“好村官”“乡贤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一系列弘扬“最美”、传递乡村温度的大舞台。

  最美,已经成为一张跃动的名片,舞动着柯城多姿的身影。如何让“最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依托柯城区志愿服务起步早、队伍多的优势,柯城区以“文化礼堂点餐、社区志愿者送餐”的模式,将志愿服务、“最美精神”植入文化礼堂活动。一批文化礼堂新建村则主动走进荷花街道志愿者家园、府山街道幸福驿站,近距离学习“善行义举”征集办法、榜单设置以及志愿团队运行,不断传播“最美”乡风。

  自2014年以来,柯城区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广泛发动村民、志愿者、社区等各方力量,累计建成文化礼堂35家,举办各类活动270余场,农村文化礼堂的社会影响力及群众认可度与日俱增。同时,各社区还将乡土文艺能人和乡土精品节目请进城市,促进了城乡文化的共建共享。这种城乡互助的模式,让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在均等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常山:一堂一品,以文化人

  走进常山县辉埠镇东乡村文化礼堂,一眼就会被墙上几十幅笔力遒劲的书法作品吸引。“不止是东乡,外面的书法爱好者也经常来这里,如今的村子真是越来越热闹了!”不少村民表示,如今,书法已经成为东乡村的新时尚。作为全市首个“浙江省书法特色村”,东乡村的一群书法爱好者习惯了“白天握锄头、晚上舞笔头”的生活,并组建了一支书法爱好者队伍,天天“乡约”文化礼堂,挥毫泼墨、交流学习。

  东乡村文化礼堂“书画东乡”的建设,只是常山县文化礼堂“一堂一品”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常山县农村文化礼堂已建成38家。以文化礼堂为阵地,各村根据本村特色,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等有效资源,提炼主题,形成“一堂一品”的良好局面。金川街道徐村村的“学士故里,绣溪徐村”、辉埠镇彭川村的“敦睦天下,毓秀彭川”等文化礼堂主题词家喻户晓;辉埠镇东乡村的书法、金川街道新建村的剪纸、天马街道天马村的摄影等特色文化活动,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成为全村群众的共同文化追求。

  江山:村歌传唱与非遗保护,动静两相宜

  如果说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一支激昂的行进曲,那么踏着婉转村歌而来的江山市文化礼堂建设,则是这个乐章中的一枚动人音符。

  在江山,文化礼堂因村歌而兴,村歌唱响了文化礼堂,而文化礼堂又赋予了村歌一个全新的舞台。且不说将“乡村好声音”搬上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大陈村,今年三月,两位耄耋老人在廿八都浔里村文化礼堂中原汁原味的山歌对唱,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知名媒体的记者们。浙江日报高级编辑应霁民曾如是说道:“在江山,最令我感动的是村民们唱村歌时脸上的喜悦与自信,嘹亮的村歌,秀出的是农民的精彩!”

  伴随着“一村一韵”的日渐响亮,村民对文化礼堂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维系,一股更为强劲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热潮也随之席卷了江山的田野阡陌。一段段村史村情,一张张最美笑脸,一个个精彩故事……都能在村歌中找到痕迹。不到一年时间,27个承载着江山本地特色文化的农村文化礼堂相继落成,并先后组织开展了文化礼堂·村歌创作志愿结对、文化礼堂村歌创作大赛等活动,几乎所有的文化礼堂建设村都创唱了自己的村歌。

  随着文化礼堂村歌传唱、大众排舞等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村民们在享受提供式服务的同时,也把多样的农村文化生活搬进文化礼堂。目前,塘源口乡塘源口村文化礼堂已建成为洪公拳非遗传承基地,石门镇清漾村、峡口镇峡新村文化礼堂成了江山婺剧传承基地,而廿八都镇浔里村文化礼堂则乘着村歌的东风,致力于打造廿八都木偶戏、廿八都山歌传承基地等。

  如今,“一座礼堂,一首村歌”成为了江山农村文化的新地标,幸福乡村的新风景,文化礼堂建设与村歌建设、非遗保护相得益彰。

   开化:传承地方民俗,助推乡村旅游

  “这十八路诸侯中,北平太守公孙瓒,那也是一个强大的诸侯……”6月11日下午,在粉刷一新的大溪边乡墩南村文化礼堂内,退休教师余伟民正在有声有色地讲着《三国演义》评书,下面的村民个个全神贯注。在文化礼堂的一边,村主任余新平正在一旁为即将到来的“六月六庙会”筹划方案。

  目前,开化县已建成文化礼堂36家,其中包括13家乡村旅游特色文化馆,致力将农家乐文化特色融入到文化礼堂建设中。在主打乡村休闲游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首屈一指的便是开化县龙门村。走进龙门村,只见村道两旁,亭台楼阁,装饰一新,农家乐和民宿一家挨着一家;由老祠堂改建而成的文化礼堂中,一条长几十米的“文化长廊”映入眼帘,村中的民俗故事,历史传说一一俱全;耳畔溪水叮咚,放眼绿意盎然。

  如今,开化县农村文化礼堂在传承地方文化、推动乡村旅游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已成为农村文化的综合体,国家东部公园里的文化景点。

标签: 编辑: 胡婧妤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