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专题页面 > 最新动态 正文

浙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美丽乡村建设再发力

发布时间: 2015-07-28 15:46:46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从“千万工程”到“五水共治”,从“三改一拆”到“四边三化”,随着浙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全省3万多个村庄正与美结缘。

  行走在浙江新农村,河流清清,绿野成顷,间杂茂林,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美丽乡村,是浙江大地的寻常风景。

  从“千万工程”到“五水共治”,从“三改一拆”到“四边三化”,从平原绿化到村庄绿化……近年来,随着浙江一系列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组合拳的深入实施,一条条河流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两岸绿意盎然,全省3万多个村庄与美结缘。

  从污染顽疾到田园亮点

  在安吉县梅溪镇,蔡向前用自己的航拍飞行器跟踪记录去年以来东河浜的变化:断污源、清淤泥、铲垃圾、除杂草、驳石墈……“眼下目测,水质大约可透视50厘米,比以前好多了。”他笑着说。

  在山清水秀的竹乡安吉,像东河浜这般的黑河、臭河、垃圾河,虽然并不多见,却显示出农村污染的顽疾,足以让这方美丽的乡土蒙羞。

  去年初,省委、省政府部署“五水共治”、开展“清三河”行动后,全省各地齐行动,向顽疾开刀,狠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坑口村村民梁丽琴和邻居们习惯一手拎红桶、一手拎蓝桶,把蓝桶里的不可回收垃圾倒在路边固定垃圾箱里转运乡镇处置,把红桶里的果皮剩菜当做可堆肥来就地处置。

  到2014年底,全省97%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省46个中心村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购置安装起了堆肥设施,建成了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全面实施。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2014年,全省新增6120个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150万户,河道保洁基本覆盖。

  在农业大县宁海,甬青牧场生猪存栏1万多头,每天排放猪尿液多达20吨。而今,通过生态治理,有效控制了污染。

  追寻猪粪“消失”的方向,记者看到猪舍后门铺设了一条集污管道,粪水、污水排入管道,输送到1500米以外的三禾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沼液池,干粪则被一车车运往该公司的发酵床。两种污染物从这个“有机肥加工平台”出来后,就成了有机湿肥和干肥。

  通过“政府投入基础设施、企业承包经营运作”方式,宁海在全县范围内构建农业大循环体系,有效控制了农业养殖业的污染。

  2014年,浙江新认定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11个、示范区26个;全省关停搬迁养殖场户7.46万家,调减生猪存栏565.88万头;全年减少化肥农药用量3.5万吨以上,在21个县试点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

  由此,全省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生态红线,一个“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清污源、绿河道,拆除养猪场、甲鱼棚,村庄整洁、瓜果飘香……全省农村环境的“脏乱差”正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从村村“盆景”到整幅“盛景”

  走进常山县球川镇后弄村,绿化道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修砌而成、田园则用小竹子环绕起来、小桥上铺的是凹凸不平的鹅卵石,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古朴又充满田园风情的公园。

  “过去,违法建筑不仅占了地方,还煞了风景。”村委会主任林学忠说,借“三改一拆”东风,村里全面整改违法建筑,重新规划村庄,把后弄村打造成美丽乡村、特色农村旅游景点。

  全省各地坚持“三改一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拆改并进,扮靓家园。“三改一拆”为美丽乡村扩张了空间。2014年,全省着力破解农民建房难,落实宅基地1.3万亩,批准农民建房8万户,完成平原绿化39.2万亩。

  村庄规划和村居建设也由政府号召成为百姓自觉。中国美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对全省所有乡村进行系统规划。绍兴的台门、东阳的木雕、丽水的三间两搭厢……各地坚持地方特色和舒适、环保、生态的要求相结合,因村制宜进行差异化建设,追求生态、宁静、美丽的桃花源式风貌,在新一代浙派民居中重放光彩。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硬件配硬,更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

  美丽乡村建设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浙江把中心村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基础平台,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科技推广、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向农村延伸,基本形成了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

  全省实现等级公路、邮站、宽带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和农村用电“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5%,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如今,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升级态势。全省40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特色村)、108条美丽乡村风景线、46个美丽乡村先进县把浙江的村庄变作一个个“盆景”,串出一道道“风景”,画出一片片“风光”。秀山丽水、富春山居、金色平湖……众多美丽乡村争奇斗艳,浙江山河为之添彩。

  “物的新农村”走向“人的新农村”

  2014年10月,江山市大陈村因保留鲜明的农耕时代村落特征,通过建筑文化、孝道文化、村歌文化彰显历史文化名村魅力,荣膺全省唯一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近年来,大陈村充分挖掘、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风景区,不仅使古村落焕发了新的生机,更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大陈村的发展历程是浙江众多村庄转生态优势为致富优势的缩影。近年来,浙江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美丽乡村,强化经营山水、经营文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美丽业态,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致富优势。

  散落在江畔、山间的古村落,如同一块块璞玉,被挖掘出来。2014年,全省87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全面启动建设。省保护利用重点村给予每村500万元至700万元资金补助和15亩建设用地指标支持。

  经历千年沧桑风雨后,温州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青春焕发:卵石铺就的道路干净整洁;池水清澈,倒映着白墙黑瓦;村口池边树下,一批批千里之外赶来的客人在此凝望山川田园,静思古今之变。“破败的老房子修缮了,来旅游的人多了,古村又活了。”福德湾村村民张辉说。

  利用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闲置校舍……2013年开始,浙江省全面启动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2014年,浙江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00多座,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共计3400多座。

  孝悌榜、学子榜、寿星榜、乡贤榜、村史廊、大舞台……文化礼堂是历史课堂,也是文明讲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春泥计划”,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为载体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种文化”、“讲文明树新风”、全民阅读活动……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在这里重建,新时期的“乡村精神家园”让农民在“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

  生活富了,乡村美了,乡里乡亲回来了。

  壁画、渔船、火车、远山近水……在舟山市定海区,由南洞、里陈、黄沙3个紧邻自然村组成的“南洞艺谷”是艺术家的最爱,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原先外出打工的村民袁善娟回村开起农家乐,取名“画春园”,用特色菜招待客人。村庄里一拨拨“袁善娟”们回村创业,文化游激发了村民的返乡潮。

  “水净、人文、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升级版,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和人的全面发展。2013年底,“浙江农民大学”在浙江农林大学挂牌。

  在浙江农林大学培训的温岭市茗果高橙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云岳说,在农民大学不仅学到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也掌握了很多实用技能,更认识了很多老师同学。“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向善的乡风民俗间,“物的新农村”走向“人的新农村”,“千村一面”开始迈向“各美其美”。

标签: 编辑: 胡婧妤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