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身边新闻 > 丽水 正文

版画上墙 农民画家扮美深山小村

2015-07-03 10:26:03 来源: 丽水日报 作者: 钟郁芬 周世岳

【摘要】 是一个美丽而整洁的小山村,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它还是一个鲜有的随处都是画的小山村,路旁、墙上,触目皆是。

  在遂昌县偏远的西畈乡,有个名叫举淤口的小山村。这是一个美丽而整洁的小山村,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它还是一个鲜有的随处都是画的小山村,路旁、墙上,触目皆是。它的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是已故中国著名版画大师杨可扬的故里。

  记者这是第二次来到举淤口村,依稀记得2011年第一次来时的模样,也干净,也整洁,但与当年不同的是:本来只有道路两旁立着可扬大师的一幅幅版画,现在变成房子的墙上也都是了。

  我们知道,版画是以刀刻在木板等材质上再印刷出来的图画,所以它只能刻、印而不能“画”,立在道路两旁的牌牌,是可扬大师的作品经过放大而成,那么这墙上的“版画”又是怎么上去的呢?

  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兴给出了谜底:这些画全都是叫人临摹上墙的!而这个本事高超的临摹者,并非哪里请来的大师,而是本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的名字叫杨昌仪,是杨可扬先生的同族晚辈。

  一个质朴而地道的农民,当过木匠种过地,最后却拿起了画笔

  杨昌仪出生于1951年,文化程度高小。那时候的高小,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初中毕业。他是在西畈乡所在地读的高小,高小毕业也就十六七岁,已然不能再升学了,因为家里需要他。

  杨昌仪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六个,他排行老四,加上父母长辈,总共有十几口人,但正劳力却只有他一个。父亲是个中医,在西畈卫生院工作;哥哥喜欢看书,一心想当医生,后来是医生没当成,劳动也不行了。

  那时还是生产队,每天出勤挣工分,这就是他挑在身上的担子。

  还好杨昌仪脑子灵活,除了到生产队里挣工分,他还喜欢上了木匠活。他对木匠活,仿佛天生就有一种感应。打小,他就喜欢玩刨子等木匠用的工具。但凡村里有人做木匠活,他就在边上看,好多活儿他只要看看就会了。他没正经拜过师父,后来的一手木匠活一半是“看”来的,一半是跟着别人做木匠活揣摩的。

  在过去的大半生时光里,他除了去过周边的村子,基本就没有去过更远地方。去周边村子,那也是因为做木匠活。他给人造过房子,打过家具,箍过桶,雕过花,总之只要是木匠沾手的活,无论大小、无论粗细,他都会。

  杨昌仪不仅会造房子,还会设计。他自己家造房子,就是他自己设计自己造,那时还是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因独立造了两幢房子(那时候都是泥木结构的房子)而闻名周边,来请他造房子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人们发现,他不仅会造房子,还会雕刻,而且雕得还不错。

  在举淤口村,有一个地方可以见证他的设计、建造、雕刻水平,那就是村里的和兴桥。

  和兴桥是一座漂亮雅致的廊桥,设计者是杨昌仪和杨昌兴,建造者是杨昌仪,包括雕花,也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这座桥有八块牛腿(两面雕)雕的是龙,八根梁雕的是龙爪,八块梁基雕的是凤凰,均精雕细刻,惟妙惟肖。杨昌仪说,他建这座桥前后共花了150多个工,接近半年的时间!

  一个农民,一个木匠,怎么又跟画画联系在一起呢?这要从杨昌仪念高小时说起。

  杨昌仪说,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当时的图画老师姓陈,画得很好,杨昌仪就喜欢上陈老师的课。陈老师也发现面前这个腼腆的学生有画画的天赋,遂对他也格外重视。这样,一个愿教,一个愿学,杨昌仪的画画水平也上升很快,每次画画比赛都拿到全校第一。这位陈老师是江山人,现年已经82岁,还健在,前不久还来到举淤口村看杨昌仪的画作。

  以前的木匠也是需要画画的,如果不会画画,木匠活就做不好。好的木匠要会帮东家设计,得画设计图;有时家具上还要画上一些花鸟鱼虫等图案。不会这些,木匠活就大打折扣,难与人竞争。

  因而,杨昌仪在学校学的画画技能,在后来的木匠生涯中也派上了大用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农村造房子大多不再用木头了,杨昌仪也歇下了多年的木匠活,改给老人家画肖像或画太公画谋生。他去了遂昌县城,走街串巷,画了五六年。

  肖像画,有时是对着照片画有时是对着人画。

  太公画,即老祖宗画,族谱上有的就照族谱画,没有的就凭后人的描述或者凭自己的想像去画。遂昌农村有一个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起挂老祖宗画,到正月十五收掉,这段时间是敬老祖宗的,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画老祖宗画。老祖宗画并非是一个人,有时候是多个人。他画的最大一幅老祖宗画二米长、一米五宽,有二十多个人物,而且每个人物形态都不同,也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那时候,人们评价他画画的唯一标准就是“画得像”。他的名声传得更远了。

  敬前辈,靠自学,他为村里乡里和县里临摩了近百幅杨可扬版画

  杨昌仪打小就知道家族中有一位版画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并且还是他的堂爷爷,名叫杨可扬。他小时候家里有一本杨可扬的版画书,那时就照着这本版画在学了,画板也是自己制作的。那时候,他还没当木匠。

  毕竟版画有难度,没有老师指导很难刻出像样的作品来,加之一家人的生计是大事,他就把这块心结暂时放下了。

  1985年,杨可扬先生回村省亲,正值壮年的杨昌仪见到了这位久仰的前辈。杨昌仪向可扬先生说起了自己也很喜欢画画。老先生很高兴,看了杨昌仪的画后,诚恳地说:“我是搞版画的,画国画帮不上什么忙。”并建议他可以学学版画。杨昌仪说打小就尝试过版画,只是苦于无人指点。可扬先生就给他讲了一些版画的要领,并送了他一些自己的版画作品影印册。

  杨昌仪记在心里,版画情结又在他心里重新抬头了。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杨昌仪不用每天到生产队出工了。他顿感自由了不少,天天在家里画画了。除了继续画国画(国画也是自学,自己买书看),就尝试着搞版画。

  杨昌仪后来的画板是买来的,因为不做木匠,材料也无处可寻了。但他总觉得买来的板质量不好,只能凑合着用。

  那几年,他练习了不少版画,刻的有人物、船、山水等,现在还有好多留着。

  正式临摹杨可扬的版画是近几年的事。县里搞村庄整治乡村美化,举淤口村因了杨可扬之名,以建设版画特色村为目标,这就要有一个能画画的人,把可扬版画临摹到墙上。村干部自然而然想到了一个人:杨昌仪。

  多年积累的画画技术终于能为村里发挥作用了,杨昌仪很高兴,二话不说,一口答应。

  就这样,他拿出了珍藏的可扬版画,一幅一幅临摹。每天,只要是晴天,村里人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杨昌仪站在桌子或梯子上,在墙上一笔一划地画着,你别说,临摹得还真像!

  就这样,他花了近一年的工夫,把村中房子的外墙上都画上了“可扬版画”,总共有40多幅,有大有小根据墙面的大小来画。外面的人一进村,一眼就能看到这些醒目的“版画”。当听到介绍说这些“版画”均出自一个农民之手,没有人不对此感到惊讶!

  在临可扬版画时,他悟到不能全部照搬,大师的画有些地方有很多难度,有些地方色彩也需要改一下,小的好看放大就不好看了。“版画是黑白色为主,彩色的也有。版画的彩色跟国画的彩色大不相同,国画的彩色要细一点,版画的彩色要粗一点。”说到画,杨昌仪显得既专业又严谨,让你几乎忘记他的身份。

  “我想把村里的版画搞起来,把杨可扬的版画传承下去。愿意带学徒!”杨昌仪说。

  遂昌县委宣传部也知道了举淤口有这么一个能人,也请他去别的地方把可扬版画临上墙。在去往遂昌金矿的路上有14幅“可扬版画”,均是杨昌仪画的。西畈中学的墙上也有10幅“可扬版画”,也是杨昌仪画的。因为村里的墙面还没有画完,目前他继续做着这件事。

  杨昌仪说,接下去他还要到乡里画。乡里提出要建设“五彩西畈”,打造“版画之乡”,他说,他要把自己学到的毫不保留地用版画画出来,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更富有文化内涵,由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深山里来休闲旅游,让村民们享受到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临摹版画,杨昌仪也搞创作,村口的巨幅水彩画(长21米、宽3.5米)就是杨昌仪创作的,耗时两个月完成,成为举淤口村的迎宾画。

  版画泰斗杨可扬

  1914年夏天,杨可扬出生在遂昌县西畈乡举淤口村,没有人想到,这位哭声嘹亮的男婴,日后会成为版画界的泰斗。

  杨可扬少年时因为家庭贫困,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走出了莽莽大山。

  杨可扬生长的时代,正是国家动荡的时代,少年可扬立志要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就选择了绘画作为一生的努力方向。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杨可扬被丰子恺的漫画所吸引,从此痴迷漫画,常常在报刊上发表丰子恺式的街头生活漫画。三十年代后期,杨可扬曾师从马达学习木刻,后投身鲁迅倡导的中国木刻运动,从此与木刻结缘。

  抗战时期,他创作了第一幅木刻作品《保卫祖国》,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价值观与精神内核。之后,他的一批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木刻作品《撤佃》《贫病》《孤儿寡母》相继问世,画面中人物的悲苦情态被刻画得力透纸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时代感。他创作的一批表现清苦的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版画《张老师早》《教授》《老教师》等,将人物放置在当铺、旧书店、宿舍等环境,用细节衬托人物的贫病窘迫,笔墨情感入木三分。这批早年的版画作品,为那段时代留下了宝贵的图像资料。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收藏,国际版画界对中国三十年代的版画视之珍贵。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杨可扬与志同道合的郑野夫等一批爱国志士在浙江丽水、福建赤石一带从事木刻运动与抗日救亡工作。他们经办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从事木刻用品生产,研究提高木刻刀的质量,编辑出版版画讲义书刊,坚持将新生产的木刻刀连同油印的讲义邮寄给全国函授班的学员,并在信中详尽地答复业余作者的提问,致力于推广战时木刻运动,曾有效地壮大了木刻队伍。

  1946年秋,杨可扬到上海参与抗战八年木刻展的筹备与展出工作。在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改组成立时,当选为理事并专职驻会办公。1949年后,专事美术编辑出版工作,曾任《时代日报》副刊《新木刻》编辑。数十年来,他在策划与主持了无数的精品图书出版的本职工作之余,也曾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版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重要美展、版画展。其代表作品《江南古镇》《乡间四月》《上海您好》曾分别获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铜质奖。不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国际美术机构及个人收藏。出版有连环木刻《英英的遭遇》《可扬版画集》《可扬藏书票集》等多部专著。

  1985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上海版画会,团结、凝聚与组织上海广大版画家参加了一届又一届的全国、国际版画及藏书票展览,取得了人才、作品双丰收。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向他颁发了“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2011年5月31日,在著名版画大师杨可扬逝世一周年之际,在大师的故里——遂昌县西畈乡举淤口村,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一方面是将大师的部分骨灰迎回故土安葬,让大师魂归故里;另一方面是弘扬可扬文化,将举淤口村打造成杨可扬文化村,为村庄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标签:版画 木匠 木刻
编辑: 王淼(实习)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