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专题页面 > 最美衢州 > 仁爱之城 正文

92岁胡金凤孝行家风筑起千福之家

发布时间: 2015-04-20 15:52:55 来源: 最美衢州 作者: 舒勤

  “父亲重病卧床,不能言语,过世前曾用尽最后的力气,握紧住双手,示意所有子孙要团结一心,和睦互助。这是父亲临终嘱咐,也是我们一辈子牢记在心的家训。”

  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樟潭街道下埠头村胡金凤老人和丈夫苏裕隆育有九个子女,如今9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每个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儿孙,原本的14口人变成了如今的43口人。九家人之间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亲密无间、孝敬长辈,尽管人口众多,却没有争吵、没有纠纷。举办了10多年的“家庭春晚”;留在墙上的值班表、通讯录;13间房17张床,家中环绕着的浓浓亲情、拳拳孝心感染着每一个人。

  诗人陆蠡曾经吟咏:“家,是蛛网的中心,四面八方的道路都奔汇到这中心;家,是蛛网的中心,回忆的微笑,有条不紊地层层环绕这中心。”在这个胡金凤老人的庞大家族中,爱是永恒不变的旋律。

  “兄弟姐妹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把亲情记在心间。”

  “不强求每个人都有大成就,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

  “堂堂正正做人,勤勤俭俭持家。”这是胡金凤老人家的家训。

  百善孝为先孝行家风春满园

  1月30日,91岁的胡金凤家里热闹非凡,1000多个大红“福”字处处透着喜庆,歌舞、击鼓传“蛇”、书法表演……苏家四世同堂的家庭“春晚”又上演了。四代人轮番登台献艺,精彩不断,老太太儿孙满堂,喜笑颜开。10多年来,苏家的家庭“春晚”从未断过,而且人数也越来越多。

  “我妈喜欢热闹,从小就有九兄妹在身边,她习惯了。我爸去世以后,我们就定下了规矩,无论身在哪里,春节一定要回家。”

  在胡金凤家,墙上贴着的一些纸尤其醒目。一张是值班表,表上详细地列着值班人、值班日期、月份等。长女苏水英说,从父亲去世那年开始,家中就贴上了值班表,兄弟姐妹轮流照顾母亲。值班表一年一换,如今墙上已经贴满12张。在值班表中,特别注明了两点:一、三哥身体正在康复中,暂时不值班;二、如果轮值的人当天有事一定要找好替班人。在右下角,还特别用曲线标示了一行字:“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带大,今天母亲年岁大了,我们……”另一张则是菜谱,这是春节家宴的菜谱。“每年的菜谱都是不一样的,既要名字喜气好听,又要名副其实,味道好吃!”在胡奶奶的房间,还贴着一张子女通讯录,字特别大,上面记着每个子女的宅电和手机号码,细心的孙辈们还特意给奶奶床头的电话机作了设置,按“1”是老大的电话,按“2”是老二的电话……

  在胡金凤家,能感受到幸福。不仅儿女孝敬母亲,儿媳女婿也都视胡金凤如自己母亲一样。大儿媳每次回家都把婆婆的衣物被褥用箩筐带回家洗,每回来都要和婆婆挤一张床睡;6个女儿也都是母亲的“小棉袄”,知冷知热,母亲有事,姐妹们齐刷刷地回来帮忙。长女苏水英更体现了大姐风范,几十年来母亲的头发都是她一手理的,她还承包了另一项活:替母亲剪指(趾)甲,除鸡眼。母亲的指甲有些病变,每次修剪都要花上近1个小时,但是,苏水英说,她很享受这个时间。子女们还为母亲设立了基金会,每家250元,用于母亲看病、出游和老屋修缮等。在子女媳婿们的陪同下,老人已先后去过十几个城市,2002年,9个人还陪着母亲去缅甸。

  家和万事兴孝道传承你我他

  每年的元宵节,全家人都聚在老二家,吃了汤圆,再一起上街看灯会。在苏家,家人间没有红过脸,夫妻间不曾吵大架。“父亲从小就教我们要团结。”苏水英说,9个兄弟姐妹间,谁也不敢吵架怄气。小时候,就看着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养家,父母亲已经如此辛苦,儿女们不敢再为他们多添烦恼。尽管有9个孩子,但是苏裕隆却将每个孩子都送进了学校。为了能让孩子读书,身为木匠的父亲苏裕隆要多做很多工,从早到晚,不停歇;母亲也从来没有一刻空闲。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早早就懂事了,能帮父母多做一件事,就绝不推辞。

  苏水英说,小时候全家还住在一个旧房子里,家里又小又旧,尽管已经有11个人挤在了一屋子,爸妈还是把爷爷奶奶和外婆接到了家里同住,只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这样的做法也深深影响了家里的每一个人,家人间互相尊敬,互相帮助,成为了每个家庭成员生活的动力。

  最小的妹妹苏婉轩11岁时得了败血症,后来又转为骨髓炎,为了妹妹医病,全家人每天都上了发条似的努力赚钱。苏水英当时已经做起了裁缝,替人缝制裙子,一条裙子才4毛钱,苏水英和其他妹妹齐心协力,一天要做30多条,大哥、二哥也在拼命赚钱,妹妹每天要13元的药钱,这些钱都是其他兄妹和爸妈一分一毫赚回来的。“大哥带着小妹妹四处求医,三妹也休学,陪着小妹到上海动手术。”苏水英说,为了帮小妹妹治病,大家都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往后拖延,大哥直到34岁才娶亲,二哥也到32岁才成婚。然而,没有人埋怨,大家都放不下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

  母亲胡金凤是一个很能吃苦、善于持家的贤妻良母,因为家里人多粮少,胡金凤总是最后一个吃饭。第一碗饭舀给丈夫,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第二碗饭舀给家里的老人,然后是依次给孩子们舀饭,留到最后,胡金凤常常只能吃一点米汤。那时候,胡金凤因长期营养不良,连脸都肿起来了。9个孩子看到妈妈这样做,就会互相提醒,少吃一点,留一些给妈妈吃。胡金凤的以身作则,使得孩子养成了互相体谅、互相迁就的良好习惯。

  家风传后代和谐之风传递正能量

  胡金凤家如今共有43口人,过年,胡金凤要准备43个红包,儿孙们会挨个向她拜年,那场面比得上越剧里的《五女拜寿》,感人至极。

  除了过年,逢年过节,苏家的大大小小都喜欢回家陪陪老太太。苏家老宅是多年的老屋,结构复杂,但每个房间都收拾得井井有条。三步一房间,共有13间房,几乎每个房间都有2张床,苏水英说,这是她家的“七十二家房客”——过年大家都回来了,大大小小38口人全都分别安排在这13间房里。儿孙晚辈们也喜欢回老家来,“大孙子以前常说,在奶奶家有一种快乐的感觉。”胡金凤的大儿子苏醒也生有一个儿子(名字),大孙子从小跟着奶奶,与奶奶的感情分外深厚。每次回老家,首先就要到奶奶家看望奶奶。他喜欢给奶奶抓抓头、摸摸腿,还会帮奶奶抹去嘴角的口水,拉着奶奶的手笑着陪她聊天。“孝顺,有时候不在乎你给多少钱,孝顺有很多种形式,我们家的人总是随时流露出对家、对母亲的留恋,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说话,每个细节是我们对老人的孝顺。”老家是苏家子孙永远惦念的港湾,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走得多远,回家,永远是不变的情感,无论人事如何变化,对家、对父母的回归之情也永远不会改变。

  苏家的良好家风也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在苏家,姑嫂间从来没有矛盾,夫妻间也不会有隔夜仇。和谐、温馨、体谅、爱护的主旋律一直在9家人之间传递。“我们的孩子个个都很好教,就因为我们身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苏水英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长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中,苏家的孩子怎么可能有不和谐。

  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孙辈们也受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熏陶。去年,孙辈们也成立了他们的基金会,每个小家庭出480元,连小孙子也都争着把压岁钱拿出来。未成家的孙辈们收到奶奶的红包,而成家的孙辈们又给奶奶发红包。每年春节,奶奶家的厅堂布置全由孙辈们负责。他们对此很是用心,每年自愿报名,报名的人不仅要策划布置方案,而且费用是“谁布置谁出钱”。大家都喜欢为家里多做一些事,总争着报名。“每年的花样都不一样,有拉花、彩链、彩灯,前年特别有创意,他们搞了一个‘千福之家’,把一千多个各种各样的红色‘福’字贴满了整个屋子,意思是‘福满堂’!”

标签: 孝行 最美 衢州 编辑: 胡婧妤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