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专题页面 > 经济转型 > 绿色经济 正文

衢州经济进入新常态 美丽经济惠民生

发布时间: 2015-04-19 17:26:21 来源: 衢州晚报 作者: 记者 蓝晨

  新常态下GDP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会趋紧吗?百姓收入会缩水吗?2015年初,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将这些担心一一化解:

  2014年衢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30元,同比上年增长11.2%,增幅连续5年呈两位数增长;2014年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7.8%,增幅排全省第一。

  从砍树,到种树,再到看树;从挖山,到养山,再到富山;从污水,到治水,再到卖水。如今,浙西大地上的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衢州风貌的“金名片”,更是浙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的关系认知,在衢州经历了一段逐步发展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得知村里大山中有储量丰富的水泥原料矿石,贺村镇耕读村的村民们欢呼雀跃:“终于可以洗脚上岸搞工业了!”

  上世纪90年代,衢江区全旺镇幸福源村村民坚定地认为,“幸福之源”的唯一来源,是村里那500口又臭又黑的竹料腌塘和三家造纸厂。

  衢州境内七山二水一分田,靠山吃山自古皆然。但粗放而单一的发展模式,长年累月对青山绿水的透支,给人们带来收益的同时,烟尘熏眼,雾霾呛鼻,水质变差。

  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2005年,柯城区七里乡黄土岭村利用当地山高谷深、空气凉爽的小气候,发展农家乐,来此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当地的高山蔬菜和农家土货成为游客手中的抢手货。当地居民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的价值。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十年来,衢州的干部群众把生态资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保护绿水青山,投身美丽经济。

  舍去严重污染环境的高能耗产业,主动关闭水泥、石灰窑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工业年产值减少30亿元。

  划出禁养区和限养区,全力对761.47万头生猪养殖进行减量提质转型,至2014年底,全市拆除违建猪舍354.73万平方米,退养和关停拆除生猪养殖户3.53万个。

  开化县率先在全国提出创建“国家公园”,率先在全省取消工业GDP考核,用壮士断腕的勇气为全县域打造美丽经济铺平道路。

  当年,一车车绿树运往大山外卖钱;如今,这满目的青山绿水成了最宝贵的财富。告别传统粗放、单一的经济来源,衢州在阵痛中转型,在转型中蝶变。

  “没想到如今村里旅游年接待量达到10万人次,农家乐餐位一席难求。”江山耕读村村书记徐忠青说,光秃秃的废弃矿山上都种起了海棠树,过去的“石灰村”开始卖风景。

  衢江区投入53.9亿元开展竹料腌塘污染专项治理,清除了8000多个污染源。没有毛竹腌塘,全旺镇幸福源村就沿山溪搭建了一排毛竹屋,搞起漂流。

  “下游要喝水,上游要吃饭,丢掉养猪这个‘饭碗’后,我们怎么办?”老冯是衢州市9.06万个生猪养殖户中的一员。去年以来,村里实施“猪棚”换“大棚”,老冯也转型成了新菜农,让鲜灵灵的蔬菜第一时间摆上城里人的餐桌,半年多来,老冯净收入5万元。

  据统计,2014年衢州农民来自生猪养殖业的收入虽比上年同期减少20%,但超过93.1%的生猪退养户通过技术培训、政策引导、整合项目实现了转产转业。

  经济增长降速、民生改善提速,这一降一提的鲜明对比,成为衢州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一大亮点。绿水青山带来的实惠实实在在体现在百姓身上——

  截至2014年底,全市农家乐经营户(点)1600家,近三年来新增370家,相当于每三天就有一户农家乐开业。2014年,全市农家乐游客接待数达到1677.73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8.1亿元。

  美丽经济实效突显:今年一季度,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共接待游客261万人次,营业收入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19.4%。

  美丽经济引领全域提升。在一次次探索和实践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于衢州,已从盆景变风景、化苗圃为森林。在“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引领下,衢州的产业布局正在改写。

  娃哈哈、伊利、广药集团……短短三年,我市共引进水产业项目48个,总投资103.8亿元。衢州正成长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饮品生产基地。

  一江清水带来美丽经济。现代生态旅游、养生、健康休闲产业蓬勃兴起,正成为衢州的“金名片”。

  发展美丽经济为了百姓、经营美丽经济依靠百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正在浙西大地裂变出强大正能量。由最初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在绿水青山中受益的百姓正迸发出更大的生态自觉,在美丽经济的快车道上奔跑!

标签: 经济 美丽 衢州 编辑: 胡婧妤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