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活动休闲 正文

著名版画家、作家周国芳:几许流光入梦来

2014-12-22 09:38:56 来源: 衢州日报 作者: 记者徐丽

  开栏话:时针划过,曾经叱咤风云的艺术家们,如今大半都已陨落。对于大师们的离去,我们扼腕叹息。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地方:无论是对艺术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忠诚,对于表演的认真严谨,还是顺境逆境都不放弃的坚持,又或是那份淡泊名利的从业态度……这些特质,在如今的社会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刀笔春秋:几许流光入梦来

  记著名版画家、作家周国芳

  衢州的老艺术家们也是古城发展的时代印记,是我们的文艺标杆。往事并不如烟,他们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感动,一切仿佛都还在眼前。伴着城市发展而逐渐老去的艺术家们,每一根苍白的银发、每一道或深或浅的皱纹,都见证着这座城市文艺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令人肃然起敬。今天起,本报推出专栏“致敬!老艺术家”,让我们与读者一起,定格他们的艺术岁月。

  人物名片

  周国芳,出生于193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版画家协会顾问。1996年被评为“五六十年代优秀版画家”,获“鲁迅版画奖”。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代表作入选纪念国庆十周年画册《十年来版画选集》、国庆五十周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和国庆60周年的《春华秋实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浙江美术作品集》等。同时出版有35万字长篇小说《刀笔春秋》和20余万字的回忆录《七十年画家记事》。

  采访周国芳老先生的那天,是个难得晴好的冬日下午。成熟的香樟籽随着暖融融的日光从高高的树隙间跌落下来,绽开一地紫色清香。尽管已年逾80高龄,但聊起画画与写作,周国芳依旧声若洪钟,鹤发童颜的他回首峥嵘往昔,眼里总是泛起矍铄光芒:“人生就是一场梦啊!无论是绘画还是写作,都只是想记录下我所经过的时代,记下岁月沉浮中的一份心情。”

  岁月磨砺出周国芳印石般透明的温润,却仍然保留了刻刀般分明的棱角——发亮的额头、执拗的眼神、紧抿的嘴角和棱角分明的下巴,都显现出与他一样的倔强与坚持。七十余年刀笔生涯悠忽而过,那些岁月的流光探进梦中,全都幻化为他笔下的线条和文字。一篇一篇慢慢写,一张一张慢慢画,窗外寒来暑往,时日长了,真就像是坐久落花多。

  一萼于怀,心结刀木

  伴着耳畔一两声稀疏的鸟鸣,周国芳的回忆之门缓缓打开。

   1941年,周国芳刚满9岁。那个风雨飘摇的黄昏,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日寇的入侵让他举家从诸暨逃难到了浙西常山。

   “当时我们租住的地方是一个大杂院,门口有一家裱画店。每天进出都要经过那里,店主穿着长衫,瘦瘦高高,很是斯文和善,我没事就爱往他店里跑。”耳濡目染下,周国芳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日后走上版画创作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当年的浙西山区小县城,难民潮汹涌,在父辈们的心目中是苦难的深渊,但在我这个孩子眼里,童年的生活却充满了无比的浪漫和无穷的乐趣。”周国芳告诉记者,11岁那年的一天,他路过北门的一家打铁店,无意中发现在火星飞溅的店堂后厅,居然悬挂着一幅关公像。欣喜万分的周国芳立即跑回家拿了四尺大的宣纸和笔墨砚台,不由分说地在关公像下的八仙桌上临画起来,那两个浑身黑乎乎的打铁师傅见家里冒冒失失地闯进个小毛孩,个头比桌面高不了多少,居然会踮着脚尖画起大画,也都停下手头的活,笑眯眯地站在桌旁观看。那幅颇具毕加索风格的关公画像,成了周国芳第一次得到旁人赞叹与鼓励的作品。

  从小立志长大要当画家的周国芳对画画一直满怀热情,在衢州师范就读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美术老师林琼绘制版画的过程。“看着老师在木版上雕刻作品,那样流畅的线条在木头的纹理间蔓延铺展,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让我觉得非常神奇。”在这样的启蒙下,周国芳也开始尝试着接触版画,“刻刀划过木板的感觉,与平常在纸上画图截然不同,这也正是版画的独特魅力所在。”

   1952年,当时还是衢师在校生的周国芳成了《衢州大众报》(衢州日报前身)的特约作者,每期版面所需图画都由他编绘而成,这同时也开启了他艺术人生的一段崭新旅程。

  他的刻刀让土地生辉

   “见过在沙漠中迈步的骆驼吗?那一步步坚实的脚印,那不怕风沙侵袭的坚韧气概,在周国芳身上,就有那么一股子劲!”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版画家赵延年先生曾这样评价周国芳。1957年,25岁的周国芳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当时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是当时班里年纪最大,也最勤恳的学生。

   1958年,周国芳所在的版画系去缙云壶镇钢铁厂体验生活。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注意观察身边的每个细节,收集创作素材。“当时在钢铁厂里住大草棚,用稻草铺在地上当床。”一个寂静的深夜,正在睡梦中的周国芳,突然被一阵“啪啦啪啦”的算盘声吵醒。睡眼惺忪的他看到对面的草棚里透出灯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聚精会神地算账,而她身边正躺着熟睡的孩子。幽暗的煤油灯光笼罩在他们身上,为眼前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安宁神圣的光芒。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周国芳,他顿时睡意全消,拿出速写本画下了这感人的一刻。

  回到学校后,周国芳用了两个月时间,刻出了名为《工地女会计》的版画作品。由于画面富有时代精神,下笔简洁利落,在随后的师生创作展览上,这幅作品被《人民日报》记者看中并发表。之后,这幅版画被选送到前苏联、东欧、东南亚等地展出,引起了较大反响,成了周国芳的成名作。

  在长夜炉火边,周国芳始终快乐而平静地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每一个日子都被打磨得铮然有光。上世纪80年代后,周国芳成了文化馆的美术创作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潜心绘画:“画画和写文章一样,要富有内容,激励他人,向读者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本着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周国芳总是扎根在自己长期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在大家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去发现那些朴实、纯净的元素。

  一个寻常的初夏清晨,他来到郊外的牧场,看到清晨的薄雾里,一个工人正在牛群中挤奶。蔼蔼停云,寂寂黄花,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场景,一下子把他的心抓住了。后来,这场景也成了他笔下黑白视觉效果对比强烈的版画作品《晨牧》。他稳健的刀法之下,时时透露出继承了中国传统白描的味道,令人在观画之后,依旧能回味良久。

  往事如梦隔云端

  在这个大餐盛宴遍地的时代,咸菜稀饭或许是另一种选择。随着时光流逝,周国芳面对着社会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变迁与动荡,他陷入了沉思剖析之中。作为一名爱好文学的画家,周国芳笔耕不辍,在挥刀木刻之余,撰写了上百篇动人的散文。

  透过记忆的袅袅青烟,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的那片杨梅林,看见了那群背着画夹遍地写生的画友至交,也看见了自己那段“毕生唯刀木,此志不可移”的学画岁月……20余万字,记录的都是每一个稀疏平常的日子,这是周国芳所怀念的,一种老式的、透明、温暖的集体生活——很多东西,一叫名字就亲切,栩栩如生,当时的空气、味道,感觉好像都被召唤了回来。写《七十年画家记事》,他把绘画生涯的回忆用一个个他与画家好友间的小故事串起来。他说,他写,只是为了不忘记。

  如今,岁月的风霜亦如刻刀,早已在周国芳脸上刻下深深的沟壑。 “这些文字,高攀不了什么魏紫姚黄,只是些杂花野草,但也都是有感而发,矜矜兢兢写成。”未曾讨好自己,更不欲求逗于观众,谈起自己的新作《七十年画家记事》,周国芳仍然显得谦逊,“我一直遗憾没能在自己年轻力壮时专心从事自己的爱好,只能利用退休后的时光来弥补。”

  翻开这本书,里面沉淀的不只是一名画家的艺海沉浮,更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沧海桑田。都说往事如梦隔云端,透过周国芳手中的刀笔,我们可以看看那个时代的风景,听听里面的笑声哭声,闻闻其间浸染的沉沉木香;可为茶,可当酒,亦可作休闲果实去咀嚼,细细品读,也许就是一缕精神世界的情感幽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担当。假如时序倒回到2008年,我们不妨借用在“刀笔春秋”周国芳版画展览现场,时任江山副市长的何蔚萍女士的致辞向周老先生表达的敬意——“周国芳是一个记录时代的人,我们这个时代应该由衷地向他致敬。”

 

标签:版画 画家 一个
编辑: 王喜文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