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城市热点 正文

聚焦:如何避免悲剧重复上演?

2014-10-28 08:30:53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记者吴朝香

  类似的空巢老人悲剧,又何止嘉兴这一例。仅2013年夏天,短短半个月时间,杭州就发生了四起空巢老人死于家中的事件了。

  很难说清楚,这些悲剧,到底是家人还是社会的失位造成。钱江晚报记者调查后发现,空巢老人问题,即便在全世界范围,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实际上,就目前来看,除了将老人带在身边赡养,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每天一个电话。这个电话不管是子女还是社区来打——按照目前杭州的电信资费,3分钟固定电话,只需要2毛钱,而长途电话,也不过区区的7毛钱而已。几毛钱就能买个安心,你怎么看?

  嘉兴老龄化程度全省最高

  空巢老人养老不单是经济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嘉兴是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早在1998年,嘉兴就已提前全国1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77.0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2.28%。

  据嘉兴老龄办相关人员介绍,嘉兴人口老龄化正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以及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加速发展等特点,养老问题可谓“压力山大”。截至2013年底,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有11.0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4.3%;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5.3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98%;农村老年人有49.01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3.6%。

  基于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近年来,嘉兴正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绝大多数困难老人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得以享受基本养老服务,但社会养老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投入项目。目前突出的养老问题除经济困难外,矛盾焦点更多地显示在“空巢老人”带来的养老问题。

  目前,在嘉兴,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区养老不可或缺的一支社会力量,市区各社区都积极组织志愿者力量开展对“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

  即便如此,也无法避免空巢老人悲剧的发生,这给出门在外的子女、给政府、给社区都敲响了警钟。

  杭州的做法

  有社区用上了红外线设备

  服务好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这是杭州几乎每个社区主任的工作重心之一,而且这个工作量每年都在增加:老龄化在加速,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

  目前看来,大家的做法也相差不大:银铃互助、“黄丝带”走访、敲门、电话……这些基础工作都有一个指向性,那就是能随时掌握老人们的动态状况,这,至关重要。

  杭州城西的德加社区,空巢老人有40多户,从2011年开始,社区推出“11点到”服务。每天11点,由社区负责民政的两个工作人员,挨个给这40多户老人打个问候电话。

  “其实,就是确定下,每位老人是不是安全,有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社区一位负责人介绍,除此之外,社区还有聊天室,一些老年人会聚集在这里聊聊天,社区就发展了一些志愿者,让大家相互留心,“比如,哪位老人,常来的,突然一两天没出现,就马上向社区报告,我们去了解情况,看是不是有什么意外了。”

  相比较而言,闸弄口新村今年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大手笔”。

  今年7月份,街道投入200多万元,包括在独居孤寡老人家中安装一套覆盖某一区域的红外线设备,这个区域是老人在家中经常出入的,如果老人连续12.5小时没有在扫描区出现,设备就会自动报警,社区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就会通过亲情电话联系老人,如果联系不上,就立刻登门查看。

  除此之外,这套系统还配有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紧急按钮,无论老人在何处出现意外,都可通过按钮求助。

  目前,闸弄口街道有老年人13000多人,其中空巢老人3000多,目前有500多人已经免费享受到该服务。

  社区工作者:希望空巢老人子女

  多和社区沟通

  那么,社区的这些做法效果如何,真的能解决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问题吗?在这点上,经常和老人们打交道的社区工作人员最有发言权,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去年夏天,濮家新村一对空巢老人夫妻,在家中过世一天后才被发现。出事的男主人83岁,除了血压有些高,平时身体很好,老伴78岁,中风后瘫痪在床。

  何碧君是濮家新村所属的闸弄口街道社会事务科科长,她的工作就是为街道这一万多老年人服务。街道独居、空巢老人的情况怎样,他们需要什么,街道在这方面能做什么,做了什么,不能做什么,头疼什么,她心里比谁都清楚。

  而经历过去年的一起偶发事故,何碧君如今说起这部分工作,依然会觉得担子沉重。

  自从社区发生了空巢老人死在家中的事,各种议论都冲社区而来,有人说,社区不作为,老人是被活活饿死的;还有人说,这么热的天,老人家里的空调坏了两个月,也没人管……

  “出了这样的事,我们社区的同事蛮难受的,因为这老两口大家都常打交道,没想到会这么突然。出事前一天,有社工和老人通过电话,还有社工去敲过门。”媒体的报道让何碧君他们觉得很有压力,甚至还有点委屈。

  街道这么多独居和空巢老人,何碧君最担心的就是老人们出现意外,“老人们的动态最难掌控,安全是个大问题。”

  她最希望的,就是老人的子女能多和社区沟通。

  “哪家老人身体怎么样,最近有什么情况,做子女的应该清楚很多。如果子女这段时间忙,没办法经常探望和问候,可以把老人托管给我们,并告知这些情况,我们就会更有针对性。”何碧君说,作为街道、社区,他们是愿意做这个工作的,“我们也给这些老人留过电话,让他们对儿女说,有什么事,可以和我们联系,但现在看来,能和我们主动沟通的子女太少了。”

  “不管怎么样,在养老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倡导要子女来尽孝,对于老人来说,子女是最主要的,社区只能是辅助啊。”何碧君说。

  专家说法

  子女、政府、市场、社会力量

  该各自承担怎样的责任

  早在1983年,费孝通先生就总结了中西方养老模式的差异:西方为“接力模式”,东方为“反馈模式”。意思是说:在西方,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是纯粹的义务付出;在东方,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和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是同等重要的。其差别就在于,子女是否有义务赡养父母。

  社会学研究表明,一个老人想要一个幸福的晚年,子女的支持排第一,邻居第二,同龄朋友第三。在成年子女给予物质生活与精神关爱的前提下,一个友爱的社区和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对老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浙江省社科院的杨建华教授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认为,目前,国家有不少养老的政策,社区也有不少举措,但仍会发生空巢老人死在家中的悲剧,这说明,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一对一、点对点的落实,没有专人去做,那也只会是一场空。

  “具体来说,对于政府,在养老这件事上,就是要做好兜底,如果没有精力去做,那就交给市场,比如,政府提供资金,购买服务;对于社区,就是要组织社会力量,比如招募志愿者,来解决这个问题。”杨建华说,当然,这里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目前我们的养老还是以家庭为主,所以子女依旧是养老的主体,如果子女在这方面没有做好,就是失职。

 

标签:老人 社区 养老
编辑: 王喜文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