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3日讯(通讯员 叶钽)“真不敢相信,我在手机短视频上刷到过的提篮编织艺术,今天就在我的面前展示。”9月11日下午的分水镇大路村文化礼堂内,来自分水镇三溪村的陈金英,驻足停留在提篮编织艺术展示台旁,和老师陈胜英交流起了编织心得。当天,大路村文化礼堂有一场桐庐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当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非遗文化走进文化礼堂,传统的乡土文化之间“强强联合”,共同促进乡村文化兴盛。大路根雕、提篮编织、草编棕编,再加上桐庐县非遗(剪纸)传承人毛金凤老师捐赠的剪纸作品,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和培训交流让村民小孩纷纷上手试炼。
现场最受欢迎的,必定是让非遗在指尖翩跹起舞的分水传承人郎巧云师傅。在她的指尖,蚂蚱、青蛙、提篮、粽子、中国结等棕编作品,别致可爱又极具观赏艺术,引得家长孩子的跃跃欲试。
提篮编织艺术,其实和篾匠手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指尖艺术,也同样是老底子的手艺活,从前的竹席、竹篮,绿色环保又兼具美观大方。“因为取材上的短板,所以我就自学了塑料编织提篮的做法,最开始就想着买菜可以不用拿塑料袋了,减塑减排嘛。”陈胜英师傅说,以前是兴趣爱好,现在也变成了她的一门吃饭手艺,陆续会有人找她来专门定做。
编织类的两个展示台前挤满了人,另一边,颇具艺术魅力的根雕作品前,也围着一群慕名前来的村民。在农村,烧火做饭的树根、废弃不用的朽木,都是些不起眼的东西,但这些“废料”经过根雕传承人陈生炎的慧眼和巧手,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根雕艺术品。“作为分水镇大路根雕的传承人,我眼中的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也不是旁人学不来的技艺绝活,而是能促进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能凝聚文化,传承经典。”现场,非遗传承人陈生炎对几个孩子讲解起来根雕作品“金钱猪”的立意和由来……发现家长孩子都很感兴趣,陈生炎还邀请他们去自己的根雕工作室一探究竟。
据悉,本次非遗项目巡回展进文化礼堂以“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主题,以非遗传承人“走”到家门口,绝技绝活“演”到家门口为主要形式,由桐庐县十多个颇具特色的国家级、市县级非遗项目参加了培训交流活动。“我们会定期组织集中性的非遗传承活动,把它们‘送’进文化礼堂,来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县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非遗项目进文化礼堂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民心工程,接下来,分水镇将继续整合丰富的非遗资源,将非遗与文化礼堂结合,开拓非遗保护途径,实打实地与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的所需所急尽可能契合,从而进一步推进分水非遗保护的整体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