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
2019-04-25 14:34:14
来源: 兰江导报 潘艳萍

  ———关于失独家庭现状的调研报告

  云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潘艳萍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家庭,他们年龄大都在50岁开外,疾病或意外让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

  与一般“空巢家庭”相比,他们的思想包袱更为沉重。这个特殊的群体正面临着各方面的困境,如何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抚平“失独家庭”的创伤,这些问题已不容忽视。带着这个大调研课题,我们走进了失独家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去倾听她们的心声。

  云山街道失独家庭基本情况

  云山街道辖区内有失独家庭42户、65人,其中2017年新增11人,失独家庭群体正在逐年增加。

  普遍年龄较大。49~60岁34人,占52.3%;60~65岁15人,占23.1%;65岁以上16人,占比24.6%,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身体状况堪忧。生活不能自理1人、半自理能力1人,幸亏2人均有配偶,平时依靠配偶照顾护理;患重病2人,其中1人为离婚独居对象,有时候晕倒都没人看见,只能等自己苏醒后电话联系兄弟姐妹帮忙;还有28人普遍患有老年人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痛风等,随着年龄增大,各种疾病的风险也逐渐增强。

  收入普遍较低。目前,失独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国家特别扶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务农务工收入、亲友资助等,维持平时生活基本可以,对于年老病痛的抗风险能力很弱。云山街道范围内有11个农村失独对象只依靠打工收入维持生活,年纪大点的基本无经济来源;部分城区的退休失独人员虽有退休工资收入,但除去平时开销,加上医疗费用,也基本所剩无几。

  失独家庭何以如此艰难

  在交流中发现,虽然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和社会组织层面上对失独家庭有了一定的帮扶,但还不够成熟,失独家庭仍无法走出困境。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有自身的孤苦无依,有社会的无情排斥,还有无奈的现实尴尬。

  现象一:失独产生的心理负担。

  失独家庭相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最大问题是失去子女所产生的精神痛苦。“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使得失独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若没有及时而有效的外界干预,他们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长期处于自卑、抑郁和偏执状态,因失去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无法自拔,产生很多心理误区,甚至还有失独父母因精神上无法释怀,导致夫妻关系非常紧张,面临着家庭分裂的风险。

  据统计,云山街道失独家庭中因失独造成夫妻关系紧张,其中有13人离婚,占20%,而且离异失独人员都选择了独居。而再婚夫妇3人,仅占4.6%;还有3人丧偶,占4.6%。

  现象二:与亲友主动或被动的疏远。

  我们走访了和平、枣树、天福山等社区失独家庭,发现他们与外界接触甚少,用她们的话说是“不愿去麻烦别人”。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有的亲友疏远他们,而这种疏远不是一种歧视或者刻意避开。亲友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家庭,有的已经儿孙满堂,所以主要精力还是会放在自己的家庭上,对失独家庭的问候可能只是逢年过节的探访,很难真正帮失独家庭分担实质性的痛苦;另一方面,当然也有失独家庭主动疏远其亲友的,失独家庭在遭受丧子之痛后,他们不会选择过多地接触自己亲友的家庭,因为他们亲友的家庭都是完整的,这很容易对失独家庭造成二次伤害。走访中,任阿姨就说:“他们家都有孙子了,我每次去的时候,看到他们那么幸福,心里就会止不住的难过,要是我儿子还在世的话应该也像她们那样,所以我不高兴去。别人那么幸福,再想想自己,心里总归很不舒服的,所以还是自己一个人待在家比较好。”

  现象三:喜欢抱团取暖。

  在失独群体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抱团取暖行为。因为他们之间有相似的经历,失独的痛不是常人能够理解与感受的,只有身为这个群体才能切身体会到。他们选择与周边的亲友疏远,却能在这些小群体中感受到温暖与理解。

  在我们所走访的失独家庭中,也存在抱团取暖现象。他们通常会通过“兰溪义工服务队”这个社会组织,在组织人“小草”召集下,一起外出旅游散心,建立微信群互相交流,甚至一起在“小草”家中过年。

  这种抱团取暖行为,其有利之处就是失独家庭在这样的同质群体中,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心理慰藉,相同的命运让他们更容易聚在一起,也更容易互诉衷肠。丧失独生子女后心理上的巨大创痛无处排解,在同质群体中打开心扉,将平时不会与人说的藏在心底的那些痛楚与心酸诉说出来,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慰藉。而其弊端之处在于,失独家庭在抱团取暖的过程中,更愿意“存在于”失独同质群体中,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却没有真正地让失独家庭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群体。而且抱团取暖使失独家庭易产生盲从行为,严重的时候会引发社会危机。在这个群体中不乏有些激进的失独者,对现状、对社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他们往往会通过参加失独群体活动,或建立微信群、QQ群,在同质群体中鼓吹煽动参与到他们的行动中,参加失独家庭的集体上访。据统计,2018年7月,失独家庭一行14人到卫健部门上访,其中云山街道就有8人。云山街道2018年接待接访失独人群有两次。

  现象四:养老和就医时遭遇的现实无奈。

  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情况。应该说,他们都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她们“老有所养”需求,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可以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恐慌,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而且,政府对失独家庭的政策有经济上的帮扶,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也有精神上的慰藉,通过计生协会组织和社区,逢年过节进行走访慰问。

  然而,最让失独家庭心痛和无奈的是,他们与一般老人相比,在养老及就医时遭遇的各种现实尴尬。她们无法获得来自子女的家庭部分的赡养支持,无法获得病塌上子女的悉心照顾,甚至为百年之后无人送终而悲伤不已。云山街道桃花坞社区的失独家庭户何大伯就遇到了就医护理的困难,其本人70来岁,患有脑梗死、高血压,生活只能半自理,因没有子女只能靠其妻照顾,生活困难,出现因病致贫现象。

  调研走访让我们心情无比沉重。他们曾经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响应者,而今却陷入“光荣一阵子,伤心一辈子”的尴尬处境。失独家庭,这个特殊的群体,已然成为新纳入公众视野的社会困境者。

  如何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

  失独家庭的出现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可以说是意外所致、生理所限。失独家庭的问题,不仅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拷问社会良心的社会问题。失独家庭问题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通过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失独家庭自身共同参与解决,才能抚平他们的“心灵创伤”。

  政策主导,提标调整。失独家庭所享受的失独家庭扶助金,是在国家扶助的基础上,由地方制订补助的规定,各个地方待遇也有差异。目前,兰溪市的标准为500元/月/人(女方年满49周岁即可双方享受)、700元/月/人(年满60周岁可享受),但相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扶助标准偏低。

  2017年度兰溪市农村人均收入是1824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8225元。如果按满60周岁享受700元/月计算,失独家庭户享受特扶金人均8400元/年,对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失独家庭来说维持生计还是比较困难,特别在城市生活的人群,生活成本更加高。因此,建议建立失独家庭扶助金的动态调整机制,要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合理确定调整比例,逐步提高失独家庭的扶助标准。对逾期申请“特别扶助金”的失独家庭,扶助金可以考虑给予适当补助。

  合资合力,协作帮扶。在吃、穿、住、医、葬等五个方面,各涉及部门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形成联动机制,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关政策倾斜,给予有效保障。

  民政部门可以将贫困失独家庭纳入城乡低保范围享受低保政策,对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独者,可以按照就地就近和自愿原则,集中安置在敬老院生活;医保部门对失独人员在医疗保障政策上给予倾斜,避免出现有病难医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医疗卫生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健康检查和心理辅导,设立家庭责任医生,建立健康档案,并将目前已设立的绿色通道卡真正落到实处,让失独家庭享受更好、更方便的医疗服务;住建部门可以优先安排贫困失独家庭入住廉租房等。

  社会关爱,人情感化。在已有社群的基础上,根据“失独者”的实际特点与客观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培育一批致力于“失独家庭”服务的社会组织。

  可培育、孵化和发展一批条件成熟的组织进行合法登记注册或采取备案制等形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失独”社会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实现对“失独家庭”的心理疏导与生活援助等全方位服务。发挥共青团、工商联、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计生协会等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活动,动员各界群众为他们提供紧急救助、家政保洁、精神慰藉等服务,积极组织失独老人参加社会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冲淡他们的记忆伤痛,让这个悲伤的群体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标签:家庭;云山街道;群体;家庭现状;调研
编辑:江小来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民生百态  正文

如何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
2019-04-25 14:34:14 来源: 兰江导报 潘艳萍

  ———关于失独家庭现状的调研报告

  云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潘艳萍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家庭,他们年龄大都在50岁开外,疾病或意外让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

  与一般“空巢家庭”相比,他们的思想包袱更为沉重。这个特殊的群体正面临着各方面的困境,如何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抚平“失独家庭”的创伤,这些问题已不容忽视。带着这个大调研课题,我们走进了失独家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去倾听她们的心声。

  云山街道失独家庭基本情况

  云山街道辖区内有失独家庭42户、65人,其中2017年新增11人,失独家庭群体正在逐年增加。

  普遍年龄较大。49~60岁34人,占52.3%;60~65岁15人,占23.1%;65岁以上16人,占比24.6%,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身体状况堪忧。生活不能自理1人、半自理能力1人,幸亏2人均有配偶,平时依靠配偶照顾护理;患重病2人,其中1人为离婚独居对象,有时候晕倒都没人看见,只能等自己苏醒后电话联系兄弟姐妹帮忙;还有28人普遍患有老年人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痛风等,随着年龄增大,各种疾病的风险也逐渐增强。

  收入普遍较低。目前,失独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国家特别扶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务农务工收入、亲友资助等,维持平时生活基本可以,对于年老病痛的抗风险能力很弱。云山街道范围内有11个农村失独对象只依靠打工收入维持生活,年纪大点的基本无经济来源;部分城区的退休失独人员虽有退休工资收入,但除去平时开销,加上医疗费用,也基本所剩无几。

  失独家庭何以如此艰难

  在交流中发现,虽然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和社会组织层面上对失独家庭有了一定的帮扶,但还不够成熟,失独家庭仍无法走出困境。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有自身的孤苦无依,有社会的无情排斥,还有无奈的现实尴尬。

  现象一:失独产生的心理负担。

  失独家庭相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最大问题是失去子女所产生的精神痛苦。“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使得失独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若没有及时而有效的外界干预,他们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长期处于自卑、抑郁和偏执状态,因失去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无法自拔,产生很多心理误区,甚至还有失独父母因精神上无法释怀,导致夫妻关系非常紧张,面临着家庭分裂的风险。

  据统计,云山街道失独家庭中因失独造成夫妻关系紧张,其中有13人离婚,占20%,而且离异失独人员都选择了独居。而再婚夫妇3人,仅占4.6%;还有3人丧偶,占4.6%。

  现象二:与亲友主动或被动的疏远。

  我们走访了和平、枣树、天福山等社区失独家庭,发现他们与外界接触甚少,用她们的话说是“不愿去麻烦别人”。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有的亲友疏远他们,而这种疏远不是一种歧视或者刻意避开。亲友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家庭,有的已经儿孙满堂,所以主要精力还是会放在自己的家庭上,对失独家庭的问候可能只是逢年过节的探访,很难真正帮失独家庭分担实质性的痛苦;另一方面,当然也有失独家庭主动疏远其亲友的,失独家庭在遭受丧子之痛后,他们不会选择过多地接触自己亲友的家庭,因为他们亲友的家庭都是完整的,这很容易对失独家庭造成二次伤害。走访中,任阿姨就说:“他们家都有孙子了,我每次去的时候,看到他们那么幸福,心里就会止不住的难过,要是我儿子还在世的话应该也像她们那样,所以我不高兴去。别人那么幸福,再想想自己,心里总归很不舒服的,所以还是自己一个人待在家比较好。”

  现象三:喜欢抱团取暖。

  在失独群体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抱团取暖行为。因为他们之间有相似的经历,失独的痛不是常人能够理解与感受的,只有身为这个群体才能切身体会到。他们选择与周边的亲友疏远,却能在这些小群体中感受到温暖与理解。

  在我们所走访的失独家庭中,也存在抱团取暖现象。他们通常会通过“兰溪义工服务队”这个社会组织,在组织人“小草”召集下,一起外出旅游散心,建立微信群互相交流,甚至一起在“小草”家中过年。

  这种抱团取暖行为,其有利之处就是失独家庭在这样的同质群体中,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心理慰藉,相同的命运让他们更容易聚在一起,也更容易互诉衷肠。丧失独生子女后心理上的巨大创痛无处排解,在同质群体中打开心扉,将平时不会与人说的藏在心底的那些痛楚与心酸诉说出来,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慰藉。而其弊端之处在于,失独家庭在抱团取暖的过程中,更愿意“存在于”失独同质群体中,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却没有真正地让失独家庭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群体。而且抱团取暖使失独家庭易产生盲从行为,严重的时候会引发社会危机。在这个群体中不乏有些激进的失独者,对现状、对社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他们往往会通过参加失独群体活动,或建立微信群、QQ群,在同质群体中鼓吹煽动参与到他们的行动中,参加失独家庭的集体上访。据统计,2018年7月,失独家庭一行14人到卫健部门上访,其中云山街道就有8人。云山街道2018年接待接访失独人群有两次。

  现象四:养老和就医时遭遇的现实无奈。

  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情况。应该说,他们都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她们“老有所养”需求,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可以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恐慌,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而且,政府对失独家庭的政策有经济上的帮扶,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也有精神上的慰藉,通过计生协会组织和社区,逢年过节进行走访慰问。

  然而,最让失独家庭心痛和无奈的是,他们与一般老人相比,在养老及就医时遭遇的各种现实尴尬。她们无法获得来自子女的家庭部分的赡养支持,无法获得病塌上子女的悉心照顾,甚至为百年之后无人送终而悲伤不已。云山街道桃花坞社区的失独家庭户何大伯就遇到了就医护理的困难,其本人70来岁,患有脑梗死、高血压,生活只能半自理,因没有子女只能靠其妻照顾,生活困难,出现因病致贫现象。

  调研走访让我们心情无比沉重。他们曾经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响应者,而今却陷入“光荣一阵子,伤心一辈子”的尴尬处境。失独家庭,这个特殊的群体,已然成为新纳入公众视野的社会困境者。

  如何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

  失独家庭的出现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可以说是意外所致、生理所限。失独家庭的问题,不仅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拷问社会良心的社会问题。失独家庭问题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通过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失独家庭自身共同参与解决,才能抚平他们的“心灵创伤”。

  政策主导,提标调整。失独家庭所享受的失独家庭扶助金,是在国家扶助的基础上,由地方制订补助的规定,各个地方待遇也有差异。目前,兰溪市的标准为500元/月/人(女方年满49周岁即可双方享受)、700元/月/人(年满60周岁可享受),但相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扶助标准偏低。

  2017年度兰溪市农村人均收入是1824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8225元。如果按满60周岁享受700元/月计算,失独家庭户享受特扶金人均8400元/年,对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失独家庭来说维持生计还是比较困难,特别在城市生活的人群,生活成本更加高。因此,建议建立失独家庭扶助金的动态调整机制,要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合理确定调整比例,逐步提高失独家庭的扶助标准。对逾期申请“特别扶助金”的失独家庭,扶助金可以考虑给予适当补助。

  合资合力,协作帮扶。在吃、穿、住、医、葬等五个方面,各涉及部门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形成联动机制,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关政策倾斜,给予有效保障。

  民政部门可以将贫困失独家庭纳入城乡低保范围享受低保政策,对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独者,可以按照就地就近和自愿原则,集中安置在敬老院生活;医保部门对失独人员在医疗保障政策上给予倾斜,避免出现有病难医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医疗卫生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健康检查和心理辅导,设立家庭责任医生,建立健康档案,并将目前已设立的绿色通道卡真正落到实处,让失独家庭享受更好、更方便的医疗服务;住建部门可以优先安排贫困失独家庭入住廉租房等。

  社会关爱,人情感化。在已有社群的基础上,根据“失独者”的实际特点与客观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培育一批致力于“失独家庭”服务的社会组织。

  可培育、孵化和发展一批条件成熟的组织进行合法登记注册或采取备案制等形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失独”社会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实现对“失独家庭”的心理疏导与生活援助等全方位服务。发挥共青团、工商联、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计生协会等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活动,动员各界群众为他们提供紧急救助、家政保洁、精神慰藉等服务,积极组织失独老人参加社会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冲淡他们的记忆伤痛,让这个悲伤的群体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标签: 家庭;云山街道;群体;家庭现状;调研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