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几代人的“宣杭精神”值得传承
2021-01-15 14:56:48
来源: 浙江在线-德清新闻网 记者 徐超超 摄影 白羽

20210115e01e85b9489ac9bd3815b3fe3644cfd5_origin.jpg

  浙江在线-德清新闻网1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超超 文 白羽 图)自左往右,滕法强、王夏文、冯惠敏、陈海平,上柏镇站最后一批工作人员合照留念。

  日前,根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统一安排,2020年12月10日18:00起,宣杭老线行宫塘站至仓前站停运;2020年12月31日18:00起,宣杭老线德清西站至仓前站停运。这意味着运行了近50年的宣杭老线走进了历史。

  顾名思义,有老线就有新线。2005年,宣杭线复线改造完成,人们开始以宣杭老线的称呼指代原先的宣杭线。如果用广义和狭义来区分,这是广义上的宣杭老线,本文所指的宣杭老线是狭义上的概念。

  狭义上,宣杭老线的起讫站为德清西站到杭州北站,全长59.69KM。在这一路段中,共有122组道岔、1条隧道、69座桥梁等设备。沿途曾设有上柏镇、石濑、洪桐、仓前、三墩、勾庄和行宫塘等站。具体涉及德清辖内,路段全长9.193KM,道岔7组和上柏镇站。

2021011555c5083b30c59925295ac74c33b1b579.jpg

  站长(冯惠敏)接到上柏镇站最后的工作安排电话

  宣杭老线的历史发展

  弄清宣杭老线的过去,要从宣杭线说起。

  原上海铁路局武康工务段退休职工陈慈林好记录、善写作,写有一篇有关宣杭线的文章。翻阅这篇文章,宣杭线的发展历程清晰明了。

  1958年,经国务院协调,安徽省同意浙江省“越界”,在安徽省广德县的牛头山附近开办长(兴)广(德)煤矿。当时的煤炭经铁路运到长兴后,还要用内河小轮船转运到全省各地。浙江省为提高煤炭运输能力,解决浙北山区所产竹木、粮食外运和生产资料调运,请求铁道部投资修建宁杭铁路。

  1959年2月,铁道部决定先修建浙江境内的长兴至杭州段铁路。1960年初,全线施工铺开,数万民工按团、营、连、排建制分段进行路基土石方施工;隧道、桥梁和涵洞等重要设施由铁道兵负责施工。

  工程尚未过半,1961年8月,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工程突然停工,而且一停就是近10年。1969年底,浙江省开展夺煤大会战,由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成立长湖铁路工程指挥部,将铁路从长兴铺轨到湖州,1970年7月1日通车。1970年9月25日,省革委会以加强备战的理由,报请中央批准,由中央和浙江省共同投资恢复修建杭湖段。1972年2月1日,由长湖段和杭湖段连接而成的杭长线正式通车运营。

2021011530d88589a749e4c5d542f242ad710380.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铁道部实施“中取华东”战略,开始改造、修建从宣州至杭州的华东二通道,杭长线长兴至杭州段成为二通道组成部分。1994年6月30日,宣(州)长(兴)段通车,与杭长段组成宣杭线。

  经过几代人近50年的艰辛奋斗,杭长线从煤矿铁路、地方铁路、支线铁路,最后成为国家一级干线。

  在宣杭线的发展历程中,1972年2月1日,杭长线的通车对德清影响最大。就是在这一年,上柏镇站运营,南来北往的火车开始途经德清。

20210115b6414a72f637a87630aeb7d67bbb47d1.jpg

  从上柏镇站看老线兴衰

  从上柏镇站看宣杭老线的兴衰具有一定代表性。

  曾经的上柏镇站很“闹”。今年63岁的赵国春是上柏镇站原副站长。他回忆,辉煌时期的一天一夜里,能有70多辆火车经过上柏镇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货运列车。“客运虽然不多,但逢年过节,每天也能有上百号人来这里上下车。”

  今年73岁的郭金生是上柏镇站退休职工。他说,一开始上柏镇站只有四趟客运列车,分别是561、562、563、564号列车,两趟往杭州方向,两趟往湖州方向。虽然车次少,但从上柏镇站前往杭州是上柏人的首选。“那时候从上柏到杭州还可以走公路,但长运车和公交车车次也少,而且挤满了人。”

  铁路一通,黄金万两。对上柏人而言,铁路就是一条财路。

202101158b956fe4c16890042c459fcf3508b541.jpg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人通过铁路将带叶的竹子运到外地销售。”赵国春停顿了一下,“少说也有几十亩吧。”每当买卖毛竹的时节,上柏镇站附近的农地囤满竹子,一眼望不到边。为此,专门开设了一趟专列。“装运时,人们热火朝天,用肩扛,用绳拉,不断向火车上搬运。10节车皮的列车,总能塞得满满当当。”

  依靠铁路,农民转型小商小贩蔚然成风。那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少上柏人为了生计,开始坐火车将当地的山货和鱼运到杭州艮山门贩卖。还有人把笋卖到了上海,把鱼卖到了北方。等带去的货物卖完,他们就在当地批发一些蔬菜带回来出售。“那时候车站前的路,都是挑担子的上柏人。为此,列车专门腾出一节车厢,方便他们摆放货物。”

  “现在住在上柏街上的人,很多就是靠着这种途径发家致富。”郭金生说,“有一位上柏人,就是靠这养大了三个孩子。”

  事物兴衰是有时代性的。进入21世纪,发展日新月异。2005年,宣杭线复线改造完成,客运火车取道新线,上柏镇站不再承担客运职能,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货运列车经过站点。从此,上柏镇站变得冷清。

  时间回到现在。深冬时节,探访上柏镇站。站后是一个小斜坡,四周是成片的水杉树。落叶铺满小路,沿坡而上,过一道铁门,有两间一层矮房,其中一间顶上立有“上柏镇站”几个斑驳的金色字体。

  站里现有4名工作人员。47岁的助理值班员滕法强是目前站里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他说,过几天,等设备和物品搬离之后,上柏镇站就会彻底关闭。“不过这段老铁路,可能会作为运输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的一条‘临时便道’,为杭州西站建设作最后的贡献。”

  “这里陈旧、狭窄,但不知道为何,我很喜欢这里。”滕法强说。

  透过值班室的窗户,泛黄的铁轨静静卧在地面,一只流浪的野猫穿越而过。

  铁路老线的拆除,新线的建成,是铁路更迭发展的历程之一。曾经宣杭老线的建成,是为了满足当时客货运行的需要。如今,随着杭州西站和湖杭高铁的建设,宣杭老线承担的使命变得微不足道,拆除也在情理之中。

202101155c06ae061f9af7992e04b214a1324ce1.jpg

  昔日辉煌时刻的影像资料(吴文贤 摄)

  “宣杭精神”值得传承

  宣杭老线虽然成为了历史,但第一代宣杭人身上的“宣杭精神”值得一直传承。

  在铁路一线,有车务、电务和工务三个工种,其中属工务工人最辛苦。车务工人主要负责车站运营,电务工人主要负责信号指挥,工务工人主要负责线路维护。

  “归结起来,我们那一代宣杭人有三种精神。一是不怕苦,二是不甘落后,三是甘于奉献。”今年70岁的梁燕,曾是武康工务段团总支副书记。

  1972年,杭长线通车,21岁的梁燕从宁波工务段调至武康工务段。“刚来那会,真是一穷二白啊。”梁燕回忆,连个睡觉的木板床都没有,大伙都是在地上铺些稻草,再盖个席子倒头就睡。

  当时,由于杭长线是一条战备铁路,梁燕和同事工作的车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寄封信要走六七里路。吃的食物,主要是向周边农户采购的时令性蔬菜,菜式单调。而看病主要靠一星期来一次的巡诊医生,除非有急病大病,才会请假外出看病。

  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情况也是一样。作为工务工人,梁燕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外出开展线路养护。“当时不像现在机械化程度高,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都是一帮人拿着一堆工具,靠两条腿走。”梁燕说,夏天烈日当空,冬天冷风刺骨,一天往往得走六七公里。

  勤奋好学,不甘人后,是第一代宣杭人身上的另一个品质。1984年12月,浙江省首次举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后,梁燕所在的车间掀起了自学风潮。时年34岁的赵永亭就是其中一位。有一次,赵永亭和几个朋友赶去杭州江干区党校听辅导课。等到了门口,门卫以不是江干区人为由,拒绝他们入内听课。几番交涉,仍然未果。赵永亭就对门卫说,我赶了100多里路过来,不是来看电影,不是来听音乐会,而是来听课。也许是感受到赵永亭诚恳的求学态度,门卫接受了他的提议。之后的4年里,赵永亭刻苦学习,顺利完成了自学课程。

  事实上,当时在武康工务段工作的职工,很多都是调过来的外地职工。正值青壮年的他们,因为工作关系,和父母、妻子、孩子分居两地。“那时通讯不便,只有放假时候回家探亲才能见上一面,算下来,一年也聚不了多少时间。”梁燕说,可贵的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都只想着把本职工作干得更好,把个人价值发挥得更好。

  时至今日,第一代宣杭人的脚步不再矫健,鬓角生满白发。但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宣杭精神”,历久弥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标签:
编辑:谈佳轶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乐生活  正文

德清:几代人的“宣杭精神”值得传承
2021-01-15 14:56:48 来源: 浙江在线-德清新闻网 记者 徐超超 摄影 白羽

20210115e01e85b9489ac9bd3815b3fe3644cfd5_origin.jpg

  浙江在线-德清新闻网1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超超 文 白羽 图)自左往右,滕法强、王夏文、冯惠敏、陈海平,上柏镇站最后一批工作人员合照留念。

  日前,根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统一安排,2020年12月10日18:00起,宣杭老线行宫塘站至仓前站停运;2020年12月31日18:00起,宣杭老线德清西站至仓前站停运。这意味着运行了近50年的宣杭老线走进了历史。

  顾名思义,有老线就有新线。2005年,宣杭线复线改造完成,人们开始以宣杭老线的称呼指代原先的宣杭线。如果用广义和狭义来区分,这是广义上的宣杭老线,本文所指的宣杭老线是狭义上的概念。

  狭义上,宣杭老线的起讫站为德清西站到杭州北站,全长59.69KM。在这一路段中,共有122组道岔、1条隧道、69座桥梁等设备。沿途曾设有上柏镇、石濑、洪桐、仓前、三墩、勾庄和行宫塘等站。具体涉及德清辖内,路段全长9.193KM,道岔7组和上柏镇站。

2021011555c5083b30c59925295ac74c33b1b579.jpg

  站长(冯惠敏)接到上柏镇站最后的工作安排电话

  宣杭老线的历史发展

  弄清宣杭老线的过去,要从宣杭线说起。

  原上海铁路局武康工务段退休职工陈慈林好记录、善写作,写有一篇有关宣杭线的文章。翻阅这篇文章,宣杭线的发展历程清晰明了。

  1958年,经国务院协调,安徽省同意浙江省“越界”,在安徽省广德县的牛头山附近开办长(兴)广(德)煤矿。当时的煤炭经铁路运到长兴后,还要用内河小轮船转运到全省各地。浙江省为提高煤炭运输能力,解决浙北山区所产竹木、粮食外运和生产资料调运,请求铁道部投资修建宁杭铁路。

  1959年2月,铁道部决定先修建浙江境内的长兴至杭州段铁路。1960年初,全线施工铺开,数万民工按团、营、连、排建制分段进行路基土石方施工;隧道、桥梁和涵洞等重要设施由铁道兵负责施工。

  工程尚未过半,1961年8月,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工程突然停工,而且一停就是近10年。1969年底,浙江省开展夺煤大会战,由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成立长湖铁路工程指挥部,将铁路从长兴铺轨到湖州,1970年7月1日通车。1970年9月25日,省革委会以加强备战的理由,报请中央批准,由中央和浙江省共同投资恢复修建杭湖段。1972年2月1日,由长湖段和杭湖段连接而成的杭长线正式通车运营。

2021011530d88589a749e4c5d542f242ad710380.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铁道部实施“中取华东”战略,开始改造、修建从宣州至杭州的华东二通道,杭长线长兴至杭州段成为二通道组成部分。1994年6月30日,宣(州)长(兴)段通车,与杭长段组成宣杭线。

  经过几代人近50年的艰辛奋斗,杭长线从煤矿铁路、地方铁路、支线铁路,最后成为国家一级干线。

  在宣杭线的发展历程中,1972年2月1日,杭长线的通车对德清影响最大。就是在这一年,上柏镇站运营,南来北往的火车开始途经德清。

20210115b6414a72f637a87630aeb7d67bbb47d1.jpg

  从上柏镇站看老线兴衰

  从上柏镇站看宣杭老线的兴衰具有一定代表性。

  曾经的上柏镇站很“闹”。今年63岁的赵国春是上柏镇站原副站长。他回忆,辉煌时期的一天一夜里,能有70多辆火车经过上柏镇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货运列车。“客运虽然不多,但逢年过节,每天也能有上百号人来这里上下车。”

  今年73岁的郭金生是上柏镇站退休职工。他说,一开始上柏镇站只有四趟客运列车,分别是561、562、563、564号列车,两趟往杭州方向,两趟往湖州方向。虽然车次少,但从上柏镇站前往杭州是上柏人的首选。“那时候从上柏到杭州还可以走公路,但长运车和公交车车次也少,而且挤满了人。”

  铁路一通,黄金万两。对上柏人而言,铁路就是一条财路。

202101158b956fe4c16890042c459fcf3508b541.jpg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人通过铁路将带叶的竹子运到外地销售。”赵国春停顿了一下,“少说也有几十亩吧。”每当买卖毛竹的时节,上柏镇站附近的农地囤满竹子,一眼望不到边。为此,专门开设了一趟专列。“装运时,人们热火朝天,用肩扛,用绳拉,不断向火车上搬运。10节车皮的列车,总能塞得满满当当。”

  依靠铁路,农民转型小商小贩蔚然成风。那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少上柏人为了生计,开始坐火车将当地的山货和鱼运到杭州艮山门贩卖。还有人把笋卖到了上海,把鱼卖到了北方。等带去的货物卖完,他们就在当地批发一些蔬菜带回来出售。“那时候车站前的路,都是挑担子的上柏人。为此,列车专门腾出一节车厢,方便他们摆放货物。”

  “现在住在上柏街上的人,很多就是靠着这种途径发家致富。”郭金生说,“有一位上柏人,就是靠这养大了三个孩子。”

  事物兴衰是有时代性的。进入21世纪,发展日新月异。2005年,宣杭线复线改造完成,客运火车取道新线,上柏镇站不再承担客运职能,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货运列车经过站点。从此,上柏镇站变得冷清。

  时间回到现在。深冬时节,探访上柏镇站。站后是一个小斜坡,四周是成片的水杉树。落叶铺满小路,沿坡而上,过一道铁门,有两间一层矮房,其中一间顶上立有“上柏镇站”几个斑驳的金色字体。

  站里现有4名工作人员。47岁的助理值班员滕法强是目前站里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他说,过几天,等设备和物品搬离之后,上柏镇站就会彻底关闭。“不过这段老铁路,可能会作为运输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的一条‘临时便道’,为杭州西站建设作最后的贡献。”

  “这里陈旧、狭窄,但不知道为何,我很喜欢这里。”滕法强说。

  透过值班室的窗户,泛黄的铁轨静静卧在地面,一只流浪的野猫穿越而过。

  铁路老线的拆除,新线的建成,是铁路更迭发展的历程之一。曾经宣杭老线的建成,是为了满足当时客货运行的需要。如今,随着杭州西站和湖杭高铁的建设,宣杭老线承担的使命变得微不足道,拆除也在情理之中。

202101155c06ae061f9af7992e04b214a1324ce1.jpg

  昔日辉煌时刻的影像资料(吴文贤 摄)

  “宣杭精神”值得传承

  宣杭老线虽然成为了历史,但第一代宣杭人身上的“宣杭精神”值得一直传承。

  在铁路一线,有车务、电务和工务三个工种,其中属工务工人最辛苦。车务工人主要负责车站运营,电务工人主要负责信号指挥,工务工人主要负责线路维护。

  “归结起来,我们那一代宣杭人有三种精神。一是不怕苦,二是不甘落后,三是甘于奉献。”今年70岁的梁燕,曾是武康工务段团总支副书记。

  1972年,杭长线通车,21岁的梁燕从宁波工务段调至武康工务段。“刚来那会,真是一穷二白啊。”梁燕回忆,连个睡觉的木板床都没有,大伙都是在地上铺些稻草,再盖个席子倒头就睡。

  当时,由于杭长线是一条战备铁路,梁燕和同事工作的车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寄封信要走六七里路。吃的食物,主要是向周边农户采购的时令性蔬菜,菜式单调。而看病主要靠一星期来一次的巡诊医生,除非有急病大病,才会请假外出看病。

  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情况也是一样。作为工务工人,梁燕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外出开展线路养护。“当时不像现在机械化程度高,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都是一帮人拿着一堆工具,靠两条腿走。”梁燕说,夏天烈日当空,冬天冷风刺骨,一天往往得走六七公里。

  勤奋好学,不甘人后,是第一代宣杭人身上的另一个品质。1984年12月,浙江省首次举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后,梁燕所在的车间掀起了自学风潮。时年34岁的赵永亭就是其中一位。有一次,赵永亭和几个朋友赶去杭州江干区党校听辅导课。等到了门口,门卫以不是江干区人为由,拒绝他们入内听课。几番交涉,仍然未果。赵永亭就对门卫说,我赶了100多里路过来,不是来看电影,不是来听音乐会,而是来听课。也许是感受到赵永亭诚恳的求学态度,门卫接受了他的提议。之后的4年里,赵永亭刻苦学习,顺利完成了自学课程。

  事实上,当时在武康工务段工作的职工,很多都是调过来的外地职工。正值青壮年的他们,因为工作关系,和父母、妻子、孩子分居两地。“那时通讯不便,只有放假时候回家探亲才能见上一面,算下来,一年也聚不了多少时间。”梁燕说,可贵的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都只想着把本职工作干得更好,把个人价值发挥得更好。

  时至今日,第一代宣杭人的脚步不再矫健,鬓角生满白发。但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宣杭精神”,历久弥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标签:
编辑: 谈佳轶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