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日讯(通讯员 林昭宇 记者 陈丽丹)在新学期开学之际,9月1日上午,省档案馆联合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区教育局开展“档案馆里的开学第一课”——“档案里的伟大抗战精神”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活动。活动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将档案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研学、跨学段课堂、多场景实践、线上线下互动等形式,彰显抗战档案育人功能,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大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堂兼具历史厚度与精神温度的“开学第一课”。
当天上午9点,来自浙江大学、西湖高级中学、紫金港中学、政苑小学的学生代表,在省档案馆拉开了西湖区开学第一课“档案里的伟大抗战精神”活动帷幕。首先开始的是档案展沉浸式研学。同学们在档案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浙江档案展”。一份份珍贵档案成为叩响历史记忆的“钥匙”。大家驻足于泛黄的档案文献、珍贵的照片和实物展品、详实的统计表格前,从日军细菌战的罪证档案到浙江军民的抗战手稿,从钱塘江大桥的建桥与炸桥记录到浙大西迁的校史资料,从林勃烈士遗书到“大鱼山岛海战”场景,同学们直观感受浙江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浙江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随后,30名大中小学生齐聚一堂同上主题档案思政课。课程围绕抗战主题,以“叩响抗战记忆-探寻抗战足迹-传承抗战精神”为主线,采取项目化研学、情景剧展演、互动问答等形式。课程伊始,同学们以档案引路,重回东京审判现场,通过数据表格、幸存者口述视频、细菌战照片等档案素材,系统揭露日军在浙江的侵略罪行。接着,同学们分组展读历史长卷,探寻抗战足迹。小学组以“茅以升炸毁钱塘江大桥”为故事核心,结合实地探访照片与手绘“点赞卡”,生动诠释“建桥炸桥皆为爱国”的赤子情怀;初中组以“大鱼山岛海战”为主题,结合展厅雕塑、沉浸式场景模拟与老兵采访音频,还原“海上狼牙山”之战中战士们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高中组则围绕“杜立特行动”中的浙江军民救助故事,通过跨学段问答,展现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担当与牺牲;大学组通过“云游浙大校史馆”视频,讲述竺可桢校长率领师生“弦歌不辍”的西迁历程,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张教授还现场解答学生疑问,深入解读“求是精神”背后的教育救国初心。课堂上,同学们还分享了各自印象最深的档案:周恩来“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的题词、记录抗战胜利的《三北捷报》、浙江省立处州中学学生叶秉耿的从军请愿书……一字一句、一图一文间,抗战精神的内涵愈发清晰。同学们表示,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省教研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邬冬星老师对课程进行点评,高度肯定“档案馆里的开学第一课”活动的创新实践,认为其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有效推动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了大思政课的育人共同体,实现了思政课“走心、明理、践行”的教育效果,让伟大抗战精神在跨学段传承中落地生根。
同一时间,“思接千载,智启未来”——余杭区2025学年“开学第一课”,以录播形式通过“看余杭”APP、“天天看余杭”微信公众号同步播送。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打造“古代文明→近代抗争→现代创新”的时空叙事线。同学们走进省档案馆,以抗战史实为切入点,穿越时光,回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了解浙江军民在抗战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感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魂,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本次活动是省档案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与教育部门和学校合作的创新实践,旨在让档案更好赋能思政教育,让“开学第一课”更有意义、更有意思也更有力量。省档案馆职能处室工作人员、省教育厅教研室部分教研员、浙江大学有关教授,西湖区教育局有关领导及科室负责人、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代表、区中小学思政教研组长以及学生代表等130余人在省档案馆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