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看浙里

500多年过去,刘伯温为我们打开了怎样的想象空间

2025-07-10 16:42:50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汪子芳 尤建明 通讯员 朱宁 包永强 编辑:龚晓

  7月9日(农历六月十五),雄浑的钟鼓乐声响起,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刘基庙里热闹而庄重,素来清幽的伯温故里迎来一年一度的太公祭秋祭。

  农历六月十五是文成先贤刘基的诞辰,刘氏宗族与地方民众齐聚庙堂以慰先人。除盛大的祭祀之外,7月5日至13日,首届伯温非遗大集也在刘伯温的故乡热闹开市。

  文成太公祭秋祭现场 记者 金鹏 共享联盟·文成 朱伟 摄

  在南田镇伯温道集区域内,一众身着汉服的摊主们敲响金锣,热情迎客。古色古香的摊位沿街巷错落排开,车水马龙间,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回明朝市井繁华。

  光阴流逝,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何对刘伯温念念不忘? 沿袭数百年的太公祭带来哪些变化?伯温非遗大集,又为文成打开了怎样的想象空间?

  传承文脉,伯温文化源远流长

  小城文成,它的名字来自数百年前的先贤刘伯温的谥号。

  “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岁月更迭,刘伯温从一位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从明代开始延续至今的太公祭,历经500多年的时光洗礼,早已成为文成当地象征血脉相连、情感共通、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太公祭逐渐走向世界,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今年78岁的刘一侠是太公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1990年便参与太公祭的他,对太公祭的保护传承工作感受尤为深刻。

  文成太公祭秋祭现场 共享联盟·文成 朱伟 摄

  刘一侠的徒弟里,囊括了省市县各级太公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秋祭的人群中,16岁的高一学子刘昊是最年轻的赞礼生,而他也是刘一侠的孙子。祭祀时,他负责桌案上香、酒等仪式,更多像刘昊一样的年轻人加入,必然会为太公祭的传承注入生机。

  “太公祭历史悠久、保存完整、规格颇高,做好太公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至关重要,我们也非常注重伯温文化的传承和挖掘,通过传习梯队培养更多传承人。”刘一侠强调。

  每逢祭典,全国各地的刘氏宗亲及旅居海外的刘氏后裔都会积极参加。在赞礼生的队伍里,还有从意大利回国不久的华侨刘际高。“作为土生土长的南田人,我们从小就听着太公的故事长大,不管走多远,我们的骨血里流淌着太公的印记,也总能在故乡找到我们的文化根脉。”在意大利闯荡半生,61岁的刘际高说起刘伯温和太公祭,眼里满是骄傲。在他看来,祭拜刘伯温是一场文化之旅,更是一场寻根之旅。从这片土地出发的人,总能在熟悉的场景中找到自己的根脉。

  崇敬太公,一代人有一代人接力纪念的方式。在今年的秋祭典礼上,筹备已久的伯温文化发展基会正式揭牌成立。“这一基金会旨在系统性地保护、研究和传播伯温文化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伯温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基金会发起人之一刘小标介绍,基金会重点关注伯温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传播、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以及教育公益事业。

  文成太公祭秋祭现场 记者 金鹏 共享联盟·文成 朱伟 摄

  当地年轻一代如果考上重点大学,基金会将为学子们颁发奖学金,以褒奖学子奋进、传承伯温后裔崇文尚学之风。“我们也希望借太公祭的契机,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伯温文化,续写南田山文脉传承与人才培育的新篇。”刘小标介绍。

  从飞云江到百丈漈再到铜铃山之巅,随处可见文成对先贤的崇敬与传承。走进文成南田镇武阳书院,百亩荷花娉婷绽放,似乎见证着伯温故里的万象更新。

  从伯温后人世代守护的祖先故居,到如今的问道刘基馆、刘伯温文化园,一个个沉淀着历史故事的文旅地标陆续开放。人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探寻伯温文化的痕迹,感受明他独特的生活哲学,并将其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问道文成,伯温文化迭代更新

  文成不仅是刘基出生、成长和出发的地方,也是他直到生命最后依旧全心向往的福地。

  “延续500多年的文成太公祭保存完整,可以让大家重新看到明代品官的祭祀礼仪,有着非常了不起的价值。”在温州大学民俗学研究生导师林亦修看来,刘基的学术、思想、功业对后人有着巨大影响,太公祭也激发后人的尊崇和学习。

  时值盛夏,可为何这一季的太公祭被称为秋祭?文成县文广旅体局非遗中心主任郑文清解释,古人祭祀一般是春夏秋冬四祭,每一祭在每个季度的第二个月(仲月),后来演变为春秋二祭。刘伯温生日在秋祭前后,后人便把诞辰日这天定为秋祭。

  文成太公祭秋祭现场 共享联盟·文成 朱伟 摄

  作为活态存续的家祭样本,太公祭被列入人类非遗、传承数百年,有力保留了祖辈记忆,同时激励着当代人。“我们将以太公祭为核心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深耕刘伯温这一文化IP。”郑文清介绍,今年,文成还推出传统文化教育实景堂,在祭祀现场开辟一块观礼区,供游客沉浸式体验祭祀仪节。

  南山夜肆 文成县委宣传部 供图

  问道文成,不只是太公祭,当地还连续多年举办伯温文化节、伯温文化学术研讨会、伯温文化遗产高峰论坛等活动。9日下午,一场专业交流会在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文成学院召开,近20位专家学者齐聚“天下第六福地”南田,共同探讨伯温文化非遗资源在新时代的价值。会上,文成发布了新出版的《刘伯温传说》作品集。

  与此同时,伯温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也在民间薪火相传,代代接力。88岁的刘守群曾编写《刘伯温史话》《三不朽伟人刘伯温》等书籍,他的女儿刘秋芬出资30多万元,将南田镇的刘伯温图书馆修葺一新。

  继百丈漈武侠大会之后,文成正深度挖掘伯温文化,塑造文旅新品牌——伯温非遗大集,以此融合刘伯温故里5A景区资源,展现山水奇观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

  伯温故里共享联盟·温州 王健 摄

  在刘基庙开设的伯温道集上,温州非遗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胡植柱的摊位前,只见他专注地雕琢手中石材。随着刻刀游走,一幅以“福地南田”为蓝本的冰梅石雕灵动呈现。“有不少海外亲友趁着暑期回来探亲,这次伯温非遗大集正好能让他们感受家乡文化,这份传承才算接上了力。”曾旅居意大利7年的胡植柱,对伯温文化传承感触颇深。

  受访者供图

  夜色朦胧,在问道刘基馆南山夜肆的舞台上,一场沉浸式的音舞诗画《伯温出山》正精彩上演,台下近百位观众听得入神,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在传奇故事里领略这位历史名臣的风采。

  古为今用,伯温文化点燃消费热潮

  “这次的伯温非遗大集可以说是‘土到底、活起来’,有民间杂耍、地摊和地方特色小吃,也邀请了灵动的国家级非遗舞龙、英歌舞、鱼灯阵等互动巡游,也有药发木偶、迷你廊桥搭建等非遗文创互动体验。”南田镇宣传委员赵萱萱介绍,本次活动的初衷,是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公祭”为核心,突破非遗项目静态展示局限,全方位活化伯温文化传承,让大家对非遗的体验更加生动立体、可触可感。

  文成伯温非遗大集现场 共享联盟·文成 夏晓强 摄

  每一项技艺都连着一段历史脉络,每一口滋味都藏着一份乡愁。“除了热闹,更多是家乡的亲切感。”从小在意大利读书的华侨周宣余,此次趁着假期回到文成,便赶上了这场热闹的盛会。

  “万里封侯,八珍鼎食,何如故乡。”刘伯温曾在《沁园春·和郑德章》一诗中如此写道。来到伯温故里,不容错过的便是伯温福宴。刘氏后人根据刘伯温的《多能鄙事》和民间流传,选取具有纪念意义的菜肴,结合南田本地特产,形成伯温福宴。

  走进伯温故里附近的东方红农家乐,墙面上绘着《刘基问道》图,悬于屋顶的绢布上写着伯温的文章,令人仿佛回到明朝。“游客早早定了四五十桌福宴。”49岁的老板吴秀芳正带着厨师们准备伯温福宴。

  在太公祭活动期间,伯温福宴供不应求。秋祭期间,南田镇准备了520多桌福宴以饷客人。此外,刘基贡茶、伯温家酒、伯温烧饼等等都让人向往。“伯温烧饼是伯温福宴中最重要的主食,也是文成的特色小吃和伴手礼。”吴秀芳介绍,随着伯温烧饼的名气越来越响,现在很多客人都会提前订购。

  在热闹的秋祭期间,当地民宿也是一房难求。“每年的太公祭,几乎所有民宿都供不应求。”文成县南田镇一家民宿主理人刘瑞臻说。刘瑞臻也是今年秋祭的一名赞礼生,连日来,他都忙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宗亲和客人。

  文成首届伯温非遗大集 共享联盟·文成 夏晓强 摄

  这几天,将非遗、民俗文化与市集相结合,伯温非遗大集持续圈粉年轻人。现场有不少精心设计的年轻化活动,如猫猫庙求签、桌游区,以新体验、新鲜感吸引年轻游客。特别是当地融入伯温文化打造明代场景,创新非遗表现形式,吸引游客沉浸其中,仿佛“刷”一个明朝副本,感受别样的伯温文化魅力。

  “我们继承发扬伯温文化实践思维,立足文成山、水、侨资源优势,统筹推进‘五山联动’‘五水共富’‘五侨聚力’,依托太公祭、刘伯温传说等非遗资源,积极打造‘伯温非遗大集’等文旅IP,建设更具山区特色的伯温山水智造发展轴,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县域特点、文成特色的共同富裕建设新路子。”在研讨会上,文成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

  从庄重肃穆的太公祭到市井烟火的伯温非遗大集,文成正以伯温文化激活古老山城,点燃山水之间的诗与远方。


编辑:龚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