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看浙里

文化溯源丨铁轨上的文明:金华铁路的百年交响与时代强音

2025-07-10 16:42:57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史春波 吴思娴 编辑:龚晓

  放眼浙中大地,金华,铁轨如同大地的琴弦。这片被山水眷顾、人文浸润的土地,正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而在这传奇篇章里,铁路,无疑是一条贯穿始终、熠熠生辉的脉络。

  从百年前浙赣线的艰难铺就,让浙江与祖国腹地紧密相连;到新时代中欧班列的风驰电掣,推动浙江迈向世界舞台;从浙赣线的铿锵古韵到中欧班列的时代新声,奏响着一部跨越世纪的文明史诗。

  铁路的每一次变迁,不仅是交通方式的革新,不仅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崛起,更是浙江交通人文化精神的生动映照,是不甘落后、勇于创新、敢闯敢拼文化基因的激昂奏响。

  金华城市风貌

  叩响中国之门的钢铁脊梁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初,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困境,交通的滞后严重束缚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浙江,作为沿海重要省份,对一条贯穿东西的铁路干线充满了渴望。

  1929年,杭江铁路(浙赣线前身)破土动工,这是浙江人民自主修建的伟大工程,没有中央财政拨款,全靠省府自行筹款、百姓群策群力。

  历经数年艰辛,1933年,杭江铁路延伸至江西玉山,12月28日,通车典礼在金华火车站盛大举行,汽笛声刺破江南的烟雨迷蒙。

  金华,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自此成为浙赣线上的关键节点。

  金华铁路文化馆

  彼时的金华,尚是浙中盆地的一座商贸重镇,青石板路上的挑夫与江边的货船仍是主要运输方式。

  而浙赣线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早期的浙赣线,犹如一条纤细却坚韧的丝线,将浙江的经济与外界缓缓勾连。沿线的茶叶、桐油、猪鬃、蚕丝等土特产,通过这条铁路运往全国各地;而来自香港、上海等地的工业器材、油料、食盐、日用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入浙江。它不仅是物资流通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信息传递的桥梁,让浙江不再是偏居一隅的孤岛,融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循环。

  1937年,随着钱塘江大桥的建成,浙赣线全线贯通。抗战期间,这条钢铁动脉成为战略物资运输的生命线。1949年,金华站16天内开行342列军运列车,将2.2万吨物资送往解放前线,用铁轨上的轰鸣为新中国的诞生奏响序曲。

  金华铁路文化馆

  新中国成立后,浙赣线经历了多次改造升级。1995年复线开通,金华西站启用,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后来,随着电气化改造完成,金华又正式融入全国高铁网络。

  浙赣线如同催化剂,激活了金华的经济基因。沿线的义乌、兰溪、衢州等地,因铁路而兴起了纺织、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金华站周边,商贾云集,货栈林立,"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谚语广为流传。

  1980年代,义乌依托浙赣线义乌站,在铁路货场旁建起小商品市场,开启了"世界超市"的传奇征程。如今的义乌西站,已成为"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始发站,日均吞吐货物超千吨,昔日的铁路小站蜕变为国际物流枢纽。

  铁路不仅带来了物资流通,更重塑了城市格局。金华老火车站片区,从货运枢纽转型为文创园区,铁轨、月台、蒸汽机车成为工业遗产的见证;新建成的金华南站,以"八婺山水"为设计理念,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铁轨两侧,高楼林立,商圈繁荣,金华从"水旱码头"蝶变为现代化都市区。

  在漫长岁月里,浙赣线如同一位忠实的伙伴,陪伴浙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它不仅改变了浙江的交通格局,更塑造了浙江的经济形态,让浙江在与全国的紧密连接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金华铁路文化馆

  驶向世界的钢铁驼队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浙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敏锐捕捉到新的机遇。

  经新疆请输入图片描述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最终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这列满载着浙江制造的班列,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向西,横跨亚欧大陆,将浙江的优质产品运往欧洲各国,也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这列穿越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不仅续写着丝绸之路的辉煌,更让浙江从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宣告浙江踏上了通往世界的新征程。

  华东国际联运港

  “义新欧”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线路从无到有、运力从弱到强,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实现8个口岸出入境,运营线路达26条,直达境外100多个站点,联通亚欧大陆50多个国家和160多座城市。

  从最初满载的日用百货、小商品逐渐扩展到机械设备、汽车配件、大宗原材料等,超10万种商品源源不断销往全球各地。“义新欧”中欧班列出口货源结构从义乌本地货扩展到全国各地,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品占比越来越高。

  十余年来,“义新欧”中欧班列跨越万里,连接东西,不单讲述着贸易相通、文明交融的故事,更彰显出“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美好憧憬。

  华东国际联运港

  精神图谱:镌刻在铁轨上的文化基因

  从浙赣线的艰辛筑路到中欧班列的全球驰骋,金华铁路的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浙江交通人的智慧与汗水,都深深烙刻着浙江交通人的精神印记。这种精神,是"敢为人先"的勇气,是"锲而不舍"的执着,更是"开放包容"的胸怀。

  浙江交通人有着不甘落后的进取之心。在浙赣线建设初期,面对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施工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等待,而是积极自筹资金,四处招揽人才,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荆棘中踏出一条希望之路。

  改革开放后,当看到国内其他地区铁路事业飞速发展时,浙江交通人奋起直追,大力推进浙赣线复线建设、站场改造升级,不断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只为让浙江在全国交通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在中欧班列发展领域,同样如此,浙江交通人敏锐洞察国际物流新趋势,率先开行中欧班列,并不断优化线路、拓展业务,使金华中欧班列在全国众多班列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

  浙赣线建设

  勇于创新是浙江交通人的鲜明特质。在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他们不断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模式。浙赣线建设时,就大胆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筑路技术和设备,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在中欧班列运营中,积极探索多式联运模式,实现“海、铁、空、公路”无缝衔接,打造高效物流体系。

  敢闯敢拼的精神贯穿浙江交通人奋斗历程。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冒着生命危险保障铁路运输,为抗战和解放战争胜利贡献力量;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大胆开拓新线路、新业务,敢于在未知领域探索前行。他们就像一群无畏的勇士,在铁路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浙江精神的深刻内涵。

  这种文化精神,不仅是浙江交通人独有的品质,更是浙江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宝贵财富。它深深扎根于浙江的历史文化土壤,与浙江人民勤劳勇敢、开放包容的性格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浙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如今,站在站台上,看列车呼啸而过,铁轨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这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钢铁大道,不仅改变了金华的时空坐标,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文明密码:铁路的变迁,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迭代,而是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具象表达。

  当夜幕降临,金华站的灯光次第亮起,如同散落的星辰。这束光,照亮了铁轨延伸的方向,更照亮了浙江人逐梦世界的远方。在这条永不停歇的钢铁之路上,文明的交响将持续奏响,见证着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金华城市风貌


编辑:龚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