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聚民生

在拼多多直播测款,一家女鞋工厂如何创造“新温州模式”?

2025-05-09 18:44:22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记者 鲁佳 编辑: 毕真

  王凯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超大的中国地图。十年间,地图上被他贴了密密麻麻的五角星,每一个五角星,都代表一块他打下的“江山”。

  这张地图背后,藏着一个退伍军人的“电商兵法”——精准、直接、狠劲。2015年,他作为“小白”来到温州,在鞋厂从技术学起,当同行还在为维持线下营生而焦虑时,他率先将温州鞋搬上拼多多。注册店铺第二天,后台“叮咚”一响,卖出了两双鞋子。十年时间,他已发展拥有500多人,年产值达三四亿元规模型工厂。

  这张地图,也见证着温州制鞋业的“隐形实力”。温州作为中国鞋都所在地,这里集聚着上万家大大小小的鞋企。以前大部分鞋企没有自己的设计研发能力,主要依靠代工维持生产。如今,当地鞋企纷纷开辟自研设计,打造品牌。无数像王凯一样的年轻人,将温州品牌通过互联网推向大众。

(图由受访方提供)

  温州皮鞋厂的“变”

  2015年初,王凯和妻子打包所有的家当,带着未知的迷茫到温州投奔大舅哥。那之前,他在北京倒腾过玉石器,也做过木炭生意,但都无法长久。

  钱没赚到,但王凯在亲戚朋友间留下了“敢闯、有头脑”的印象。妻子的哥哥向他抛出橄榄枝:“来我的鞋厂帮忙吧,一年给你开20万元。”

  这个从部队转业没几年的“粗汉子”,对女鞋是一窍不通。他在厂里花了两个月时间,将所有的技术岗轮了一遍,“从最基础的刷胶、覆底做起,又学了前帮机、后帮机的操作,再接触下料等流程。”

  厂里唯一的销售员是大舅哥的妻子,客户通常在微信上提前和她约好,零零散散地上门订货,“今天来两个,要请吃饭,明天来三个,要安排唱歌。订货量小不说,利润全耗在人情上了。”面对传统“坐商”模式的低效,王凯决定求变。

  第一步是引入订货会制度。“跟我哥建议,咱们也学学人家大企业,开订货会吧。”

  厂里的打版师每个季度会打两三百款鞋子,开订货会时,王凯将全国各地的线下客户邀请到温州,在酒店会议厅的地上摊满皮鞋,客户来了当场下单。“根据订单量,我们只做前30款鞋子,订单率不高的鞋子会被淘汰。”

  有仪式感的订货会让代理商的积极性暴增,首场订货会,两天时间成交了4000多万元的订单。过去,大舅哥每年出货量在80万—100万双鞋,王凯来的第一年,“直接干到了400万双”。

  也是这一年,王凯注册了拼多多店铺。“拼多多店铺经营起来不需要太多的手段,简单。”他上传了十几款鞋,定价78.99元。意外的是,第二天就卖了两单,他直接从床上蹦起来回消息。

  网店刚起步的那段时间,王凯最喜欢的声音是拼多多后台的“叮咚”声,这代表有人进店了,在向他咨询问题。“叮咚”声一响,王凯的情绪就高涨起来,很多个晚上,他抱着手机睡觉,一听到声响,就条件反射般地醒来回消息。

  起初日销只有两三单,但他坚持每天优化商品图、报名平台活动。半年后,日销突破两三百单,一双鞋子利润有十元多。

  “坚持了一年,日销冲到了1000多单。”他在厂区角落辟了间小仓库,后来货架塞不下,鞋盒堆到了门外。

  回过头看,他虽然是“小白”入行,但却赶上了好时候。

  在浙江温州在这个民营企业突出的地方,早已形成了以鞋革、服装、电气、汽摩配、泵阀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鞋革方面,自改革开放后,温州就迅速兴起了第一批家庭作坊,在鹿城、瓯海等区域形成“前店后厂”的初级产业链,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灵活的生产机制,占领全国低端鞋业市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奥康、红蜻蜓为首的头部企业带头技术升级,不出十年,温州就拿下了“中国鞋都”的称号。从鹿城区的广化街道到瓯海区的瞿溪街道,从瑞安市的仙降街道到永嘉县瓯北镇,制鞋厂的招牌几乎覆盖了每一条主干道。

  在鹿城双屿,几公里的街道两侧,挤着上千家鞋厂,空气中常年弥漫着皮革鞣制的味道。尽管很多工厂只有一两条生产线,但机器一启动,就是一派繁忙。每天凌晨,货运三轮车的轰鸣声已此起彼伏,工人们将打包好的鞋盒送往物流集散中心。

  2015年前后,伴随着传统批发—零售—消费者模式的失效,温州鞋业经历了一场静默革命。王凯和妻子到温州闯荡的时候,正是温州鞋业从传统制造向电商转型的关键节点。

(图由受访方提供)

  “直播”打造全网爆款

  崭露头角的王凯,第二年就成了工厂的合伙人。到2019年,拼多多店铺后台的“叮咚”声已密集如雨,“一天要卖2000多单”。

  到年底时,别的商家都关店回家停发,他往河北老家发了两挂车货,“想趁着别人都停工的时候弯道超车”。结果回家没几天,就因为特殊原因物流被停了。

  担心货卖不出去,心里着急的王凯在自家院子里架起手机,大年初六开启了多多直播。为了引流,那天他大手一挥,发了一万元的红包。直播间的观众收到弹窗,点击弹窗的红包,就能直接跳转到商家直播间。

  那天,不停发红包的王凯,直播间场观人数达到了170万,涨了30万关注量。只播了两个小时,他从温州拉回来的两挂车鞋,就卖空了,“相当于所有库存都卖光了”。

  年还没过完,家里的亲戚、村里的邻居全都聚在院子里,帮王凯打包发货。而他大年初八一个人飞回温州,在厂里排工。

  王凯性格外向,擅长和人打交道。在直播间,他以老板的身份和粉丝“交朋友”,用真诚的话术介绍产品,甚至会向粉丝透露鞋子的成本价。很多粉丝也只认他这张脸,他一出现,“在线人数就噌噌涨”。

  很多时候,他会一边播着一边嗦泡面,接地气的直播风格也给他冠上了“实在”的标签。

  可以说,直播是他这类人最适合的工具。早在拼多多推出直播功能的时候,王凯就作为最早一批商家入驻。第一年,平台推出直播大赛,规则是只要每个月的业绩,比上个月业绩翻三番,那么当月的广告费就可以全返。最高的时候,王凯冲到了温州第七名,一个月就拿到了37万元的广告费返利。

  擅长思考和总结的他,也将直播利用到了极致。

  传统鞋厂最重要的是打版——设计师埋头画两百个款,客户挑完只剩20%能投产。一款鞋打样成本上千元,十款里砸中一款就算走运。而见识了直播的威力后,王凯思索了很久,“得让市场自己说话”。

  他的测款方式简单粗暴:直播时拎出两双鞋,镜头怼近鞋面。“左边小马丁靴,右边素面单鞋,喜欢左边的扣1,喜欢右边的扣2!” 只见公屏数字翻滚,几分钟后,1的票数碾压2的票数,“就它了!”他当场拍板,“上链接,79.9元成本价,七天后发货!”

  一场直播,经过这样的测款,一轮一轮地淘汰,相当于让观众实时选款。他再将决定上架的鞋子,推荐给批发客户,“50个款里,客户至少会选中30款,中版率提升到了50%多”。

  在拼多多平台,王凯的爆款思路相当清晰:直播间里选中的款式,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天会为一双鞋子直播2小时,“连续播七天,然后参加平台‘万人团’活动”。

  “一旦店里有三四个款上了万人团活动,流量倾斜如开闸放水,并且持续产生订单。

  那店里其他的款式,就不愁销路了。”这种充满战术的打法,让王凯的店铺销量扶摇直上。去年,他的拼多多销售额突破了3000万元。

  利用直播取代传统的经销商测款,更精准洞悉了消费者需求,使中版率翻倍,从而提升鞋厂的经营效率。王凯工厂在拼多多上的探索,也代表了制鞋业的“新温州模式”。

(图由受访方提供)

  温州新质鞋商与拼多多的双向奔赴

  王凯在部队待了五年,在电商行业沉淀了十年。他的性格直接,做事情目的性强,拼多多简单直接的经营模式,与他有着天然的匹配度。

  “拼多多的买家,点进直播间就是有针对性的购物。”他算过账:在拼多多,进直播间的人,兜里早揣着钱包,因此付费推广具有非常确定性的成效,“ROI能干到20”。

  依赖电商平台,是温州鞋厂老板殊途同归的路。近十年来,鹿城的老牌鞋厂自建直播间,瓯海的胶鞋厂在拼多多开旗舰店,瑞安的童鞋老板拍短视频引流。“以前靠批发市场吃饭,现在一部手机卖全国。”

  而电商平台也在反向拥抱温州的老板们。在王凯的印象里,拼多多运营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有什么问题,他们直接会马上想办法给我们解决掉。”

  去年下半年,拼多多推出“百亿减免”,全面放开商家对异常订单的申诉权限,大幅为商家经营减负,“如果我们申诉,平台就会给予审核”。过去,他们每天都会产生几百元的异常订单。而现在,这些费用都可以省下来,王凯预估一年能节省几十万元,这些都将作为店铺的推广费用。

  在和平台双向奔赴的路上,王凯的GMV(平台交易额)曲线始终是向上的斜线,他的工厂能做到“全动销”,也能承诺一年质保。在质量基础上,他还能一直走在打爆款的路上,最近拼多多推出的“新质供给”、“千亿扶持”等经营策略,让王凯更有信心加大电商的投入,他打算引入套包机等新设备,生产更环保、轻便的无胶鞋,而平台确定性的订单就像一个加速器,将他的目标不断往前推,“今年单平台要冲刺5000万元”。

  当问及这些年电商生意印象最深的一瞬间是什么?王凯说,有一次他三四岁的儿子突然闯进直播间,冲着镜头笑着说:“你们好,我叫王子博。我们家鞋子穿起来很舒服。”

  那两分钟,直播间爆了,王凯在讲的一款鞋子瞬间卖了100多双,直播间实时排名从第八名窜到了前三名。

  对他来说,事业对他意义早已超过了卖货。这个退伍老兵,在电商的浪潮里踩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没有高深理论,没有华丽套路,有的只是过硬的产品、真诚的态度,和一颗永远不服输的心。

  

编辑: 毕真
相关新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