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共富看乡村

少年研学——萧江社科普及文化传承之旅

2023-03-14 17:07:36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通讯员 吴日新 编辑:

  浙江在线3月14日讯(通讯员 吴日新)阳春三月,萧江镇第一小学小记者站携手萧江镇宣传办、萧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袂开展“少年研学——社科普及文化传承之旅”活动,知行合一,以研促学。

  第一站大家徒步前往樟井路的萧江八景之“樟井问泉”。早在数百年前,萧江人民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在这里开了一口井。井筑好不久,井壁上竟长出一棵樟树苗和一棵榕树苗。骤见之,两树倒映井底,犹如同根相连,竞相比高。几年后,樟树竟伸出慈母般的丫杈紧紧地拥抱着榕树.那榕树叶象怕羞的孩子似的紧紧地偎依在樟树怀抱里。这样,人们就把两棵树合称为“樟抱榕”。那涓涓清澈井水就是从这树根底下流出来的。又过了几十年,不知什么原因,那棵榕树枯萎了,只剩下那棵樟树。后人就把这口井叫“樟水井”。小记者们兴致盎然地听导游介绍樟水井的悠久历史,感受井中曾经“樟抱榕”的神奇。同学们啧啧称赞前人的智慧,迫不及待地亲自体验打水。

  接着,大家来到萧家渡老陡门时,一眼就望见有一块孤立而突兀的岩石,石大3.5米x4米x4米,人们称之为孤岩。孤岩顶上长有一棵奇大的榕树,似乎是老树抱石而生。这棵榕树少说也有几百年的树龄。高大的树干己经开裂,腰围之粗要五六人才能合抱过来。那盘曲嶙峋的树根穿出石缝,暴露在阳光之下;又互相扭结,一直扎入地下。现在竟还是那么青翠挺拔,枝叶茂盛,绿荫如盖。小记者们纷纷拾级而上,登上双榕亭,感受古榕树的生机韵致。

  随后,小记者沿着环江路到达萧江“古渡遗址”,了解了萧江地名的演变。“为什么以前会叫萧家渡呢?”一名小记者好奇地问。带队老师细心讲解,大家静静聆听了宋侍郎萧振出资造船义渡的故事......最后,大家来到萧江乡贤馆,参观了萧江镇的特色文化——塑编,了解它的演变发展史,还动手触摸了五花八门的编织袋。第一代织袋机和纺丝机更是引起他们的关注,驻足观摩了很久。小记者们对众多“乡邻贤达”以及“商界翘楚”的敬业诚信精神和智慧才干赞叹不已,不时地竖起大拇指。

  本次活动,小记者们用双脚丈量美丽家乡,用眼耳探寻萧江美景,用心体会萧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编辑: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