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锄头右手画笔 衢州余东村农民绘出乡村巨变
记者 胡元琪 郑胜颖 通讯员 陈雯 责任编辑:周娜 编辑:白璐 2019-07-03 15:41:51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一幅幅农民画,余东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农民画村,走出了一条具有余东特色的农民画产业发展道路。2018年,余东村农民画年产值达700多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3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

  “在上世纪70年代,余东农民画开始萌芽了。”1951年出生的余东农民画家郑根良回忆道,当时主要是在墙上画宣传画,用最贴近农民生活的场景画面传递宣传内容。

  1973年,热爱画画的郑根良与同村好友余统德一道进入由原衢县文化馆举办的首批农民业余美术创作学习班,学习创作原理和绘画技巧。由于他们饱满的学习激情,1974年第二期美术创作学习班落地余东村,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前来参与。

微信图片_20190703151734_副本.jpg

在余东村,绚丽多彩农民画墙绘随处可见 胡元琪摄

  久而久之,余东村的农民画家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借鉴“墙围画”“灶头画”等艺术创作,尝试进行农民画创作,用画笔将乡村生活的变迁一一绘制。

  “白天背锄头种地,晚上拿笔头画画”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03年4月,作为当时的沟溪乡文化员,郑利民看到了余东农民画家们的执着,决定组织创建农民画协会,开展农民画培训班,释放农民们的绘画创作热情。

  “画画能陶冶情操,乡风也好了。”沟溪乡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良耀说,自从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画画,村里搓麻将、赌博等不良风气也渐渐消失了。农闲时节、节日期间,村里都会开展书画交流、比赛,让文明新风吹进乡村生活。

  从自娱自乐到发家致富

  小小农民画被玩出新花样

  “那时,画画只能当做一个爱好,当不得‘饭碗’,农民画家们常常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回想起最初的处境郑利民说,农民画是卖一幅少一幅,且销量不高,并不能支撑一个农民画家的日常开支。

  为走出一条新的农民致富路,余东村农民画开始探索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尝试,努力实现“一张画变一万张画”。2008年初,作为余东农民画的代表,郑利民前往沙特阿拉伯参加文明古国工艺产品展,展示余东农民画的同时,还将世界上其他国家优秀的产品开发思路带了回来。

image005.jpg

  余东农民画陈列室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农民画衍生产品 郑胜颖摄

余东村一景

扫一扫分享故事

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

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村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绮丽的山水风光,淳朴瑰丽的民间艺术,滋润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丰富的文化积淀孕育出闻名全国的余东农民画。 这里的农民几十年如一日,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坚持农民画创作,在学习、借鉴民间剪纸、刺绣、皮影、木刻等多类民间艺术基础上,结合年画、版画、装饰画的创作手法,不断创新农民画艺术风格,呈现出民间传统艺术的多样性、趣味性、灵活性。他们画作取材于农村的景色或村民的生活片段,抒发出浙西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洋溢着橘乡农民淳朴、善良和豪迈的感情本色。扎根于民间艺术的余东农民画,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大胆地进行艺术夸张,形成鲜明的艺术构思和特有的艺术造型。近年来,本着“群众参与、自主开发、自我管理、市场取向、特色发展”的发展思路,余东村先后开发出农民画艺术品、工艺小屏风、木雕工艺框、工艺台面画、丝巾、茶杯、雨具、工艺挂件等10多个系列50多个品种的农民画产品,本村产业从业人员数500余人,2018年余东村农民画实现文化产值700多万元,人均增收1万多元,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农业的快速提升与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余东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余东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农民画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