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家搬上荧幕 东阳北后周村借影视产业上演“发展好戏”
记者 方涛 责任编辑:周娜 编辑:凌鑫 2019-07-06 11:37:51
核心提示:
        打卡最热门的古装剧拍摄现场、亲手制作传统竹编和东阳土布、漫步在古色古香的私人博物馆……游客足不出村,就能一站式体现。庭院深深,绿植茂盛,村在美景中,处处是片场,成了如今北后周村的真实写照。

拍摄剪辑/凌鑫

  浙江在线7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方涛 通讯员 蔡凤 林巍)“打卡”最热门的古装剧拍摄现场、亲手制作传统竹编和东阳土布、漫步在古色古香的私人博物馆……游客足不出村,就能一站式体现。庭院深深,绿植茂盛,家家户户盖起了青砖黛瓦马头墙的仿古新房,村在美景中,处处是片场,成了如今北后周村的真实写照。

  地处东阳市六石街道的北后周村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坐拥东阳最古老的明代建筑群落和三百多年传承的文化遗产竹编工艺。然而,守着“金饭碗”要饭,却一度成为北后周村难以突破的窘境。近年来,该村克服发展瓶颈,积极对接影视产业,不仅让沉寂了多年的老建筑重焕生机,更走出了一条“影视强村”的创新发展路径。

7.jpg

北后周村古建筑

  摘掉“贫困帽” 古建修缮重拾村民向心力

  “前世不修,桐坑后周”。这曾是在东阳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也是北后周村民集体的历史记忆。

  缺水,是北后周村贫穷落后的根源。曾经村里仅有两口老井,根本难以满足全村三百多户村民的需求,水不够喝时,村民甚至常常因为争抢水源和隔壁村发生冲突。由于灌溉用水不足,地处江南地区的北后周村一年却只能种一季稻子。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85岁的北后周村民卢淳法家中。几句闲聊下来,老人的思绪回到了六七十年代,当时,缺水少粮几乎是村里的常态,家家户户煮一锅稀粥就当一餐饭,由于缺少粮食,粥常稀得可以当“镜子”照;村民家中无论孩子再多,一年也只能置办一身衣服,几个孩子轮流穿……“老百姓过日子,吃饭喝水穿衣服是头等大事,那时候我们村里样样都成问题。”回首往昔艰苦岁月,卢淳法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东阳北后周村肇庆堂

扫一扫分享故事

东阳市六石街道北后周村

东阳市六石街道北后周村距城区13公里,紧临木雕小镇和东阳经济开发区,系中共东阳北乡区委党支部发源地。村民以卢姓为大姓,村内有省级文保单位肇庆堂古建筑群和市级文保单位卢东墓。现村内有居民355户,常住人口1003人。竹编工艺有300多年历史,解放前家家户户做竹编工艺,现有国家级竹编大师2人。 北后周是东阳仍至浙江的一张名片,它是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是AAA级风景区,是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又是特色民宿村,是集多项教学实践基地于一体的古风民俗村,是村干部能人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典范。 2016年,北后周被评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017年,北后周被评为浙江省AAA级景区、浙江省森林村庄、五星基层党组织、金华市民主法制村、生态示范村。下一步,北后周将进一步完善AAA级景区的配套设施,建立300亩土地流转美丽田园,建设集影视、民宿、商铺为一体的综合体。 综观北后周的发展史,源于后周始祖的高风亮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可谓是“嗣裔新杰,光前裕后”。同时,应归功于优秀村干部等人的带头作用、红色后周旗帜下的党建引领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飞速发展,使这个名不经传的小村落华丽转身,让这座沉寂了多年的老建筑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村在美景中,处处是片场,成了如今北后周村的真实写照。